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供需失衡致价跌,结构调整增产是关键
聯合國大會于2023年12月宣布每年5月30日為國際馬鈴薯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這一慶祝活動將凸顯馬鈴薯對世界農業、經濟發展、糧食安全和營養的重要性。
馬鈴薯,這一全球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勢頭強勁。從2008年至2022年,鮮薯總產量穩步增長,平均畝產顯著提升,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更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
進入2024年,馬鈴薯市場也面臨新的挑戰,上半年價格普遍下滑,下半年市場價格壓力倍增,種植戶與存儲商正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尋求應對策略。
上半年價格普遍下滑
2024年上半年全國馬鈴薯均價呈現倒“V”字型趨勢變化,即:1-2月均價相對處于近幾年偏低水平,3-4月全國均價雖然不及2023年均價水平之高,但也高于2018-2022年同期均價水平,5-6月均價一路下行,跌速及跌幅均超過前6年。
可以看出,2024年上半年全國馬鈴薯市場確實經歷了一個顯著的價格下滑趨勢,這與去年同期相比尤為明顯。
分析影響價格的因素,首先是供需關系,新薯的大量上市打破了原有的市場供需平衡,導致價格下跌。特別是5月和6月,新薯供大于求的情況尤為突出。其次是需求變化,消費者對新薯的需求未能及時跟上供應的增長,導致價格低迷。而且,可能還受到其他農產品價格、消費者購買力等因素影響。最后是季節性和節日效應,雖然春節等節日對馬鈴薯價格有一定提振作用,但整體來看,季節性因素和節日效應對今年上半年馬鈴薯價格的影響有限。
因此,2024年上半年全國馬鈴薯價格普遍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市場供大于求以及需求不足。
后市價格壓力大
那么,下半年馬鈴薯價格走勢會怎么樣?大部分薯業人認為,后市價格壓力大,種植戶以及存儲商需要密切關注市場行情動態。主要是上半年庫存大,后半年新薯產量增產概率大。
今年上半年,馬鈴薯庫存量較高。有網友表示,今年不比去年少,庫都已經存滿了。今年,馬鈴薯價格接近成本線,去年冷庫收儲不賺錢,今年價格低得不敢入手,農戶干脆自己存。譬如山東等地區的冷庫收儲積極性不高,部分種植戶甚至被迫將馬鈴薯入庫,說明庫存壓力較大。
而庫存的消耗速度將直接影響下半年馬鈴薯的市場供應量和價格。如果庫存消耗緩慢,將增加市場供應,進而對價格形成壓力。
6月中原二作區新薯上市供應量依然較多,月內各產區批發市場貨源交易量偏低,山東冷庫收儲積極性不高,多個主產區不乏種植戶被迫入庫現象,整體交易氛圍呈現不溫不火狀態。
一作區面積增加,增產概率大。據Mysteel農產品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北方一作區馬鈴薯總種植面積較2023年增幅參考6.10%(較2022年增幅參考21.25%,較2021年增幅參考2.19%)。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增加比例大多集中于訂單加工薯(大西洋,尤其是麥肯)種植上,不少產區商品薯種植面積同比有所減少。這種種植結構的調整可能對馬鈴薯的整體市場結構和價格走勢產生影響。
截至目前,一作區河北、內蒙古、陜西、甘肅、寧夏、青海、黑龍江、吉林等多數產區馬鈴薯苗情長勢佳,如若7-8月各地氣候條件持續利好,并且無極端天氣影響的情況下,一作區馬鈴薯秋收產量增產概率將大。因此,后續需重點關注天氣變化以及市場行情動態變化。
關鍵還是結構調整、產量提升
中國馬鈴薯產業在過去十幾年中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從2008年到2022年,鮮薯總產量由7295萬噸增加到9704萬噸,平均畝產從1050公斤持續提升至1348公斤,貯藏設施技術得到大幅度改進,鮮薯周年供應能力增強。同時,加工產品種類不斷豐富,冷凍薯條和脫水休閑食品等制品出口額有所增長。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4—2033)》指出,展望期內,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增加,預計2033年達到9235萬畝,年均增長1.0%。隨著各地深入實施馬鈴薯種業振興計劃,尤其是加快普及脫毒種薯應用,中國馬鈴薯單產將呈提高態勢。在種植面積增加和單產水平提高的共同作用下,馬鈴薯產量將持續增加,預計2033年達到11594萬噸,年均增長1.6%。從長期來看,馬鈴薯消費量總體增加,2033年達到11664萬噸,年均增長1.3%。
由上可知,馬鈴薯產業將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然而馬鈴薯市場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導致了馬鈴薯價格在這些年里起起伏伏,頻繁波動,甚至每隔幾年就會出現大降價,導致種植戶收益嚴重受損。譬如2017年、2021年、今年的上半年都是降價較為嚴重的年份。
“結構調整”和“產量提升”無疑是推動這一行業健康發展的兩大關鍵要素。
結構調整是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它不僅包括種植結構的優化,還涵蓋了產業鏈的延伸和貯藏與供應體系的完善。以產業鏈延伸為例,種植戶不要局限于鮮薯的生產和銷售,而是向深加工領域拓展,今年一作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比例就大多集中于訂單加工薯種植上。冷凍薯條、脫水休閑食品等加工產品的出口增長,也說明產業鏈得到了有效延伸,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這種結構調整有助于形成多元化、高附加值的馬鈴薯產業體系。
產量提升是馬鈴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以產量提升對沖成本提升,也是產量提升的直接動力。
高產優質品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是不斷提高馬鈴薯的單產水平的主要手段。
譬如大豐格瑞得、河北久恩、雪川、希森、華頌等種薯公司都在積極地選育和推廣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馬鈴薯新品種。
包括病蟲害防控技術、水肥管理技術、機械化作業技術等在內的先進種植技術的應用,可以顯著提高馬鈴薯的生產效率和產量。譬如湖北三寧攜手陜西胤祥農業在榆林市組織的馬鈴薯種植技術服務大會,通過種植技術培訓和肥料成果驗收,為當地馬鈴薯種植大戶提供了增產豐收路徑。
另外,通過精準施肥、合理灌溉、密植稀植等,可以進一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產量的穩步提升。
譬如今年內蒙古各旗縣、河北壩上等地區紛紛出臺了限水措施,一畝地用水限制在100噸以內。如何在有限的水資源下,盡可能提高產量,這就需要合理的灌溉方法,如選擇小流量、窄間距滴灌,配合使用一些葉噴或滴灌的節水產品,讓澆水更加均勻,減少水分流失。同時可以使用一些腐熟的牛羊糞,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也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