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企业,以产品力破卷
幾乎肥料行業所有的人,都在感嘆今年市場難做。
筆者和部分業內人士討論今年具體做法的時候,大家普遍認為,在不確定的當下,還是以作物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根據。圍繞作物與用戶需求,根據痛點問題去規劃布局產品方向,才更確定一些。
言外之意,就是產品力才是企業的底氣與核心競爭力。
那么,肥料企業為了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都做了哪些升級和優化呢?
卷成本
降低成本的方式不少,或者提升效率,或者通過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或者占有關鍵資源,或者距離消費市場更近降低運輸成本。
很多企業通過提升現場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減少人工浪費,從而降低成本。
今年,新洋豐位于四川雷波的巴姑礦“電機車無人駕駛項目”正式啟動。
或許,未來肥料生產的數字化、智能化將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目前,農化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才剛剛開始。
筆者曾經和某企業負責人討論成本的問題,他這樣表述:企業的確可以從工藝上、流程上控制成本,但是,由工藝、流程帶來的成本降低是暫時的,很快大家就追平了。
再說規模,能說得上名字的復合肥企業產能都在300萬噸以上,且都以“靠近資源、靠近市場”為原則布局生產基地。
資源方面,有實力的復合肥企業都擁有一種或者兩種資源。云南、湖北、四川的大企業大都自己擁有磷礦,自不必說。要想擁有話語權,手中的資源自然是越多越好。
云圖控股在四川雷波擁有三宗磷礦,目前企業全力推進70萬噸合成氨項目、磷礦采礦項目建設,建成后將進一步填平補齊氮、磷產業鏈,提高資源自給率;芭田股份小高宅磷礦目前處于建設期,礦山正式開采后,品位將有一定上升;史丹利獲得1.45億噸高品位磷礦……
企業之間的資源比拼基本落下帷幕,這也和農資行業的發展規律一致—過了比拼資源、控成本的時代,開始拼產品結構了。
卷產品結構
有基礎產品提供價格優勢,也得有其他產品去解決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有效的商品結構和布局優化。
我們發現,肥料是一直在發展的,從單質肥到復合肥,再到各種功能肥,其實也是一直準確地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迎合了作物品質和增產的需求。
就像杭州瑞年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田曹江說的,做產品時間久了才發現作物營養是一個綜合學科。從解決作物基礎營養需求到解決營養吸收的問題,再到解決作物內部的營養利用問題,再到解決營養防控問題,提高作物免疫問題……
未來,應該還會涉及其他問題。
所以,要解決更多種植中遇到的問題,解決廠商利潤問題,企業就要做更多產品結構的調整。
基礎產品做銷量,中高端產品做利潤,高端產品做品牌和形象。
在上市企業的財報中,新型肥料的占比也越來越高。
當然,各個企業對新型肥料的定義不同,有的企業專用肥就算新型肥料,而有的企業包含特殊工藝、特殊原料、特殊功效的新型特肥才算。
現在,主流復合肥企業基本上產品線都是全的,可以涵蓋植物生長過程中所需的全營養產品。像鄂中生態還將積極開展肥藥一體化技術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進軍藥肥、植調劑領域。金正大也推出了顆粒、粉狀藥肥和液體藥肥。
卷釋放速度
釋放速度,一直也是復合肥企業競技的一方面。
復合肥企業最開始的競技,從速溶開始。
2003、2004年,以芭田、史丹利為代表,速溶高效、顆粒均勻、外觀好看、有融化孔的高塔復合肥迅速崛起,而后“高塔肥有小孔”風靡行業,各企業紛紛籌建高塔裝置,以至于行業到了“無高塔不復合肥”的地步。當然,目前高塔復合肥依然在大田、葉菜上占主流,但是企業拼的就是添加物和功能了。
然后,就是緩慢釋放、控制釋放速度的肥料了。
以金正大為代表的通過包膜技術來控制養分釋放的緩釋肥料,以住商肥料為代表的脲醛緩釋肥料,以心連心、六國化工等企業為代表的控失肥料,通過不同的技術方法,使肥料中的養分釋放變慢,達到安全、長效、高效等目的。
緩、控釋肥產品和種肥同播技術一起推廣,一次性將種子和肥料播種下去,替代了人工撒施底肥,部分取代追肥,省工省時,特別受到了玉米種植者的好評,一時風頭無兩。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農大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山東農業大學共同完成的“綠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釋肥創制與應用”項目獲得了2023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最近,業內又興起一個“新品類”慢肥,筆者了解了一下,大致意思就是養分供給比較慢的肥料。據說是“基于營養均衡且在作物整個生長周期緩慢而持續不斷地供給養分的一類高科技肥料”。
也有產品的推廣口徑是“速效、高效+長效”,若真能達到如此效果,肥料的養分釋放就真的“智能”“聽話”了。
不管如何,更加輕簡化的施肥方式,更加減輕勞動強度的農資產品,都是市場所歡迎的。
卷形態
肥料的形態、顏色也是大家創新的路徑。
從本色到白色圓顆粒,到多種顏色出現,再到以心連心、農大肥業、拉多美等企業為代表的添加了腐植酸的黑色顆粒面世。其中,山東農大肥業憑借腐植酸有機-無機肥料獲得了工信部認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心連心的含腐植酸尿素、復合肥這幾年在市場上深受歡迎,拉多美腐植酸鉀復合肥憑借好原料好工藝也成為更多作物及生產者的好伙伴。
除了顏色,肥料外觀上卷得更多的其實是形態。
圓形的顆粒肥料為主流,片狀肥料、針狀肥料,在推廣上各有賣點。片狀肥料好像也沒有特別的代表企業,筆者一行去富邦股份調研時見過,還有一些其他企業也在做。針狀肥應該是以貴州西洋和迪斯科為代表,產品銷量和社會聲量都可以。
說完顆粒肥,就不得不提液體肥。
特別是水肥一體化技術、無人機等新農機具涌現,給水溶肥的發展提供了新場景,也使液體肥產品脫穎而出。雖然不少肥料都可以全水溶,但是液體肥有天生優勢。代表企業有瑞豐生態、河北萌幫、東莞一翔、上海芳甸、山東多芬等企業,只不過有的側重懸浮肥料,有的側重清液肥料。
液體肥除了政策支持之外,也有其自身優勢,譬如,使用方便,部分液體肥可以和大肥復配,可以和農藥復配,可以將營養方案和飛防植保相配合;精準施肥,通過滴灌設備水肥一體精準提供營養……
當然,對于廠商而言,除了產品技術含量之外,還有豐厚的利潤空間在。對于種植者而言,使用方便,能增收,產品貴點也無所謂。
目前,藍莓、火龍果、陽光玫瑰、沃柑等作物基本上都采用水肥一體化設施,一些新園子基本上也鋪就了設施,部分高附加值的作物都會施用液體肥。未來,液體肥一定會疊加更多的功能,更好地解決種植過程中的問題。
卷功能
一個企業的營銷老總在企業內部會上發問:“同樣的產品,某某企業的比其他產品貴好幾倍還很多人買,你們都不考慮原因嗎?”
有業務員分析原因,是該企業針對當地作物痛點,研發出了針對性產品,添加了能解決問題的元素。
如何用產品打動用戶?解決問題!
在大蒜的主要種植區杞縣,好多種植戶都表示,只要能解決重茬問題,不在乎農資價格。其實在很多優勢作物的種植區,都是這種情況。簡單的氮磷鉀復合肥已經滿足不了種植的需求了,所以現在大家都在卷產品功能。
云天化、川金象、廣西新勝利等企業和巴斯夫合作研發增效肥料。其實,基本上復合肥企業都在根據自己企業的特色在做增效/增值/新型肥料。
盡管大家對功能產品定義不同,添加方式不同,一般情況下,都是在原有肥料的基礎上,通過原料添加、技術升級等手段實現肥效的升級,達到減肥增效的目的。
像海大、鄂中等企業都有海藻肥產品優勢,農大肥業、心連心、拉多美等企業有腐植酸產品優勢,貴州西洋的海魔王有魚蛋白優勢……
三寧的新品牌“尋原”則是專門解決土壤問題,除了含多種中微量元素外,還添加了氨基酸、核苷酸、黃腐酸、酵母、多糖等生物介質;心連心研制出了新型腐植酸尿素,還與巴斯夫合作開發新型脲酶抑制劑超控士尿素;青島海大生物開發了海藻多糖、魚蛋白肽、殼聚糖等系列功能因子,今年還榮獲工信部“海洋生物功能特肥”領域“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稱號;沃稞生物憑借其產品方案“勁駝”深度聚焦作物根部健康的功能,從名不見經傳到10多億元的銷售額……
卷包裝
大家還在卷產品的表達力,也就是包裝!特別是袋裝作物專用肥,上面基本上都有作物的圖片以及添加物的成分、含量,讓人一眼可以看出產品的優勢。
除了含量之外,包裝還卷什么?重量!小包裝產品近幾年開始走俏。
液體肥料的包裝一向多樣,從桶肥到瓶裝,各種規格都有,倒是顆粒肥包裝規格相對單一。
去年在磷復肥會上,筆者看到某企業的4公斤小包裝肥料。據介紹,設計的初衷是為了方便小規模種菜使用,結果銷量讓人欣喜。
的確,無論是城市陽臺種菜一族還是農村小規模種植,都有小包裝肥料的需求。對于企業而言,只要配方確定,生產一批小包裝產品也不會增添太多成本,利潤方面也較為可觀。
今年,又看到了新洋豐的果蔬型、葉菜型小包裝。
新洋豐對小包裝產品的定位大概是,產品簡單、功效快捷、終端好賣、產品有效、運輸抗摔。
據經銷商介紹,這個規格產品的市場潛力很大,不僅不會影響大包裝產品市場銷售,還能夠拓展新的群體客戶,助力品牌更上一層樓。
其實小包裝肥料產品也屬于家庭園藝肥料的范疇。云天化、史丹利、新洋豐、祥云股份、根力多等企業都有自己的家庭園藝肥料,只不過目前產品在市場上的勢能不一。
企業都在試圖了解消費者,了解作物,以迎合市場需求,進行產品的迭代。產品的迭代升級不僅可以提升顧客的體驗和忠誠度,也能增強品牌競爭力。
在產品上,企業都在做布局,都在做創新。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產品的外觀還是產品的內涵,都在發生變化。
只不過,有時候企業的布局“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所以,看到新品時先別急于否定,看看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