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从智慧农业中找机会
農業投入品存在兩面:一面在縮減,一面在擴張。
對于傳統的農藥、化肥等農資而言,投入是在縮減的,畢竟節本增效是目前農資的主旋律。
對于智慧農業而言,投入是在擴張的,這是智能化、現代化高標準示范園建設的基礎。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河南這個已經很成熟的農資市場里,從智慧農業中找到機會?
智慧農業樣本多處開花
談及智慧農業,很多人都會覺得離我們比較遠,只在小范圍內如盆景般供人觀賞。事實上,這個看法失之偏頗。智慧農業雖然沒有大面積普及,但是落地的樣本也不少。通過應用農業傳感器、無人機、智能灌溉系統等新技術,農田監測、精準施肥、病蟲害預警等智能化管理已經得以實現。
幾乎河南每個市都有自己的智慧農業樣本,在今年的調研中,筆者發現了一些比較大的智慧農業產業樣本:臨潁縣5G小辣椒種植示范基地、輝縣市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中原農谷智慧農業示范園……
“目前全縣辣椒種植面積44.3萬畝,其中標準化麥椒套作種植區30萬畝。”中共臨潁縣委書記李俊偉向“河南農媒總編走基層”團隊介紹,目前,臨潁縣已建成5G智慧辣椒種植基地2萬余畝,依托9個農技推廣區域站,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控、統一技術服務,推進單品規模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
據介紹,臨潁縣的辣椒生產推廣應用了“智能化設備+大數據計算服務+標準化種植+精準服務及干預”現代技術,實現了辣椒生產全過程智能化決策、精準化種植和標準化管理,可以節省人工50%、節省化肥農藥30%、節水50%以上,麥椒套種畝均效益提升15%以上。
輝縣市中原智慧灌溉裝備制造產業園、中原農谷智慧農業示范園流轉土地15.36萬畝,著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打造智慧農業樣本:秸稈收獲打捆機、“5G+智慧農業云平臺”、智慧灌溉系統……
截至2022年底,社旗縣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27萬多畝。2023年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示范區3萬畝。據介紹,通過項目建設,將實現灌溉自動化、水肥一體化、田間管理智能化,保證糧食穩產高產。
……
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河南智慧農業發展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例如,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不高、農業科創資源集聚度不夠、農業全產業鏈競爭力有待提升、現代農業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不足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因此,河南省正在以高標準示范區建設為戰略抓手,全面增強農業科技支撐能力,加快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以助推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2年,中原農谷及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等地建設了2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預計2023—2025年,將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建設1300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區。
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環境生態化,智慧農業的需求不言而喻。
發展智慧農業的難點
智慧農業的前景很廣闊,但是全面落地還有待時日。
筆者一直在關注農服和智慧農業,其實在幾家大農服平臺最早的設想中都有智慧農業的規劃,只不過時機不成熟,目前的服務都是極簡版的而已。
誰又知道它們不是在伺機而動?幾家平臺都在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來做具體的服務,也有成功的案例。企業都在集成農業大數據,掌握種植端,圍繞高產方案、科學種植、農事管理三大核心能力及細分應用領域,不斷提升產品服務通量和準確度。不過,在河南,農服企業目前多為參與產業鏈條的部分環節。
云飛科技董事長周國濤介紹,目前,云飛科技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已經在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場景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安陽廣潤坡高標準農田示范區、開封尉氏高標準農田示范區、臨潁辣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京東農場、中國移動5G+數字果園等。
周國濤從技術的落地應用、農戶接受能力、回報周期三個方面分析發展智慧農業的難點。
落地應用難
智慧農業領域的技術在不斷發展,但其中的挑戰在于如何將這些技術創新真正應用到農業現場。由于農業環境的復雜性和資源的有限性,適用于實際農場的可行技術解決方案的落地還需要時間和大量的實踐。
農民接受、適應難
智慧農業涉及到使用新技術和改變傳統農業的方式。因此,培訓和教育農民,提高他們對智慧農業技術的接受和適應能力,是一個關鍵的挑戰。需要推動農村地區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培訓資源和支持,以幫助農民了解技術的優勢,并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生產中。
回報周期長
智慧農業投入大量的資金,包括技術設備、數據分析、人力成本等。然而,智慧農業的回報周期可能較長,這對于初創企業和中小規模農場主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需要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以提高智慧農業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并獲取可持續的收益。
智慧農業的機會點
雖然智慧農業難點不少,但機會也廣泛存在。
很多廠商都表示,智慧農業讓很多年輕人覺得農業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業,愿意回鄉創業,回鄉就業。這將會改變目前農業從業者的年齡和受教育狀態。
談及智慧農業的機會點,周國濤表示,首先,政策支持為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保障。
其次,技術的進步為智慧農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創新動力。
再次,智慧農業可以滿足多元化市場需求,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和資源消耗,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
最后,智慧農業可以實現產業融合,為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智慧農業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
7月下旬,國家發改委明確一批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的重點細分行業,其中有一項便是現代設施農業。未來,將有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這個行業,科技創新將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農業當中,智慧農業的場景也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更廣袤的土地上。
曾經,看到智慧農業精準的農事作業,我們都覺得神奇,卻還“堅信”這些不適用于大田作物,不適用于大面積種植。
當越來越多的無人車開進田間整地、種植、收割,當無人機撒肥、噴藥成為常態,當水肥一體化、精準施肥、智慧灌溉成為標配,當動一動手指即可做到環境控制……當更多的智能化技術照進現實,在更多的環節去替代人工,去減輕人力成本的時候,我們曾經的“堅信”成了“笑話”。
有些人適時而變,有些人固守殘缺。
時代推著我們向前走的時候,我們就要認清錯誤,及時修正,知時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