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行業很卷,卷配方、卷含量、卷價格、卷原料來源……
為了提高施肥效果和促進營養吸收,不少企業不斷提升氮磷鉀的含量,以引領、滿足市場需求。
為了豐富地力和豐產豐收,不少種植者不斷疊加農資,以期種植出更好的農產品,帶來更好的收益。
為了體現創新能力和科研實力,不斷有機構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故事,尋求新的突破和變革。
如何理性地、科學地創新并使用農藥、化肥等農資產品,是目前亟須傳遞給行業的。
“用肥、用藥不是越多越好,更沒必要交各種智商稅,解決營養問題,只要方案精準,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問題。”在日本深耕肥料技術 36 年的蔡護華博士這樣說。
蔡護華博士是誰?他給行業帶來了什么?如何做到精準營養?未來,他又將做什么?本期,筆者帶大家去認識一個默默耕耘的奉獻者。

春節假期第一天,和蔡護華博士一行約見在鄭州。
彼時的鄭州正在經歷一場大雪,出行并不方便。見面前一天,蔡護華博士從日本回來,直接來到鄭州。
雙方本來約的時間是上午 9點,當筆者提前 10 分鐘抵達辦公室時,蔡護華博士一行居然還要早一點。
蔡護華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科研專家,不善言辭,即便是在知名企業深耕行業 36 年,有專業方面的自信,但對于工作內容,他也只是說,“我就是一直研究作物生長發育所需的各類營養元素和它們的作用機理,做了一輩子而已”。
1964年,蔡護華出生在湖南的一個鄉村,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名列前茅,17 歲就考入湘潭大學化工系;而后出國留學,在日本鹿兒島大學繼續深造,完成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蔡護華博士不無驕傲地表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影響了老家周邊很多人重視讀書、持續深造。“即便是現在,老家的人也都知道我,雖然見得比較少。”蔡護華說。
也許,農村出身的孩子都有造福農民,讓大家吃飽、吃好的心愿和抱負;也許,并沒有太多的計劃,只是水到渠成的努力使然:從讀大學的那一刻起,蔡護華博士就和農業深度綁定了。
讀博士期間,蔡護華主要從事天然有機物化學的提取、分析及有效利用研究。而后,畢業即進入旭化學工業公司,持續 36 年專注于肥料產品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產品的研究工作。

始終如一的工匠精神
和蔡護華博士對話,就能感覺到他身上的工匠精神,也許是多年日本從業經驗使然,也許是本身個性即是如此,講話一板一眼,非常認真,很有耐心,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全心投入。
筆者問及蔡護華博士在旭化學工業公司的經歷的時候,他平鋪直敘 :1995 年,也就是在旭化學任職初期,從事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技術開發與新產品開發工作;1999 年開始,負責各種植物營養劑的開發及天然化學物質的抗植物病蟲害研究;長期從事肥料新產品的設計、開發、使用效果試驗、推廣……
可能說旭化學,大家都還不太了解,當說到植物生長調節劑 ATONIK(愛多收),大家一定都知道,因為這個產品即便是現在在中國依然暢銷。
而愛多收的暢銷,和蔡護華博士也是分不開的。他針對愛多收長期庫存后有效成分易揮發的問題,做了改進。
“我發現改變劑型,比如由液體改為固體,再加以表面處理(或者保持液體形態,調整其有效成分比率,改變包裝袋素材),就可以大大改善其成分的穩定性。簡單實用,真正做到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蔡護華博士介紹。

源自綠色主張的研發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一場消費者導向的肥料變革在全球鋪開,消費者需要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產品。
為了適應日本農戶的要求,蔡護華博士負責的研究組開發了純有機肥,以及以有機肥料為主要原料的多種有機無機復混肥產品,現在有 10 多個產品為日本以及世界各國農業作貢獻,部分產品遠銷南美及東南亞的 10 多個國家。
當筆者問及日本的有機肥原料來源時,蔡護華博士表示,日本的飼料和肥料的原料來源相近。“日本對農產品的品質管理異常苛刻,政府職能部門對有機肥的定義也很狹窄,一般只限定來源于天然原料的產品,比如魚粉、骨粉、皮粉、蹄角粉等等 ;植物資源的話也只是限定于各種植物油枯、米糠油枯等等,與中國的有機肥定義相差很大。”蔡護華博士表示。
旭化學還服務許多植物工廠(無土栽培),需要給它們提供產品及解決方案。旭化學是日本液體肥料與葉面肥的先驅,而植物工廠與無土栽培農場最大的施肥難點在于硝酸鉀的難溶解性,以及硝酸鈣不能與含磷酸根、硫酸根的肥料同時溶解在同一容器里。“我所領導的開發研究部做的新型水溶肥料及其液體化研究基本上解決了這些難題。”蔡護華博士表示,雖然此研究時間還不長,但是根據作物的營養需求,他們已經開發 20 多個產品,已經有接近 20 個產品面市,目前還沒有同類產品競爭。

精準施肥、精準營養的理念
日本也曾經有過很多肥料的概念以及添加物亂象,但是,現在已經走向規范。
“精準的用肥、精準的營養,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利用一些刺激素與植調劑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植調劑用量一定要非常小,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即可。”蔡護華博士指出。
蔡護華博士一再表示,肥料不用強調高含量,過剩的營養作物吸收不了,不但造成浪費,也會污染土壤。土壤修復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在日本,像 8—8—8、10—10—10 這種低含量的復合肥也是比較多的。蔡護華博士認為,氮磷鉀的比例大概維持在 3∶1∶4 到 3∶1∶5 是比較理想的。
蔡護華博士介紹,日本也有特種肥料的說法,大概是指,在低含量氮磷鉀的基礎上加上助劑等材料,以產生特殊功能的肥料。
不斷進階的能力和業務
這樣一個內向、刻苦鉆研的科研人員,卻比大家想象中的更適合做管理。
在旭化學36年,從主任研究員到課長再到部門長,蔡護華博士主管注冊登記,總管公司研發部門并協管公司生產部門工作;主持并帶領公司研發部門開發出 80 多種肥料、植調新產品以及“植調+ 營養”方案,部分產品銷往 10 多個國家,深受市場和農民喜愛。
他鉆研30余載,參與的重要研究課題、發表的論文更是不勝枚舉。蔡護華博士作為資深的“植調 + 營養”專家,在日本農業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擔任日本水素株式會社等多家企業顧問、日本關西湖南同湘會副會長、中國留日同學會理事等職位。

做難而正確的事,才更有可能走得遠,才更有可能看到更好的風光。
當你埋頭做事的時候,很容易就忘了時間。一轉眼,30多年就過去了。
蔡護華博士才發現,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自己好像離開家鄉很久了。
年少一別三十年,歸來愈發愛丘山。陶淵明的《歸田園居》頗能代表他的心聲。
“在日本 30 多年我沒有加入日本國籍,”蔡護華博士說,“不想加入,也沒有必要加入,我一直是一個中國人。”當然,憑借他的資歷和社會影響力而言,毫無疑問是有資格和能力加入的。
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他有強烈的愿望,要回鄉做些事情,用在日本積累的這些技術去為中國農業做些事情。
2019—2023年,蔡護華博士作為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9YEE0122700)的日方總負責人,負責項目計劃,以及實施與管理。

“去年 4 月份,我和日本歸國的前輩蔡博士進行了一次交流,交流中得知,蔡博士即將退休,并且有回國發展、將畢生成果奉獻祖國農業、造福中國農民的想法。我聽后非常感動。”農資行業深耕多年、所創辦企業已被行業龍頭上市公司戰略收購的鄭彩霞女士說。她得知這個消息后,決定勇敢跳出舒適區,用她多年的經驗和全部的資源,幫助蔡博士實現理想,將日本最先進的植物營養科技引入中國,為中國農民造福。
當然,去做一件新的事情,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并不容易。
也許,他們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認真去做事,專注構建自己的核心能力,將會有更多的機會,會見到更好的風光。
專業的人,專業的能力,專業的態度。
這是筆者和蔡博士一行深談后的贊嘆。
筆者不僅欽佩蔡博士對肥料行業的貢獻和對祖國的熱愛,也欽佩鄭彩霞女士毅然決然的鼎力相助!
究竟是怎樣的使命和情懷,促使蔡護華博士東渡重洋,又促使他毅然回國?
又是什么樣的情懷,促使鄭彩霞女士選擇重新出發,去闖一個全新的未來?
筆者試圖用一個詞來描述:熱愛。對行業的熱愛,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他們想做的,是堅持“科技賦農,不負丘山”的使命,是將全球的創新技術、優質產品賦能中國農業,是在精準營養的理念指導下,用極致的產品和服務幫用戶精準解決問題……
只要不忘初心,筆者相信,他們,會見到更好的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