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人物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
2023年,行業經歷了許多困難。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下,我們越需要樂觀、積極、創新的企業家精神。
什么才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涵?哪些企業家在2023年彰顯了其卓越的個人素養?這些企業家精神又能在即將到來的2024年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本刊年度人物盤點,通過三組關鍵詞,帶您認識11位杰出的農資企業家。
三寧化工毛國斌:理性評估自我,準確捕捉變化
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在當下的時代,創新正變得越來越難,甚至出現了“無意義的創新”。
湖北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寧化工”)副總經理毛國斌認為,需要理性對待發展和創新,當下最可貴的是正確評估自身,其次再去解決應該怎么辦的問題。
“現在回歸到很難過的日子也很正常。”這是毛國斌對市場的解讀。
筆者對毛國斌的第一印象便是真誠、務實、理性、博聞強識,這在之后的交流中也一一得到了驗證。他強調,不能夸大事實,不能向外界傳遞不切實際的語言以及實現不了的想法。
“20世紀60年代,全國氮肥廠有2000多家,到現在全部加起來才100多家,包括磷肥的集中度也在提升。在幾千家化肥廠里,能存活下來、能發展的是少數。”毛國斌說。不必因為一時的困難而亂了腳步,發展的大潮流無法阻擋,更重要的是找到面對困難、解決困難的方法。
大企業有大企業的路,小企業有小企業的特色,找準自己的位置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當筆者詢問三寧化工的核心競爭力時,毛國斌笑道:“現在這個層面上,工藝、技術已經非常穩定,企業哪里還有絕活?可能資源的保障是比較重要的。”
沒有成功的企業家,只有時代的企業家,企業和個人的發展都不可能脫離時代。
對于三寧化工和毛國斌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捕捉變化。因為需求永遠都在,但是不會一成不變,只有抓住變化,用產品和技術來滿足需求,才能實現與時代同頻發展。
三寧化工是如何應對時代變化的?用適應趨勢的技術變革、用基于用戶需求的匠心、用內部造血能力的提升、用對下游經銷商的扶持。這是毛國斌給出的答案。
方法很樸素,甚至可以說沒有什么新意。但是時代的變化,就是在看似不經意的點滴中發生,想跟上變化的人,也要從細微處著手。
談及夢想,毛國斌說:“讓企業在行業里面永遠待下去。”這個夢想看似簡單,細想卻能觸及毛國斌理性之下埋藏的野心。靜水深流,寧靜致遠。或許,這就是三寧化工,這就是三寧人。
鄂中生態常云:保持認知,做難而正確的事
經歷過高速發展的復合肥行業,不可避免地進入了擠壓式增長階段。
湖北鄂中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鄂中生態”)副總經理常云認為,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跟著市場走,跳出化肥營銷來看營銷,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問題。”
“今年給復合肥從業者的第一個考驗,就是心態。”面對“有點冷”的肥料市場,常云有著清醒的認知。
在外人看來難以跨越的門檻,在常云眼中卻稀松平常。坦然面對的底氣,來自他不斷超越自我的從業經歷。
在外人眼里,常云是個能接受挑戰,渾身上下充滿正能量的人。而在常云自己看來,生命的意義就在于抱著敢打必勝的決心,不斷地超越自我、迎接挑戰。也正是這種認知和決心,讓他能夠從容迎接挑戰。
比經驗更可貴的是“空杯心態”,常云恰好就是一個從不避諱學習和進步的人。“在銷售上,我是一個新兵,要學習,更要實踐。”常云用“初生牛犢不怕虎”來形容自己,這樣清醒的認知,讓常云能夠跳出營銷來看營銷,從不同的視角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站著的時候,耳邊都是議論,跑起來之后,耳邊就只剩風聲。
“今年的市場很特殊,但是化肥的剛需仍在。”常云認為,“這種大起大落的行情下,鄂中生態除了適時調整價格外,還需要不斷向內挖潛,堅定不移地前進。”
常云介紹,鄂中生態通過了一項決議—要加快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用發展來解決目前和今后將要面臨的問題。
鄂中生態強調的是“高質量”發展,也即常云認為的:“優勢的打造一定是多維的,也正是鄂中生態走到今天所一直堅持的。”
堅持產品創新,堅持誠信經營,堅持品質為先,這三大堅持,就是鄂中生態最顯著的三大優勢,也無一不是“難而正確”的事。
但是一個將奮斗當作自己的“錨”的人,想必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懷著必勝的信念,帶領營銷團隊投入到接下來一場場艱難的戰斗中去。
祥云股份胡清:帶領祥云股份做好二次創業
一個“外行人”在行業最艱難的時候入職,將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變化?
胡清選擇在而立之年回到祥云股份,顯然是承載了長輩的厚望以及自己的壯志。這樣的新鮮血液將會為祥云續寫怎樣的故事?整個行業都在期待。
與那些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前輩比起來,胡清確實算是“外行人”。
胡清不避諱“外行人”的說法,只表示不害怕面對新的問題。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外行人”或許更能夠打破舊的商業范式,為企業建立新秩序。
“我相信走老路到不了新地方,解決問題往往需要從問題以外找答案。”胡清表示。
胡清在祥云初次亮相的身份便是祥云股份農科公司董事長,起點不可謂不高。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與擔當。
從1到N的難度并不亞于從0到1的創業,尤其是對于祥云股份這種傳統老牌強企。
胡清愿意將自己在祥云股份的起步稱為二次創業,期待能帶領祥云股份再攀高峰。
隨著行業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祥云股份這樣具備強大實力和資源優勢的大企業又該如何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看問題要看本質,看到本質之后,才知道該如何去做。”這是胡清經常說的話,他也實實在在確定了祥云股份二次發展的道路:找到自己的特色,做引領者而非跟隨者;改變用人機制,來激活管理機制;堅持長期主義,去做長遠的事,而非只著眼于眼前利益。
“希望農科人有沖勁、有干勁、有闖勁,坐在祥云這艘大游輪上,看到未來巨大的機會。”
勇于突破,敢于重新出發,這是祥云人的可貴之處,也是胡清想要帶領祥云股份走的道路。
拉多美集團楊進昌:企業的集中差異化戰略
“我們提出要精準營銷,精致生產。這是20年來我們摸索出來的集中差異化戰略,與總成本優勢企業錯開正面競爭。”楊進昌介紹。
拉多美現在整體的策略,就是打造一個小而精、精而專、專而強的企業,找到差異化競爭點,去做集中差異化。
“要把所有的差異化集中起來,顯示出優勢核心競爭力,才會有立足之地。這幾年我們的戰略也是集中差異化。”楊進昌介紹,“歸結起來這差異化就是生產技術差異化、原材料差異化、營銷差異化,把這三個差異化集中起來,變成我們的集中差異化。”
目前復合肥的生產線基本上有兩種:高塔造粒和氨化造粒。還能如何創新?
“拉多美把腐植酸鉀和有高度活化功能、調理土壤的產品,加到高塔工藝里去,變成高塔腐鉀再活化技術,這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楊進昌介紹,拉多美“高塔+腐植酸鉀”做高塔腐鉀復合肥生產技術的創新,形成了競爭壁壘。
要做減量化、功能化的高端產品,保證土壤健康的產品,選擇上游原材料要選好。這是楊進昌的堅持。要考慮原料的使用性質,是否含重金屬、原材料本身的狀況等。
產品要做好,原材料是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好的原材料,加上好的工藝,做出來的才是好產品。
打透區域,打透作物。
拉多美的“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里提出拉多美的5P營銷維度,在產品、經銷商(渠道)、政策、促銷的基礎上,加了作物(Plant)。廠家、經銷商只要把當地的作物打透,就可以生存下來。
到最后,差異化的目的是無從比較。一旦無從比較,就會帶來一個結果:憑借稀缺,掌握定價權。
六夫丁陳諾:提供物超所值的產品,是方向也是使命
在普世意義中,企業家似乎總是高于商人,因為企業家更愿意承擔社會責任,而商人則一味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六夫丁作物保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夫丁”)董事長陳諾認為,在商言商并不是商人的本質,商人也可以做利他且利己的事情。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而交換的基礎是物超所值。”按照陳諾的理解,作為商人,把產品做得物超所值是唯一的方向。“因為商業的最高境界就是利他。”
陳諾也會思考,為什么40多年來,農資商人始終徘徊在主流商業之外:“正是因為有一些人把投機取巧、吹噓欺騙當成了經營秘籍,把以次充好當成了經營信條,把牟取暴利當成了價值取向,才導致行業風評受損。只有產品好了,用戶才會好;用戶好了,商人才能好。把這個基本的道理搞明白,才能去談利他。”
事實上,陳諾的思想與六夫丁如出一轍,都是靠著“利他”的商業邏輯來打造企業,把對農民、對農業的責任貫穿于經營的每一個環節,最終將六夫丁打造成了國內集殺蟲研發、生產、銷售、植保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生物制劑公司,創造了行業奇跡。
在陳諾的經營理念中,從來不存在“取巧”這條路。
行業內很多人把六夫丁定義為“產品主義”,陳諾也坦然接受了這個定義:“六夫丁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產品主義者,這個詞六夫丁完全受得起。”
2009年起,陳諾就極為重視產品的質量細節;3年前,六夫丁更是率先在國內提出“長效殺蟲”理念,并深刻踐行。可以說,正是“不取巧”的精神,造就了陳諾這個極致的“產品主義者”,也將這種精神傳遞到了整個企業,成為六夫丁的企業文化。
經過時間的洗禮,六夫丁沉淀出了大批腳踏實地的老實人,這些人分布在生產、研發、生測、倉儲物流、銷售、后勤等每一個崗位,成為推廣技術、創造價值的先行者。
海大生物單俊偉:以海洋科技引領綠色農業未來
海洋強國、農業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
專注海洋生物領域,深耕藍色海洋產業,將海洋資源應用在綠色農業領域,是青島海大生物集團(以下簡稱“海大生物”)董事長單俊偉堅持了23年的事業。
都說企業領導者的經歷決定了整個企業的風格。海大生物也是如此。
單俊偉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后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畢業后有過一段時間的執教經歷。海大生物便是單俊偉于大學校園內創立的企業,自創建伊始,就帶著濃厚的科技創新的基因。
“海大生物的發展既得益于山東半島得天獨厚的海洋生物資源優勢,也得益于中國海洋大學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更得益于長期以來海大生物和中國海洋大學優勢學科相結合的原創性創新。”單俊偉強調。
在海大生物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保持技術原創性,從源頭提升技術創新水平,是單俊偉始終在堅持的事情。也正是這種堅持,讓海大生物得以聚焦主業、專注研發,推動海藻肥逐漸成為種植戶的必需品。
都說獨木不成林,但優秀者的身邊也必然不缺同行人。
圍繞在單俊偉身邊的,是以博士、碩士為主的海大生物研發隊伍。可以說現在的海大生物,已經成為海洋生物農業應用領域的高端人才聚集平臺。
人才帶給海大生物的,是如同大海一般澎湃的生命力。
海大生物先后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市級重大科技項目,獲得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高質量發展企業”“山東省瞪羚企業”等殊榮,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集群領軍企業儲備庫……這一項項榮譽,都是海大生物憑借人才為本、科研為本打下的最強地基。
關于海大生物的未來,單俊偉概括了三個詞語,“國際標準”“資源優勢”“行業領先”。海大生物未來會持續帶動海洋功能型特肥行業的發展,把更多創新產品推向國際舞臺,和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的產品去對標、去競爭、去合作。
惠州銀農錢炫舟:抓住每一個能抓住的機會
惠州市銀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農科技”)董事長錢炫舟堅定地將自己定義為“機會主義者”,將“活下來”作為企業的首要目標。他笑稱:“華為都說自己先要活下來,我們算什么。”
錢炫舟并不避諱小企業的話題,也認可小企業的優勢。
他認為:“大企業做決策的時候,排在第一位的一定是風險控制,所以小企業才是創新的主體。創新和戰略一定來自小企業。”
所以他并不浮于表面地模仿大企業的“長期主義”,而是回歸當下,抓住每一個能夠抓住的機會。聚焦微乳劑,打造大單品,實現了差異化、專一化優勢。這個聚焦無疑是成功的,讓銀農科技在行業內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別人拿不走,也學不了的。
銀農科技的核心競爭力,歸根到底就是持續創造價值。
因為錢炫舟意識到,某一項技術領先只是暫時的,當某項技術在市場上成了時髦的東西,就會出現惡性競爭,產品的生命周期也隨之變短。企業的出路就是不斷創造價值,做差異化,保持競爭優勢,提升議價空間。
市場每天都在變化,需要用新的東西來解決存在的問題。劑型的創新也好,產品的升級也好,銀農科技一直堅持用更多的時間去練內功,提高競爭力,打造競爭優勢。
專注構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人,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有研發能力、可信任的銀農科技,逐漸獲得了頭部企業的關注,與巴斯夫、科迪華、富美實、陶氏化學四大國際農化巨頭達成了戰略合作。2022年9月,銀農科技又開啟了智能制造的整體升級。
現在的銀農科技,已經算得上制劑行業的隱形冠軍。
即使錢炫舟表示自己不愿意模仿大企業的“長期主義”,但是堅定地做一個“機會主義者”,把握住每一個能抓住的機會,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長期主義”呢?
慕恩生物蔣先芝:做新賽道的行業催化劑
與其在老賽道擁擠,不如找新賽道奔馳。
農資行業的新風口是什么?農業微生物是不可繞過的領域之一,也在不斷吸引著創新和研發型企業進駐。
慕恩(廣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慕恩生物”)就是其中之一,選擇了這一賽道的蔣先芝博士的目標就是成為行業的催化劑。
“一個人真正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進化。”
在許多人印象中,蔣先芝是一位純粹的科學家。
但是接觸了之后方能感知,蔣先芝是一位不停在進化的“多面體”:不僅擁有科學家的單向思維,能夠專注細分領域的科學研究,也擁有企業家的多向思維,能夠看到產品、市場、資金等多方面需求。正是這樣的“多面”性格,讓蔣先芝獲得了資本的信賴和市場的肯定。
創始人的進化思維,自然也被植入了企業中,這樣的創始人創造的企業,必定也不缺創新基因和勇氣。
蔣先芝創業的初衷十分簡單:因為看到微生物產業在國內外的巨大差距,就萌生了打破國外領先的局面的想法。
但是在農業領域,做一家純粹的科技公司是很困難的,因為大家缺少對科技公司的認知,也缺少通向資本的途徑。幸而慕恩生物找到了方向—生物醫藥、生物農業兩條腿走路。將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應用在生物農業中,快速建立領先地位;用農業領域的現金流反哺醫藥領域,促進長期發展。
確定了目標的慕恩生物很快在農業微生物行業公開亮相,并實現了從實驗室階段到田間階段的轉化。接下來的5—7年,慕恩生物還將搭建渠道,搭建營銷體系,搭建產品矩陣,直至上市。
蔣先芝也希望通過慕恩生物的成功案例,改變農資行業中科技公司的尷尬地位。“讓大家看到做技術創新是有前景、有未來的。”蔣先芝這樣說道。
也許,慕恩生物在實現蔣博士描述的目標的過程中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筆者相信,優秀的企業總會等到它嶄露鋒芒的時代。
普羅蒂歐趙云和博士:專業,特肥最重要的關鍵詞
目前,特肥仍然是最炙手可熱的農資賽道之一,中國生物刺激劑市場更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發展的東風也催生了一批快速發展的企業。
快速增長或許能夠掩蓋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終將成為繼續增長的阻礙。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普羅蒂歐中國區總裁趙云和博士堅持認為:“特肥應該更專業、認真、嚴謹,要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認知特肥。”
“未來一定是作物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生物刺激素的增量機會,就來自新中產群體對農產品品質的提升、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趙云和博士這樣認為。
進入新的領域,要面對的競爭對手是那些自帶光環的大企業。但是趙云和博士認為,專業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即使是全新的領域,專業優勢仍然是最好的護城河。
談到普羅蒂歐的發展優勢,趙云和博士給出了三點心得:做細分,市場細分、場景細分;做原裝、原產、原瓶的產品;實現穩定的供應保障。通過這三點,讓普羅蒂歐成為中國特肥領域的先行者。
優勢從來都是說來容易,踐行起來方知其中的困難。“意大利不是資源型國家,從來不拼資源,而是拼技術,普羅蒂歐也是如此。”趙云和博士介紹說,所以在發展中,普羅蒂歐一直秉持著技術先行的理念,“只給作物需要的營養,提高使用效率,真正為農業增長服務,而非成為農業的負擔。”
“正確地做事”容易,“做正確的事”很難,趙云和博士給人的印象正是后者。他從不選擇高舉高打突飛猛進,而是堅持搭建更穩固的基礎,來支撐未來的發展。
在風口中起飛很簡單,但飛得更久才是趙云和博士想要做的事。當風停下來之后,考驗的就是誰更加專業,誰的產品更能同時滿足機理明確、應用精準、作用突出等市場需求,而這些,也是普羅蒂歐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談起普羅蒂歐的未來,趙云和博士用了一個比較抽象的詞—受人尊敬。但細想下來,能夠用科技和先進的產品與技術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行業賦能,不就是“受人尊敬”的企業和企業家應該做到的事嗎?
上海碧晶喻武遠:讓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的驅動基因
當一個概念在行業中變得火熱,甚至成為市場上的“硬通貨”時,對于專注這個品類、不愿炒作概念的從業者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
上海碧晶肥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碧晶”)總經理喻武遠就是其中一員。
面對行業現狀,作為硝化抑制劑在國內的開拓者,喻武遠反對炒作概念,選擇踏踏實實走技術創新與推廣的道路。
以前國內市場上沒有硝化抑制劑概念,但是這一技術,正是進口肥料優于國產肥料的原因。
喻武遠看到了硝化抑制劑在農業上的前景,毫不猶豫地決定將產品用于肥料市場。
“目前硝化抑制劑技術全球只有三家,陶氏(CP)、巴斯夫(DMPP)以及我們碧晶,有登記證的只有我們三家。”談到這里,喻武遠很是驕傲。
取得了成就的上海碧晶并沒有選擇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因為作為一家技術型企業的掌舵人,喻武遠認為注重技術創新和應用效果,才是上海碧晶能走到現在且愈發強大的驅動基因。
近兩年,隨著穩定性肥料的快速發展,市場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那么上海碧晶還有創新空間嗎?
“在劑型上創新,也要在應用上創新,以使其在不同生產工藝、不同狀態下的肥料添加量更加精準。”這是喻武遠選擇的道路,他對硝化抑制劑未來的增量空間也充滿信心。
在交流中,喻武遠一再表示,上海碧晶會堅持“節肥增效,碧晶之路”的企業理念,腳踏實地,持續不斷地精進、創新,不斷為中國復合肥行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新的技術支持。這也是一個品類開拓者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相信喻武遠的信心,也想見證這樣一位企業家,能夠帶領企業走到什么樣的高度!
杭州永航王秀群:十年專注,讓高端進口肥在國內遍地開花
最牢固的人際關系往往來源于微時的相遇,而杭州永航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州永航”)總經理王秀群與高端進口肥也可以說是“相識于微時”。經過十年如一日的推廣,杭州永航的多款進口產品已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如今再談起這十年的推廣之路,王秀群仍然認為,專注高端進口肥這一件事,值得!
回顧王秀群的進口肥推廣事業,有一條很清晰的時間線:
2006年,國內的特肥市場以進口肥為主,憑借品質和效果深受種植者的青睞;
2008年,王秀群畢業后進入農資行業,高端進口肥的魅力便在他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也更加堅定了王秀群做進口產品的決心;
2012年,杭州永航在王秀群的帶領下橫空出世,并明確了只做高端進口肥、服務優質客戶的定位;
2019年,與外商加強合作,成功跨過危機,實現“雙品牌發展”。
……
困難是所有創業者必然面對的問題,王秀群也不例外。
在杭州永航成立之初,市場教育不到位、代理商與外企之間缺乏信任等問題都是發展道路上的障礙。
市場風云激變,畏首畏尾者終將被淘汰,只有有魄力者可以先行。王秀群決定改變現狀,與外商建立信任,加強合作。同時,王秀群也找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合作“舒適區”—產品商品名屬于杭州永航,包裝風格可以為外商保留。這樣既借助了外商的影響力,也不會損害代理方苦心經營的品牌。
多年積累,讓杭州永航擁有了雄厚的外企資源、信守承諾的企業文化等核心優勢。師出名門的學習經歷、曾在多個知名外企就職的工作經歷,也讓王秀群成了一個綜合型技術能手,個人與公司都在行業內有口皆碑。
讓中國種植者用上真正的進口產品是王秀群的夢想,不忘初心是王秀群對杭州永航未來的定位。哪怕競爭再激烈,王秀群也相信杭州永航必能屹立潮頭,堅挺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