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丰”景,人间初夏麦事忙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片片金黃的田野里,歡樂在農忙。
收獲不易,珍惜糧食的傳統已經刻進基因
上次河南友人約稿時,筆者說心疼他們那里的糧農。當時不少網絡自媒體發布信息,稱“收割未成熟小麥做青儲飼料,一畝地收入1500元”,前年所謂的“小麥做青儲飼料”曾鬧得沸沸揚揚,今年又被拿出來冷飯熱炒,盡是空穴來風的不實信息。
至于賣青苗做飼料的事情,筆者走市場時問過不少冬小麥種植戶,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不可能!冬小麥9—10月播種,澆水、施肥、打藥若干次;返青、起身、拔節、抽穗、揚花、灌漿;來年5—6月收割,生長期200多天。這個生長過程中,還要與倒春寒、狂風暴雨、病蟲害(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等無情廝殺。每一次的麥浪滾滾、麥香芬芳都來之不易,珍惜糧食的基因都刻到骨子里了,這些麥田里的守望者誰舍得賣青苗?
多地多舉措,促糧食單產和品質雙提升
一個月前與四川友人視頻通話,他正在“天府糧倉·百縣千片”小麥千畝高產示范片測產驗收的現場。他說示范區小麥今年平均畝產1200多斤,刷新去年創下的1000多斤的畝產紀錄,是全省平均畝產的兩倍。這種弱筋小麥產量高、蛋白低、筋力弱,是蛋糕、月餅的主要原料;用來制作酒曲,酒香綿長……目前我國弱筋小麥的種植面積比較小,大規模推廣后才能加大弱筋小麥的自給。
聊到弱筋小麥,想起“中國弱筋小麥第一縣”的熟人問候祝福時話語里透出的滿滿自豪:“我們縣小麥種植面積84萬畝,其中弱筋小麥80萬畝,年產量32萬噸,每斤高出市場價格5分錢仍然供不應求,產值7億—8億元,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弱麥強縣。”
麥收前,郊區農業農村局的熟人問筆者,有沒有時間參加“2024夏收小麥比、學、趕、超高產競賽”參賽田評估?這是3月中旬,該區實施的糧食單產提升項目,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面向全區種植面積超過50畝的種糧戶啟動競賽:單產排名靠前且達標的種植主體獎1萬—5萬元,單產超過600公斤的再獎5萬元,單產超過700公斤的則追加獎10萬元,最高可獲15萬元獎金。筆者表示,評估就不去湊熱鬧了,盼望他們對涌現出來的高產典型、高產品種等好好獎勵并推介,帶動糧食單產和品質雙提升。
江蘇今年夏糧面積3700多萬畝,其中小麥接近3600萬畝,赤霉病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而江蘇今年又是小麥赤霉病的多發重發區,威脅面積超過2000萬畝,流行氣象風險為近10年少有。
雙休日筆者轉悠了3個郊區縣,隨行熟人介紹說各涉農區克服了近10年赤霉病暴發風險最高的不利因素影響,小麥長勢較好,顆粒歸倉。
農資人入局種植,為農業服務打造新場景
越來越多的農資人,流轉土地種了田,說是肥水(自己家賣的化肥、農藥)不流外人田。
北固山腳下的楊友人子承父業,這位90后的“農資二代”玩轉旋耕機、無人機,去年又新買了五位一體條播機,小麥的種植效率和質量都有提高。由于人工撒種子播撒量和深度往往不容易掌握,條播機讓種子沿著管道一路播撒,均勻不說,麥苗生長期也透光通風不少。
楊友人又帶筆者一行來到他云龍山腳下的大學同學謝同學處。這位做了11年農資經銷商的謝同學去年流轉了380畝土地種小麥。筆者問道,憑什么第一年就能高產?謝同學憨厚一笑: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田、良種自不用說,“良法”就是把老經驗、老思維種田轉變為科學種田、科學管理,相關部門指導栽培技術“線上”“線下”齊發力。線上,用云指導視頻開展云直播,用微信、QQ等使得農技推廣更直觀有效;線下,用“專家+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做培訓,在實際場景中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培養出不少適應新技術體系的新農人。
“良機”則是謝同學這里的九合一一體化耕播機,讓楊友人艷羨不已。雙軸旋耕、碎土、鎮壓、壓種溝、側深施肥、播種、覆土、二道鎮壓和開溝九道工序一次作業就完成。這種耕播機改進了雙軸深旋耕技術,解決了秸稈全量還田問題;播前、播后二道鎮壓,提高了齊苗、壯苗率;九道工序一次性完成,降低了耕作成本,減少了土壤碾壓,搶了農時保了播種。加大類似的新裝備、新技術等應用,擴大示范區面積,勢在必行,大有可為。
秸稈綜合利用,提升農業生產綜合效益
說到秸稈全量還田,讓秸稈從土中來,到土中去,不失為一種合理的有機質歸還路徑,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但是前幾年的“一刀切”,曾經引來怨聲載道、非議連連。
夏日的涼風,總是帶著一股清新的氣息。
家鄉友人來電,今年不再要求秸稈全量還田,大戶都可以秸稈離田。
魯西南的熟人說,為提高麥稈利用率,不用農戶自己清理,縣里給予收儲企業每噸麥稈20元的財政補貼,由收儲企業幫助農戶秸稈離田,全縣30多個秸稈收儲點使得水田區域的小麥秸稈全部打捆離田,減輕了農田退水對水體的污染,增加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我聞華夏麥最多,麥田今歲又豐收。對田野和鄉村的向往是深埋在很多人心中的浪漫,夏糧豐收是一種樸實的心靈慰藉,也是華夏人獨有的詩與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