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氣候變化日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敏感脆弱的部門之一,隨著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保障人類糧食安全與減緩氣候變化影響是全社會面臨的雙重挑戰。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數據顯示,如果在不采取任何適應措施的情況下,全球平均溫度每升高1攝氏度,小麥、水稻和玉米將分別減產6.0%、3.2%和7.4%,這將是災難性的,會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增強農業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和韌性。201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農業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海牙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氣候智慧型農業”,將其作為應對氣候不斷變化的農業生產戰略,增強國家糧食安全和實現社會經濟發展。
氣候智慧型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氣候智慧型農業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一種既能保持農業生產能力,又能實現減排固碳和緩解氣候變化的農業發展新理念及新模式。這對于我國農業糧食系統有什么意義呢?
首先,氣候智慧型農業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因素,通過優化農業生態系統管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農業生產體系多樣化,提高農業系統生產力,促進農民增收,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其次,它能夠增強農業糧食系統和生產者的氣候韌性,通過規劃生產活動降低氣候變化相關風險和脆弱性,推動農業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管理等,適應氣候變化以確保食品有效供給及價格穩定。
最后,氣候智慧型農業可以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強化種植業、畜牧業等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減排力度,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可再生能源替代,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從絕對排放量和排放強度兩方面減少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響應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標。
為此,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頂層設計,在2022年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了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一系列措施,推動出臺農業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鼓勵開展氣候智慧型農業試驗示范,構建完善的氣候智慧型農業技術體系,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體系建設。
此外,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FAO大會第42屆會議上提出,要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導向的氣候智慧型農業。這些都標志著我國將大力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提升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我國已開展多個氣候智慧型農業試點示范
2014年以來,我國與FAO、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等國際組織合作,啟動實施了多個氣候智慧型農業國際合作項目,獲得全球環境基金(GE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機構的贈款資金近1000萬美元。
2014-2020年,“氣候智慧型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項目”作為第一個在中國實施的氣候智慧型農業國際合作項目,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兩個糧食主產區——安徽和河南建立5萬畝示范區,開展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生產減排增碳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配套政策的創新與應用、公眾知識的拓展與提升等活動,通過秸稈科學還田、應用精準施藥技術、優化種植結構等方式,實現了項目區溫室氣體排放減少15%-25%、固碳量增加12%-17%、作物單產增加5%-10%、農田平均凈收入增加12%。項目成果被列入全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32個最佳案例之一。
2021-2023年,“氣候智慧型農業-華北平原和東北地區秸稈還田與土壤健康促進項目”,在黑龍江、遼寧、河北和山東四省重點針對秸稈可持續還田與土壤健康關鍵障礙因素,開展了不同種子包衣技術篩選,監測了土壤主要病原菌群體化趨勢,構建了新型種衣劑防控小麥、玉米種苗期病蟲害的秸稈還田固碳增產技術模式。項目實施后,示范區作物平均增產8%以上,間接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傳統耕作降低10%,獲得了保證糧食安全、適應氣候變化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三贏”效果。
目前,中國和GEF在青海高寒草原實施“氣候智慧型草地生態系統管理項目”試點示范項目,實現草地免耕補播改良4.8萬畝、春季休牧62255畝和栽培草地建植(圈窩種草)600畝。項目實施效果監測與評價結果顯示,草地生產力提高27.2%,累計固碳13.8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牧戶收入增長8.5%,草地景觀格局呈現向好趨勢。
我國加強氣候智慧型農業科技創新和國際交流
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要求農業生產系統有更大的氣候變化恢復力,科技創新在增強品種適應能力、提升水肥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我國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支持稻田碳匯提升和甲烷減排技術、中低產田土壤固碳與產能提升等項目,加大創新力度。制訂《氣候智慧型小麥-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氣候智慧型小麥-玉米生產技術規程》《氣候智慧型作物生產計量與監測方法規程》等農業行業標準。推廣合理的間作套作體系,根據氣候變化引起的生態關系改變和病蟲害新特點,推進農藥減量增效,推行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發展可持續的土壤管理技術,支撐我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覆蓋率達54.1%,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面積覆蓋率達45.2%,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1%。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一方面吸收借鑒國際經驗做法,同時及時分享中國成功經驗,為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方案。2020年,我國與世界銀行集團組織召開“氣候智慧型農業國際研討會”,分享中國氣候智慧型農業項目成果和經驗同時,交流研討國際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技術模式。2022年召開的“中美氣候智慧型農業圓桌會”上,兩國政府代表、業內專家、知名企業代表就共同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科研和市場開發、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交流互鑒、探討合作,推動兩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近期,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在中美農業聯委會第七次會議上重啟了中斷9年的中美農業合作機制,并把氣候智慧型農業作為重要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共同推動氣候智慧型農業全球化發展。
我國農業發展要追求保供給、保生態、保收入多目標的統一,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理念契合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有現實需求和廣闊前景。應進一步加強制度創新和系統集成,加大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力度,加快氣候智慧型農業發展步伐,提高農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支撐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