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农业新质生产力需强化科技内
《中國農資》記者:
去年兩會期間,您提出了“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建議。在過去一年的履職過程中,您對農業新質生產力有了哪些新的思考?
趙皖平: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強化“科技內核”,這涵蓋了種源創新、智能裝備提升、資源效能提高、產業形態創新等多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加強種源核心技術攻關,建立完善的生物育種體系;要革新智能裝備,推廣無人化農場系統、北斗導航精量播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等數字農業技術;要提升資源效能,重點推進鹽堿地改良、旱作節水農業和耕地質量數字化監測;要創新產業形態,發展工廠化育苗、智慧農業等。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是農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它融合了現代最前沿的科技,如無人機技術、數據技術、生物育種技術和大功率智能機械裝備等,這些技術的融入將極大地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
《中國農資》記者:
您曾說過“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足、轉化率偏低等問題,這是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我們應該在哪幾方面發力?
趙皖平:針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不足的問題,我覺得首先要加強科技推廣力度,解決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首先要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和能力,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其次要加強科研單位、企業和農民間的有機銜接,建立有效銜接機制,讓新技術能夠順利推廣和應用。
科研單位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企業要積極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農民則要積極學習和應用新技術,提高自身的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同時,政府也要發揮引導和支持作用,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還要對科研人員給予政策優惠,激發他們的創造力。
《中國農資》記者: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將鹽堿地治理納入其中,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要求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并針對東北黑土區侵蝕溝、南方酸化耕地等提出系統性修復方案。對于鹽堿地的改良工作,您有何建議?
趙皖平:鹽堿地在中國占比很大,是提高農產品保障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鹽堿地的改良工作,我認為應該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要通過現代農業技術對土壤進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另一方面,要研制出適合于鹽堿地區生長的作物品種,提高作物的耐鹽堿性和產量。例如,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就研發出了節水耐旱的水稻品種,既適應了鹽堿地的環境,又解決了糧食生產問題。
《中國農資》記者: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著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您認為合作社如何借助新質生產力提升競爭力?如何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趙皖平:農業合作社在壯大縣域富民產業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合作社可以借助新質生產力,如數字農田、無人機技術等,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比如,合作社可以利用無人機技術進行精準施肥、噴藥等作業,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還可以利用數據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數字化管理,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生產。此外,合作社還可以提供從產供銷到加工的完整服務鏈條,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
在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我認為,首先要加強科技推廣和培訓,提高小農戶的科技素養和生產能力;其次,要鼓勵和支持小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規?;?、集約化發展;最后,政府還要給予小農戶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的發展潮流中。
編制 | 心 怡
審校 | 趙光輝
監制 | 陸 璐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