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亿美元大市场,生物农药的未来已来?
生物農藥的原理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植物源化合物所具有的殺蟲、防病、促生功能。
生物農藥有著化學農藥不可比擬的優勢:
1.安全:生物農藥來自自然界,大多數為低毒,或者微毒,且易分解,對使用者、天敵昆蟲、自然環境相對安全,生產的農產品也安全放心。
2.針對性強:大部分生物農藥選擇性強,只對所防治的害蟲有效,不會傷害蜜蜂、鳥、蟲、魚和環境。
3.不易產生抗藥性:生物農藥利用天然物質來防治病蟲害,不易產生抗藥性。
生物農藥將維持高速增長
從全球范圍來看,生物農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且增長速度遠超于傳統的化學農藥。行業智庫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市值達到33億美元,并將以13.9%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持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實現95億美元市值。
而且近幾年,全球多家作物防護公司都已通過收購的形式進入生物防治市場,它們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用于生物農藥的研發,這將會推進該細分市場的持續強勁增長。2019年,全球新登記、上市或正在申請登記的農藥品種共32個,其中生物農藥就有17個,占了一半以上。
目前以美國、德國、日本為首的技術發達國家,通過跨國農藥公司,在生物農藥領域的競爭中占有絕對優勢,如巴斯夫、拜耳、住友、三井等。
根據生物農藥聯盟提供的數據,美洲依然是生物農藥最大的市場,占全球生物農藥市場份額的44%,其中美國生物農藥市場在全球位列第一,占北美市場總額的90%,占據了全球市場總額的1/3,并以超過15.5%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不斷壯大,而且美國生物農藥使用量的美元值已達到全球病蟲害防治市場總額的6%。其次是歐洲市場占總份額的20%,亞洲市場占13%。
我國農藥產能、產量處于世界前列,但是主要依靠化學農藥支撐,占據市場銷售收入的近九成,生物農藥占比較低。但是隨著我國生態環保監管的加強,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的推進,以及對農藥行業的監管加深,大力推廣應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我國生物農藥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在農藥行業中的比重將會逐步提升。
國家統計局2018年數據顯示,我國有生物農藥生產企業260多家,生物農藥制劑產量達14萬噸左右,約占全國農藥生產企業的6.7%。2017年,我國生物農藥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19.3億元,同比增長5.7%。2018年,整個農藥行業監管趨嚴,生物農藥憑借其相對環保的優勢取得較好的發展成效,2018年我國生物農藥銷售收入約360億元,生物農藥占比約12.3%,遠低于全球水平,但是我國生物農藥銷售增速12.7%,遠高于化學農藥增速1.6%。
近幾年,我國應用生物防治的作物面積約占總耕地面積的10%左右,并且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長。
科普:生物農藥都有哪些?
在國際上,生物農藥的具體定義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
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生物農藥的定義和范疇存在差異。在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雖然昆蟲天敵、線蟲和大型寄生物也是生物防治手段,但并未納入生物農藥進行登記管理,在實際應用中是免予登記。
而我國對生物農藥也沒有統一明確的標準和定義,但一般將生物化學農藥、微生物農藥和植物源農藥歸類為生物農藥。而在《農藥登記資料》中也分別對生物化學農藥(性誘劑等)、微生物、植物源農藥、轉基因生物、天敵生物等分別進行了定義。其中昆蟲天敵、線蟲和大型寄生物也是生物防治手段,同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一樣在實際應用中是免于登記。
然而,農用抗生素類農藥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生物農藥中的相當重要的一類。但是,目前是否屬于生物農藥有一定爭議,在我國它的審批流程類似于化學農藥。而且在其他國家幾乎都不將農用抗生素歸類于生物農藥。
而農業農村部制定的《我國生物農藥登記有效成分清單(2020版)》(征求意見稿),中也沒有出現農用抗生素的身影。目前該清單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生物化學農藥、植物源農藥3大品類,101種有效成分。
生物農藥替代空間大
按照農業農村部制定的《我國生物農藥登記有效成分清單(2020版)》(征求意見稿)查詢,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生物農藥3大類的單劑產品登記數量有1000多個,而我國有效期內登記在案的農藥產品共41627種。我國農藥仍以化學農藥為主,當前生物農藥行業不管是數量還是種類方面都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生物農藥的替代之路道阻且長,但發展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生物農藥以生物化學農藥為主,占40%;其次是微生物農藥占35%,植物源農藥占25%。2020年上半年共有25項生物農藥獲得登記(不包括29項農用抗生素),其中生物化學農藥17項、微生物農藥7項、植物源農藥1項。
微生物農藥
微生物農藥,是指以細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動物或基因修飾的微生物等活體為有效成分的農藥。
截止到2020年8月底,微生物農藥有效成分47種,單劑登記產品數量372個,相關混劑111個。登記產品以細菌類生物農藥為主,真菌類、病毒類為輔。
細菌類生物農藥有效成分21種,單劑產品登記有239個產品,被130多家企業登記生產。如枯草芽孢桿菌73個,相關混劑8個,由50多家企業登記生產。在各類細菌類生物能農藥中蘇云金桿菌類產品研究最為深入,登記產品數量最大(包括:蘇云金桿菌、蘇云金桿菌以色列亞種)單劑產品達到175個,相關混劑65個;產量以及應用規模也都十分具有代表性,相關生產企業125個,年產量超過3萬噸,用于糧食、棉花、蔬菜、果蔬等作物上的20多種害蟲的防治。
真菌類生物農藥有效成分12種,單劑有74個登記產品,其中白僵菌、綠僵菌和木霉菌是優勢產品,其中又以球孢白僵菌登記產品最多,有24個。
病毒類生物農藥有效成分12種,登記有單劑產品57個,混劑11個(生物農藥混劑),被28家企業生產,年產制劑約1600噸。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是中國第一個登記的昆蟲病毒類產品,目前登記的有22個,先后有10多家企業生產。
生物化學農藥
生物化學農藥,是指化學信息物質、天然植物生長調節劑、天然昆蟲生長調節劑、天然植物誘抗劑等。
生物化學農藥有效成分有28種,實際登記單劑產品數量433個。在生物化學農藥登記的產品中,赤霉酸登記產品數量最大,單劑達到108個,相關混劑54個;此外,氨基寡糖素單劑57個,混劑23個;蕓苔素內酯單劑54個,混劑33個;香菇多糖40個;萘乙酸單劑31個,混劑29個。
在生物化學農藥登記的產品中,主要以天然植物生長調節劑類為主,天然植物誘抗劑類為輔。
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是指有效成分直接來源于植物體的農藥。
植物源生物農藥有效成分26種,截至2020年8月底單劑登記產品數量265個,生產廠家有100多家。產量較大的產品有苦參堿、印楝素、魚藤酮、除蟲菊素等。年產量最高的是苦參堿,約為7000噸,有近90家企業登記了111個苦參堿產品;其次是印楝素,年產量約為3000噸,18家企業登記了22個印楝素產品。
此外,部分品種如羊角拗苷、辣椒堿、楝素、苦豆子生物堿、百部堿、莨菪堿、烏頭堿、馬錢子堿等,在先前已有登記,但后期未能續展。
而孜然(主要活性成分為枯茗酸、枯茗醛等)、雷公藤(有效成分為雷公藤生物堿)、大花金挖耳(有效成分為天明精內酯酮)等幾種植物源農藥已完成了基礎和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具備開發價值和產業化前景,未來會陸續獲得登記。
掣肘發展因素多
隨著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日益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前景被普遍看好,生物農藥的應用出現強勁的上升勢頭。尤其是最近幾年人們通過生產實踐已逐步認識到生物農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的重要作用,已經看到生物農藥的發展前景。
但是,生物農藥生產、推廣和使用中的一些頑固性問題嚴重制約著生物農藥的發展。
研發投入大,投資回報慢
生物農藥制約產業發展,雖然我國已經掌握了許多生物農藥的關鍵技術,如人造赤眼蜂技術、捕食螨商品化、植物線蟲生防制劑等,但是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為首的技術發達國家的跨國農藥公司,在生物農藥領域的競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
目前國內綠色防控的企業大多是單槍匹馬,一個企業基本上三五個產品,成分較為單一,產品線分布散亂,沒有真正的標桿企業。生物農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考慮到企業發展和經濟利益,只有一小部分企業將生物農藥作為發展方向。
重在預防,市場教育成本高
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相比效果慢,用藥后病蟲害不會立即見效。比如植物源農藥藥效一般比化學農藥慢,施藥時間應較化學農藥提前2~3天,而且一般用后2~3天才能觀察到其防效。
因此,生物農藥重在預防,一般要在病蟲害初期作為預防使用,使用少量的生物農藥即可控制住病害,不要等病蟲害大發生時才防治。病蟲害危害嚴重時,要與其他手段配合使用時,應當首先使用化學農藥盡快降低病蟲害的數量、控制蔓延趨勢,再配合使用生物農藥,實行綜合治理。
雖然,近幾年大農戶越來越重視生物防治,但是目前大多數的農戶依然對預防不重視,習慣很難改變,市場教育成本非常高。
專一性較強,使用技術復雜
生物農藥專一性、針對性非常強,使用技術復雜,不像傳統的農藥廣譜性強,能夠防治絕大多數的農田害蟲或對大部分病害起作用。
在實際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種類病蟲害選擇農藥,比如天敵昆蟲、捕食螨常為寡食性或專性寄生;昆蟲病原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微孢子蟲等均是從感病昆蟲中分離出來,經人工繁殖再作用于該種昆蟲;昆蟲性信息素也只對同種昆蟲有效。
另外,生物農藥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制約和干擾,且在使用時也有著較高的技術要求。在應用生物農藥的過程中,要注意溫度、濕度、太陽光和雨水等因素。
最后,市場上,有很多經銷商打著生物農藥的旗號,賣化學農藥甚至是高毒農藥,嚴重影響了使用者的判斷力。而且傳統渠道中,因為效益問題,多數經銷商不會將生物農藥作為最優選擇。
企業如何突出重圍?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生物農藥將擁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和空間,未來生物農藥市場也將維持高速增長。
但是面臨上述的諸多掣肘因素,企業該如何突出重圍?
重視研發,產品為王
雖然目前生物農藥僅僅占據 10% 的市場,但還是有很多專家和企業正在潛心研究,默默開拓市場。
比如成都新朝陽有12個植物源生物農藥證件(加上蕓苔素類有18個),植物源、微生物源殺菌、殺螨、殺蟲、除草劑農藥產品線是企業的核心板塊,還建立了生物技術研究院,形成了“5+3”的構架,即五大創制中心—植物源農藥創制中心、微生物農藥創制中心、土壤環境與營養創制中心、生物調控技術創制中心、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中心,三大服務平臺—制劑加工與材料科學實驗室、生物技術測試中心、分析檢測中心。
正是有這些企業的潛心研究,這幾年我國生物農藥產品不斷發展,性價比越來越高,效果也更加地好,經銷商和農戶對于生物農藥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對于生物農藥的認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高附加值作物是突破點
生物農藥使用技術相對復雜,價格高。考慮到這一點,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是大多數生物農藥企業的首選,也是生物農藥市場推廣的突破點。
惠民中聯有機項目部總經理徐明明表示:“相對來講,小宗作物種植效益或者說產品附加值支撐種植者能用得起生物農藥,而且這些種植戶種植理念相對超前,能夠比較合理使用生物農藥,客觀認知生物農藥。”
和田久治在具體到各區域推廣優諾健,也是瞄準了各區域的主要經濟作物比如云南葡萄、柑橘,山東蔬菜、草莓,遼寧草莓等作物方面。
“生物農藥+”是機會
提到生物農藥,很多人的印象是其見效慢、難推廣。因此很多企業經銷商都是將生物農藥,和化學農藥或者植物營養有機搭配組合形成方案套餐,使用效果更好,農戶接受度更高,經銷商也更加容易推廣。
成都新朝陽王玉宏經理表示在推廣植物源生物農藥時,他們會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化學農藥組成組合,可以降低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延緩病蟲害抗藥性,降低農殘的風險。而且,較好的使用效果使得農戶對于生物農藥的接受度更高。
和田久治高樹志表示,在推廣生物農藥優諾健過程中,緊緊把握住“防病”這一優勢,配合營養組合成防病增產套餐進行推廣,比如在東北馬鈴薯一作區達到非常好增產效果,在實收測產中都表現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