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更迭加速,特肥迎来爆发期
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句話用來形容近兩年水稻區用肥新面貌最為貼切。
在國家對糧食安全日益重視,水稻價格穩定,種植日益規模化和集約化,減肥增效的大背景下,傳統的BB肥、尿素和復合肥流量紅利在水稻區正在逐漸減退。化肥廠商在這個成熟的市場,開始轉向特肥的推廣,特肥迎來發展的良機。
傳統用肥結構調整加速,大戶更重視投入產出比
相較于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種稻收益較低,所以,傳統上施肥水平并不高端。氮肥過量、BB肥當道一度是國內水稻區用肥的普遍寫照。
據悉,水稻區種植戶普遍對肥料價格敏感,多傾向于選擇價格較低的肥料,且對肥料產品的了解不多。很多老農戶只是知道要么是平衡型的,要么是高氮型的,對科學變量施肥的重視程度較低。
其實,除去價格的因素,前期不旺長、后期不脫肥、肥效長效持久、水稻能高產是稻農選購肥料時的標準之一。是以,在水稻肥市場上,能滿足水稻生長的基礎養分需求,銷量領先的依舊是以高氮高鉀為主的復(混)肥、摻混肥等肥料品種。
“新生代的一批種植大戶用肥觀念和傳統水稻種植者不同,他們逐漸從以往控制購肥成本的觀念中轉變出來,更關注的是投入產出比。種植大戶越來越注重種植的整體效益,對品牌肥料認可度較高,有品牌忠誠度,不輕易更換正在使用的肥料品牌,這些變化讓肥料生產企業加速調整市場和產品策略。”一肥企廣東區負責人表示。
每一茬水稻種植施肥量大約在80~120斤/畝,用肥成本約在120~180元/畝。相比之下,散戶種植大部分仍然是以單包化肥價格來計算成本,偏向于使用低價化肥,購肥受產品的降價促銷活動影響較大,會頻繁地更換品牌。當然,在規模化程度較高的產區也有不少散戶開始跟風大戶用肥,開始接受一些新型肥料。
可見,隨著種植結構調整的深入,種植大戶群體的不斷壯大,稻區傳統的用肥結構正在加速瓦解,不少新興的大戶和農場主逐步加大使用有養土、增產、提質功效的配方肥、新型復合肥產品、包括腐植酸、中微量元素肥等功能性特肥產品的使用比例。
功能性特肥需求日益增長,漸成稻區新寵
近幾年,在水稻區尤其是規模化種植區域,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市場教育的深入,稻農的種植理念和施肥方式也在發生著快速的變化,種植管理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細化,尤其是施肥管理。
稻農對稻米品質和產量的要求日益提升,所以以提升產量及品質的功能性肥料為代表的特肥需求也日益加大,迎來爆發期。例如種植大戶包括一部分散戶,從水稻底肥到后續的追肥,會選擇一些功能性肥料,像底肥除大量元素的復合肥外,還會選擇施用有機肥、微生物菌劑產品,來改良土壤,提升土壤的有機質;移栽苗時,使用生根的壯苗的液體肥;苗期會使用含中微量元素的水溶肥。
這些施肥方式和理念的轉變都說明了特肥在稻區的推廣漸入佳境。
而為了引導稻農科學高效施肥,滿足大戶多元化用肥需求,掘金這一市場,各肥企也是加快了自身產品的升級,加大了特肥產品的投放。肥企也愈加重視水稻產業的精準高效用肥,提升農資配套服務,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少肥料企業紛紛推出了水稻專用肥、緩控釋肥、免追肥等,同時,也為微生物菌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刺激劑等功能型產品的應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另外,水稻側深施肥技術的流行,讓肥效長的緩控釋肥在水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廣與應用,受到稻農的歡迎,前景大好。
意大利瓦拉格羅、比奧齊姆、澳大利亞埃爾夫等國際特肥企業都針對水稻市場關注度高的增產和逆境管理,推出了自己的特肥應用方案。例如比奧齊姆推出了生物刺激劑+特種肥料的應用方案;埃爾夫推出了藥肥一體化水稻飛防增產方案,該方案中霍尚奧優12元素液體肥螯合了植物生長必需的12種營養元素,既可以與大多數殺蟲劑、殺菌劑混配施用,又可以實現超低容量安全噴施,起到了見效快、省工、增效的作用。
和飛防結合做增產方案也成為不少特肥企業在水稻上尋求增量的新途徑。他們都針對性地開發出了適用于飛防的專用劑型產品。這些產品都具有沉降性好、溶解度高、混配性好等特點,在國內的水稻主產區得到了很好的飛防推廣,得到了經銷商和大戶的普遍認可。
同時,國內的大肥企業這幾年也都積極調整了產品結構,發力功能性特肥。金正大、史丹利、新洋豐、云圖、芭田、川金象、拉多美、開門子、茂施、雷邦斯等品牌企業都相繼在水稻上推出了自己的特肥產品。
例如,芭田微生物包膜系列產品可全程應用于水稻的基肥和追肥中,拉多美腐植酸鉀型產品墨翠系列、青蛙王子系列等新產品都已在江門等廣東水稻主產區大面積推廣應用,模式已經比較成熟。
于特肥而言,保量在經作,增量在大田。傳統的肥料增長空間受限,特肥也成為經銷商之間最受關注的品類,同時在種植端,面對惡劣的天氣環境和土壤修復的需求,稻農尤其是大戶開始選擇特肥產品,尋求提質增效。
在渠道端,特肥也成為水稻區的經銷商轉型的優先抓手。例如在黑龍江寒地水稻區的經銷商很多都在水稻上推廣殺蟲或者除草藥肥,雖然在安全性、價格和除草、殺蟲的廣譜性上還有一些受限,但市場潛力和空間非常大。目前,沙隆達新品稻金方殺菌穗肥、除草藥肥在黑龍江水稻區效果表現優異。
實現上量重在強化技術服務
近兩年,水稻特肥市場的競爭其實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的狀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難以分辨,且以特肥為名,夸大功效,亂象頻生。
目前功能性特肥在水稻上的推廣正在加速,市場培育已經趨于成熟,但是不同于傳統大肥的推廣,功能性特肥產品的推廣在水稻上還是缺乏技術支持,基礎的農技推廣力量嚴重匱乏。對農戶應用新產品、新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培訓比較薄弱,更缺乏集中展示的基地。
所以,肥企要想在水稻特肥上大展拳腳,實現上量突破,除了要抓好大戶,制定完善的產品體系,關鍵還在于強化技術服務。
這對企業業務團隊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業務人員不僅需要實際了解當地的種植習慣,還需要熟悉水稻營養、植保技術,從農戶的實際需求出發,做好技術服務。
“特肥在水稻田的應用肯定有巨大的空間,但推廣沒有捷徑,推廣方式更不應該過度追求營銷的技巧化,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到田間一線,把水稻種植管理的各個用肥環節搞透。這就要求企業要培養專業的農化服務團隊,加強農化服務綜合技術的輸出,把水稻土壤測試、田間肥效試驗、配方設計、施肥技術等深入田間切實講給農戶聽、做給農戶看、帶著農戶干,引導農戶進行科學施肥,實現農戶的持續提質增收。”吉林昌圖萬盈農業總經理張強表示。
落地踐行技術服務才能真正占領農戶的心智,讓農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切實解決農戶水稻種植的痛點問題,把應用技術搞清楚,進而讓他們接受價格,這樣提高市場占有率、上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