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价比时代来临, 农资企业该如何跟上节奏?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魏婉新 2024/11/25 10:37:02
伟大的哲学家卡尔·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一种人性的恢复过程。换而言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可能跳出人性的框架。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出高速增长期,处于换挡期,消费者的消费观变得越来越明智和审慎。而农资行业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必将迎来消费变革,出现新的消费趋势。前些年,性价比一词横空出世,成为无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消费追求,也成就了一批高性价比品牌。而当下,比性价比更能概括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新词语—质价比

偉大的哲學家卡爾·馬克思認為,消費是一種人性的恢復過程。

換而言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不可能跳出人性的框架。

目前,中國經濟正在走出高速增長期,處于換擋期,消費者的消費觀變得越來越明智和審慎。而農資行業經過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也必將迎來消費變革,出現新的消費趨勢。

前些年,性價比一詞橫空出世,成為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的消費追求,也成就了一批高性價比品牌。而當下,比性價比更能概括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新詞語—質價比,成為熱詞。

質價比是一種怎樣的消費態度?與性價比相比,質價比更優在哪里?農資品牌又該如何抓住質價比這一趨勢,實現風口起飛?

質價比如何“拿捏”消費心理?


消費心態回歸理性,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高價失靈”,準確來說,是低配高價不再被消費者認可。不少高性價比的產品與品牌正是抓住了這一心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了彎道超車,譬如初期的小米、比亞迪、名創優品。也有一些走中高端路線的品牌,在消費“逆升級”的趨勢下,選擇降價來挽留客戶,譬如喜茶、奈雪、海底撈等都降低了均價。

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智能服務商 QuestMobil 的報告,在當前的互聯網上,理性消費已經成為熱詞,不少網友都會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精打細算、貨比三家的購物經驗。但同時,理性消費也不意味著一味追求低價,同樣在 QuestMobil 的報告中,顯示當下的消費者除了關注價格,也更關注產品的質量、品牌和消費體驗。在消費者做決策時,對價格的關注度為 60.1%,質量為 60.5%,品牌為59.8%,消費體驗為 34.2%。其中,對質量的關注度較往年明顯上升。

864f47721a73451df5a83e423ce33c9.png

這表明,消費者對價格更加敏感的同時,也不意味著放棄了對質量的追求,相反,如今愿意為質量買單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在這一趨勢下,質價比的概念興起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么,質價比究竟是什么?和性價比又有什么區別呢?

質價比,指的是產品質量與其價格的比值,通過評分或是類比,將質量數字化,再用質量除以價格,數值越大,代表質價比越高。可以看出,影響質價比的有兩個因素—質量和價格。要提高質價比,可以提高質量,也可以降低價格。而性價比中質量是不變量,更多追求的是價格的降低。此外,在受眾、用戶評價、用戶忠誠度等方面,性價比與質價比也存在較大的差別。

雖說影響質價比的因素有質量和價格兩個因素,但其核心更多仍在于質量,即同等價格范圍內,產品能有多好的質量,或是能提供多好的功效。而性價比的核心更多在于價格和功能,可以適當放棄一些品質。

舉個例子,農資市場中許多白牌產品,該有的功能一個不少,如提供營養元素、殺蟲除害、調理土壤等,但價格比品牌產品低得多,用戶選擇這類產品,追求的就是性價比—功能一個不缺,價格低,雖然實際功能表現另當別論,但價格是首要選擇因素;另一類產品,有一定品牌背書,售后有保障,功效看得見,而價格相比真正的高端產品又有足夠的競爭力,用

戶選擇它,是希望用合理的價格得到更好的體驗,這就是質價比的選擇邏輯。

通俗來說,質價比擊中的,就是當前最流行的“可以買貴的,但不能買貴了”的心理:產品可以貴,但一定要物超所值。

e4c9c91cbcd053ed17361e953ed70ab.png

哪些品牌可以強調質價比?


質價比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因而目前在整個消費市場,特別是農資市場,將自己定位為高質價比的品牌并不多。因此,不少農資企業在面對質價比這個新風口時總不免無所適從 :質價比理念到底適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又該怎么把握?

筆者認為,質價比是個好概念,但是并不適合所有品牌,正確的品牌配上合適的概念,對癥下藥,才能事半功倍。


后入場的品牌

筆者是一個喜歡網絡購物、直播購物的人,前一段時間在抖音商場購物時,發現其購物活動的定位為“超級心跳質價比”,具體活動規則是和許多知名大牌合作,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讓用戶以實惠的價格買到大牌好物。

這是給筆者留下較深印象的質價比定位活動。

抖音電商為什么選擇質價比?因為相較于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老牌購物平臺來說,抖音電商是一個“后來者”。它入局較晚,尚未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明確的認知。譬如淘寶是老

牌,京東賣品牌,拼多多是低價,而抖音電商則要另辟蹊徑。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單純卷

價格還是卷品牌,都無法“推翻”前者,因此,抖音電商選擇另辟蹊徑,用“低價 + 大牌”的策略來吸引消費者,也即是質價比戰略。

在農資領域也是一樣,當你所做的品類已經有頭部品牌,或是所處的價格帶已經十分擁

擠時,可以嘗試用“低價 + 品質”策略突圍。

爆火的小米汽車,不正是這樣嗎?


缺少成本優勢的品牌

前兩年,大廠買礦的風潮愈演愈烈,但今年似乎已經有所平息。開始平息也意味著市場

競爭格局已經基本定型—該買的都已經買過了,沒買的一時半會也買不起。

買礦的主要原因,是向上游布局,將原料供給權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從而降低原料價格

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在激烈的價格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規模化優勢或者雄厚家底的品牌,在價格競爭中必然落于下風。且性價比風潮發展了這么多年早已成為紅海,維持低價對一般品牌來說越來越難,發展到最后,就成了賠本賺吆喝。因而,質價比反而是最適合缺少成本優勢品牌的道路。

從商家角度,適當地強調質量、提高價格,能夠提高利潤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不會犧牲產品質量,從而贏得農戶的信任,建設品牌價值;從種植戶角度,一批對作物品質有要求但又無法負擔高價格產品的農戶的需求得以滿足。


缺乏差異化競爭力的品牌


做第一很難,因而有人說,可以做不同。但事實上,做不同也很困難。中國農資市場發展到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尚未被挖掘的藍海市場,多么小眾的種植問題和作物都早已有了入局者。想要做差異化,除非做細分的細分,或是有遠超一般企業的科研力,前者市場太小,難以成型,后者要求太高,困難重重。

對于尚未找到或是很難建立起自己差異化競爭力的企業,走質價比道路,是相對簡單可行的邏輯。而在高端或低端市場已經建立起自己明確認知的品牌則不適用。

當你所做的品類已經有頭部品牌,或是所處的價格帶已經十分擁擠時,可以嘗試用“低價+品質”策略突圍。

如果品牌定位是豪華和高端,那么質價比并不是合適的定位策略。高端品牌更多依賴于品牌溢價,消費者愿意為品牌的象征意義、設計感和獨特性支付更高的價格,而不僅僅是產品的質量。如果過度強調質價比,反而可能降低品牌形象。

對于聚焦低端市場的品牌,強調質價比可能會導致“德不配位”的情況,即品牌無法實際提供與其宣稱的質價比相符的產品,最終可能會遭到消費者的反噬和市場的負面反饋。

質價比對農資品牌建設的啟示


質價比策略為找不到品牌升級方向,或是銷量提升無門的企業指出了一條道路,對企業的品牌建設,也有不小的啟示。


要找到正確的受眾群體

想要用質價比理念實現彎道超車,就要先明確,追求質價比的人,究竟在追求什么?哪些人是質價比產品的受眾?

根據第一財經發布的《2023消費趨勢觀察》,信奉質價比的人群,不沖動消費,既拒絕無理由的溢價,也不喜歡無品質的低價消費。簡單來說,就是優價和質量,他們都要。

這類人群不吝嗇花錢,但更追求把錢“花對地方”,因此,他們會貨比三家,不斷權衡具體到種植業,質價比產品面向的是那些追求作物品質和產品質量的中端種植者,他們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和盈利能力,但是資本背景并不雄厚,無法不計成本地投入高端產品,更期待以合理的價格買到物超所值的產品與服務,這時,兼具質量與價格的高質價比產品就成為了他們的第一選擇。這類種植戶,也是高質價比品牌應該重視把握的受眾。


要持續提升產品的質量和體驗


無論面向何種人群,提升產品質量都是企業的第一要務,對于強調質價比的企業來說更是重中之重。

質價比與性價比最大的差異,便是質量的不同,受眾愿意為高質價比產品適當支付更高的價格,但前提是產品的質量與體驗要滿足期待。

2024年的農資行業,能看到各大企業都在強調自己的技術力與產品力。有進駐中國的外企,憑借積累多年的科研經驗,在同類型產品中脫穎而出;有深耕行業多年的老牌企業,重新評估自身產品的價值交換能力;也有定位明確的特肥品牌推出其最新研發成果,只為給種植戶創造更大價值。

雖然當下消費降級愈演愈烈,但整體消費水平下降,并不意味著用戶對產品質量的要求降低。相反,適當調整價格但提升產品質量,不僅能夠讓受眾覺得物超所值,獲得市場份額,也能為將來的品牌升級打下有力基礎。


要保持市場敏感度,正確應對市場變化


仍然以小米為例,最初的小米走的是“極致性價比”戰略,在智能手機動輒三四千元的時代,小米靠1999元的價格打開市場。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小米手機被稱為“屌絲機”,雖然銷量可觀,但口碑并不盡如人意。

近年來,通過不斷研發提升性能,再加上與之匹配的營銷活動,小米成功打入中高端市場,甚至成為能夠和蘋果、華為相提并論的國民品牌。現在再提起小米,已經是質價比的代表品牌。

實現這一蛻變的,正是小米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看到了消費者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

農資企業也應該在發展中保持理性的判斷,從宏觀角度觀察市場趨勢,不斷調整自身定位,提供能夠與之匹配的產品和服務。

當下的農資行業,雖然價格戰打得火熱,但底層的競爭邏輯仍然是效

率戰—誰能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誰就能獲勝。因此,當行業回歸本質,競爭的核心一定是質價比的提升。

“優質 + 平價”得出的極致質價比,才是在未來制勝的關鍵法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