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肥十年,做清醒的价值创造者
今年是農資與市場傳媒持續關注特肥的第十年。
2012—2023年間,以時間為橫軸,以空間為縱軸,在時空交錯的每一個坐標點上,我們都和行業在一起!
敏銳地發現“特肥”并命名這一行業的趨勢,十年來,我們擔負了特肥行業這一品類的定義、認知的普及,使特肥這一概念深入經營者、種植者的心中;每一年都會組織1—2場特肥行業的大會,以傳遞更有建設精神的理性判斷。
中國特肥產業正在高速發展,年復合增長率為8.37%,特肥消費展現巨大活力,新消費,新賽道,新引擎,中國特肥經濟己經形成。2022年市場規模1856.8億元,未來可期。
前兩年,由于疫情等原因,大家都說行業是“長坡厚雪,水火交融”。
但是,今年,我們認為應該是嶄新的一年,我們給出的主題是“長風破浪,未來可期”。
就算是會有猝不及防的考驗,只要我們堅定“長期主義”的信仰,做好自己,創造價值,
堅毅執著地在風浪中前行、乘風破浪,就一定會有回報,贏得屬于自己的未來。
熱度不減,環境向好。
2023年4月18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2849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5%,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2.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75億元,同比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107947億元,增長3.3%;第三產業增加值165475億元,增長5.4%。
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
今年一季度,農業生產形勢穩定,畜牧業平穩增長;工業生產逐步恢復,企業預期總體改善;服務業明顯回升,接觸型服務業增長較快。
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主要農產品同比增長分別為:小麥7.1%、稻谷2.8%、玉米 6.1%、油料11.2%、蔬菜-3.7%、水果7.3%、茶葉2.6%……
但一季度的數據似乎在表達一個觀點——“打不死我的,終將使我變得更強大”。
大家都在預測,這個增長不僅僅是發展的小陽春,而是又一個持續增長的開始。整體經濟回暖的同時,特肥行業應該會迎來更大的發展。
專注細分市場,是破卷的法寶。
特肥企業關注的市場和大企業不一樣,他們更加洞察用戶需求,在成熟的市場中創造新的需求來源,不斷打造產品力,創造新價值。在邊緣之邊緣找到了適合生長的生態位。
不再盲目求大,求多。而去專注細分領域、細分市場。
在細分領域,不再完全靠資本驅動,不在完全依賴成本優勢、渠道優勢。誰說小品類沒有未來?正像德魯克所言,“小企業的成功依賴于它在一個小的生態領域中的優先地位。”找到并運營自己的生態位,就是生長的最佳途徑。
曾經,特肥還是大家口中用量特別少、售價特別貴的肥。
現在,無論是種植者還是農資經營者,都已經對特肥與足夠的認知,并且開啟了追求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品質農業的新階段。
有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特肥市場容量為3200萬噸,市場規模超過1800億元。
以生物刺激素為例,2021 年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規模為 30 億美元,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2022 年年復合增長率為 11.9%。而全球生物刺激素市場增長最快的當數中國。
借助品質農業發展的東風,搭乘特肥高速發展的快車,部分特肥企業憑借自身特質日漸壯大。經歷了市場紅利期,當低垂的果實被采摘完之后,目前行業開始回歸理性常態,進入了相對良性運轉階段。
專業,贏得更多未來。
現階段特肥企業該如何發展?如何發掘用戶真正需求,從容贏得市場?
有人強調營銷,有人強調應用,更多人則強調專業,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去認知特肥,去做實驗、示范、推廣。
2020年,我們說,特肥市場進入了本土時代,在全新的環境中辨別出新的資源。進入這個行業的科學家也越來越多,或者是創業者,或者是專利擁有人,或者是技術持有者。改變了原來特肥的供應鏈格局:發達國家的技術、中國制造的商品。
一些自主研發的本土企業開始嶄露頭角。他們都有同樣的畫像:更加專注細分領域,研發水平高,有行業話語權,掌握了核心技術。給更多用戶帶去更多的優秀產品+實用技術。
一些平臺商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用專業贏得更多的尊重。做專業的事兒,專注1—2個作物,放低姿態,做扎根的動作,做作物關鍵節點的營養方案。用技術標準、專利技術、專業檢測工具等更多專業的技術、設備投入到服務中,給種植者帶來更多的收益。
雖然我們畫不出特肥未來的圖景,但是可以預見的是,特肥行業的優勢與未來清晰可見。
即便是任何一個事情都有興衰周期。但是你只要跑到最后,便有機會活下來。
希望我們在特肥的賽道上,堅守底線,堅持長期主義和專業主義,做清醒的價值創造者和創新者。在一個小的領域中實現深耕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