关于我国梨产业,你了解多少?
梨是世界上的主要水果之一,梨樹對氣候和土壤適應性強,在全球分布廣泛,全世界有88個國家和地區種植和生產梨。
梨在我國被譽為百果之宗,不僅鮮甜可口、香脆多汁,而且營養豐富。
梨是我國的傳統水果,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梨的栽培面積、總產量居世界首位。
近5年,我國的梨收獲面積和產量均占世界的70%左右。
當前果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也要認清梨產業發展的新形勢。
進入結構調整期,產區由集中走向分散
梨樹是我國南北各地區栽培最為普遍的果樹,除海南省和港澳地區以外,我國其余各省(市、自治區)均有種植。由于各地梨生產環境、技術、成本、政策等方面的差異,導致我國梨果生產發生了重大改變。
1978—1988年:穩步增長期。鮮梨年產量由1978年的161.68萬噸增長至1988年的281.31萬噸,增量達119.63萬噸,增幅73.99%;梨園面積由1978年的460.32萬畝,增長至1988年的745.62萬畝,增長285.3萬畝,增幅61.98%。
1989—1997年:快速增長期。鮮梨年產量由1989年的270.17萬噸增長為1997年的653.58萬噸,增長383.42萬噸,增幅141.92%;梨園面積由737.33萬畝,增長為1976.43萬畝,增長1239.1萬畝,增幅168.05%。
1998—2014年:平穩發展期。鮮梨年產量由1998年的739.04萬噸增長為2014年的1809.89萬噸,增長1070.86萬噸,增幅144.90%;梨園面積由1390.47萬畝,增長為1678.29萬畝,增長287.82萬畝,增幅20.70%。
2015年至今:結構調整期。近幾年我國的梨產業雖然整體呈現出增長趨勢,但是增長勢頭并不穩定,甚至還有負增長的情況出現,且梨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我國其他水果產業的發展速度比較起來也相對較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2021年我國梨園面積基本穩定在1380萬—1470萬畝,2021年梨園面積出現明顯下滑,僅為1382.42萬畝,但整體效益較高,單位面積產量提升明顯,也因此國內梨產量整體反而再創新高,達1887.5萬噸,同比2020年增長5.95%。這是我國梨產業在產業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的體現。隨后,2022年產季年河北局部地區有伐樹、棄種的現象,對產量有一定的影響,新疆減產幅度較大,但是其他主產區伐樹現象比較少,全國梨的總供給相對充足。
梨種植面積減少主要是因為比較收益降低,影響果農對梨種植的積極性。進一步分析其原因,一是近年來由于用工、農藥、化肥等價格的上漲,導致生產成本上漲;二是梨果商品化處理、貯藏、加工比例較小,制約了梨果附加值的提高,產業的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就我國梨種植分布情況而言,新疆、河北、山東、遼寧等是梨的集中產區。2021年梨種植面積前十省區總面積957.06萬畝,占全國總面積的69.23%;產量前十省區總產量1465.71萬噸,占總產量的77.65%。
就產量而言,2021年河北、新疆和河南占據我國梨產量前三的位置,分別為366.58萬噸、179.59萬噸和139.63萬噸。就種植面積而言,河北、遼寧和新疆種植面積位列前三,分別為173.15萬畝、127.08萬畝和107.90萬畝。面積、產量、出口量均以河北省居首。
雖然優勢區域表現依然強勢,但是中國的梨產業發展正在由集中走向分散,傳統優勢主產區的產業占比正在進一步縮減,一些非傳統優勢主產區省份的梨產業正在逐漸發力。
比如2021年河北梨園面積比2010年減少了75.86萬畝,由2010年占全國的16%下降到了12.53%;產量比2010年增加了36.54萬噸,但是由2010年占全國產量23%下降到了19.42%。反觀其他省份地區的梨園面積反而有小幅度增加,鮮梨的產量也在同步提高。山西、貴州、云南的鮮梨年產量增長最為明顯。
秋月梨爆紅,帶動傳統水果逆襲
我國梨栽培區域廣泛,土質、氣候條件各地不同,品種必然眾多。初步統計,目前有一定商業栽培規模的品種在90個以上,分屬于砂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西洋梨等5大種內以及種間雜交選育的新品種。傳統品種大多為中晚熟品種,如碭山酥、雪花梨、庫爾勒香梨、鴨梨、茌梨、南果梨、安梨、花蓋梨等,早熟品種占比一直較低。
隨著時代的發展,梨的品種也在不斷更新,各個產區梨樹品種差異相對較大。
河北省保定、邯鄲、石家莊、邢臺一帶,主要品種為鴨梨、雪花梨、圓黃梨、雪青梨、紅梨等,其中石家莊趙縣雪花梨種植面積達13.7萬畝,被譽為“中國雪花梨之鄉”;山東海陽秋月梨、黃縣長把梨、棲霞大香水梨、萊陽茌梨(慈梨)、萊西水晶梨和香水梨;安徽省碭山及周圍一帶為酥梨產區;遼寧省綏中、北鎮、義縣、錦西、鞍山、阜新等地主產秋白梨、鴨梨和秋子梨等品種;山西高平為大黃梨主產區,原平則以黃梨和油梨為主栽品種;新疆主產庫爾勒香梨和酥梨,2022年,庫爾勒市香梨種植面積41.2萬畝,產量30萬噸左右。此外,甘肅蘭州以出產冬果梨聞名,四川的金川雪梨和蒼溪雪梨,浙江、上海及福建一帶的翠冠梨,大連的西洋梨,洛陽的孟津梨也都馳名中外。
近幾年,為了適應市場對鮮梨的多品種需求,梨新品種種植面積快速攀升。如,河北以皇冠梨、紅香酥梨、秋月梨等為主的新品種種植面積已達6萬畝。
其中,秋月梨近年來成為爆紅的品種。與普通梨相比,秋月梨更為特殊的還是它的口感:肉質細膩,果核小,可食率達到95%以上,甜度能達到16%,含水量能達到85%以上。相較于普通鴨梨,秋月梨的零售單價要高出一倍,每斤零售價格通常在10元以上,品質高的單個的價格甚至在10—20元。
秋月梨走紅的背后,是傳統大宗水果的一次逆襲。但要讓習慣了傳統水果量大低價模式的消費者接受品質更高、價格更貴的新品種,是一次消費升級的挑戰。
與陽光玫瑰葡萄類似,秋月梨也有一個外來身份—二十多年前由日本引入中國的雜交梨種,目前在山東、河南、安徽、河北都有種植。但是隨著產地的增加,種植面積的增加,氣候、土壤與種植管理水平的差異,加之普遍早采的亂象,造成秋月梨品質參差不齊,這不禁讓人擔憂秋月梨的生命周期。也因此,秋月梨最終的市場走向很難說。如果產量太大,又不注重品質,它終究會回歸到普通水果。
新的水果品種從田間地頭走向大眾流行,需要接受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它要滿足的條件眾多,首先是“好吃”(包括肉質、石細胞、硬度、汁液、風味、香氣、果心等),讓消費者滿意;其次是“好看”(大小、形狀、色澤、果皮、果點、蠟質等),讓經營者滿意;最后是“好管”(包括早果豐產、抗逆性強、易于栽培等),讓種植者滿意。最終,才能得到市場認可。
對品質而言品種選擇固然很重要,但通過栽培措施如增施有機肥等提升果實品質更是可行的措施。一個新品種若要商業栽培,其抗病性、豐產性及采后貯藏運輸特性等都需要系統研究,任何一環出了問題,都足以前功盡棄。而梨樹從定植到豐產需4—5年,一旦品種選擇不當,就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所以說,有的調整是必要的,如熟期調整,增加早熟品種的比例。但頻繁更換,可能就是產業衰敗的魔咒。
價格變動周期變短,競爭持續加劇
鮮梨是季儲年銷的水果,替代性較強,我國一年四季的應季水果、進口水果供應豐富又新鮮,梨受季節和其他水果需求變動影響較大。就我國梨近年來價格變動情況而言,梨市場價格變動周期較短。
2021年之前,隨著水果市場需求持續下降,梨整體價格也持續下降。2022年由于梨能夠緩解咽喉不適癥狀,“冰糖燉雪梨”在社交平臺上廣泛傳播,梨憑借其功效一度站上市場“C位”(中心的位置),銷量大幅增長。疊加全國梨總產量減產影響,2022產季國內梨產地購銷兩旺,價格水漲船高。2022產季全國酥梨的批發價在4.2—6.3元/公斤,皇冠梨批發價6.2—8.5元/公斤,而庫爾勒香梨批發價則保持在10元/公斤以上。
2023年2月中旬鮮梨銷售熱度降低,價格開始下降。但進入5月中旬,河北產區鮮梨出庫價格連續上漲,幾乎平均以每天5元/箱的增速上漲。5月26日,凈重13公斤42#皇冠梨農戶價格130元/箱,收購價格140元/箱,較兩周前上漲了30%;18公斤鴨梨80#130—140元/箱,較兩周前上漲30%;18公斤雪花梨60#價格120元/箱,較兩周前上漲20%。
嘉興水果指數顯示,2022年梨類同比價格指數全年出現兩次高峰。2023年第一季度,梨類同比價格指數漲勢亮眼,漲幅在45%以上;從主要代表果品來看,梨類細分果品同比價格指數多數上漲,貢梨漲幅尤為顯著,同比價格指數漲幅在60%以上;香梨同比價格指數漲幅次于貢梨,漲幅先擴大后收窄,保持在50%以上。
目前線下商超和水果店鋪仍是梨消費主流渠道,但隨著國內直播電商和農業電商持續發展擴張,梨各產地皆可銷往國內各地,梨產業線上銷售占比將持續增長。
在國際市場,盡管存在與日本、韓國的競爭,但我國鮮梨擁有優異的品質和相對較低的價格,優勢突出。我國鮮梨一直保持著出口遠高于進口的態勢,但是近幾年我國鮮梨出口、進口金額整體表現為下降趨勢。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鮮梨進口金額為1767.9萬美元,出口金額4.74億美元。2022年進口金額與進口頂峰時期2017年相比降低78.84%;出口金額比頂峰時期2020年下降29%。
我國鮮梨出口主要銷往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近年我國的鴨梨、雪梨、皇冠酥梨等品種已打入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市場,且很受消費者歡迎。
隨著國際供應鏈修復,提高鮮梨品質,提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開拓國際銷售渠道,可以減輕國內庫存和銷售壓力。
新階段,需轉變經營理念
當下,全國果品總供給充足,進口水果也琳瑯滿目,消費者更愿意為新鮮的、應季水果買單。如果繼續按照傳統模式經營梨,將與當前消費需求和產業發展形勢不符。
首先,我國梨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從增產轉向提質增效的關鍵節點。那么,該如何提升品種優勢、完善種植技術標準、做好田間地頭管理和商品化處理等各環節,找到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根據當地實際的氣候條件,對梨樹進行合理的生長管理,采取果實套袋、灌水施肥、整形修剪、及時防治病蟲等技術措施,以保證其能夠在更加適宜的環境中生長,提高抵抗能力,讓梨既優質又高產,這是基本操作。各鮮梨主產區也有著不同的答案。比如,為保護古梨樹,弘揚梨文化,趙縣制定了古梨樹統一管理辦法,積極推行綠色種植技術,從土壤修復、有機施肥、冬季修剪、授粉等方面加強統一管理,老梨樹煥發出了新生機。
另外,各地示范基地也都有“獨家秘籍”,種植戶或計劃種植梨樹的朋友們要多多學習。比如,一些示范園采用主干形省力化栽培模式,寬行密栽,不僅通風好、濕度低、采光率高,還能有效降低病蟲害,便于“水肥一體化”等農業機械設備操作;一些梨園嚴格采用殺蟲燈、黏蟲板等綠色防控手段,在土壤管理上施用有機肥,梨果品質有保障;一些梨園人為拉枝,改變枝條的生長角度和分布方向,增大樹體受光面積,有利于其積累營養,提高結果率。
其次,要充分考慮整個水果市場的供需形勢,以及與其他品種的替代性,合理做好全年規劃,合理存儲,避免賭梨炒梨心理。
梨果季產年銷,4—6月一直是貯藏梨果銷售旺季。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南方水果的快速發展,3—6月市場上菠蘿、柑橘、荔枝、火龍果、榴蓮、芒果、菠蘿蜜等熱帶亞熱帶水果,油桃、葡萄、草莓、甜櫻桃等設施水果,以及西瓜、甜瓜、鮮杏等應季和早熟水果應有盡有,加上東南亞水果的大量進口,貯藏梨果5—7月滯銷、拋售情況時常發生。6月之后早熟梨品種開始陸續上市,若屆時貯藏的皇冠梨、鴨梨、雪花梨等庫存舊貨仍然充足,批發價格很可能會持續走低。因此要合理做好全年規劃,合理存儲,避免賭梨炒梨心理。
最后,應以消費需求為導向,推動傳統營銷和現代營銷相融合,創新品牌營銷方式,實施精準營銷服務。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品牌農產品營銷平臺,充分利用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產品發布會等營銷促銷平臺,鼓勵專柜、專營店建設,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拓寬流通渠道,擴大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