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为农田装上“数字大脑”
近日,在崖州區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壩頭基地智慧農場示范基地現場,一款新型無人自動插秧機正趕插秧苗,其他地塊還有多臺智慧農機正在大顯身手,現場大秀“神技”,科技感滿滿。這是發生在三亞“智慧稻作技術”現場觀摩會的場景。
“智慧稻作技術”就是為稻田管理裝上“數字大腦”。該技術將北斗導航、現代農學、信息技術、農業工程等應用于水稻生產管理全過程,建立以“實時感知、定量決策、智能控制、精確投入、智慧服務”為技術內涵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現水稻生產作業從粗放到精確、從有人到無人方式的轉變。主要包括數字稻田技術、稻情遙感監測技術、種肥水藥智能決策技術、耕種管收精確作業技術、智慧稻作管理平臺等核心技術,為水稻全程生產管理提供智慧化解決方案。
插秧、轉彎、掉頭……田中,新型無人自動插秧機按規劃好的路線自動進行插秧,無需有人跟車操作。“只需人工送苗,其他全部由智能無人駕駛插秧機來完成。”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副教授張小虎介紹,這款無人自動插秧機通過衛星導航自動作業,技術人員通過定點將田塊數據導入電腦,根據定點信息設置插秧機行駛路線,將秧苗放在插秧機的載秧臺,點擊“啟動”,插秧機便開始在田中工作。
傳統插秧機需要兩人操作,一人駕駛,一人擺秧,而新型無人自動插秧機只需一人在場外操控就可完成全部工作,只需事先在田塊四周打好點位,機器就自動規劃好路線進行插秧。且這款插秧機平均每小時可插秧7畝左右,自動插秧又快又精準,不僅提高耕種效率,而且提升插秧精準度,將人力從高強度勞動中解放出來。
而在另外一塊田地里,智能無人耕地機也引起了現場觀摩人員的關注。只見一臺耕地機來回穿梭,仔細一看耕地機駕駛室里竟然空無一人。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設定好各種參數后,無人駕駛情況下,智能無人耕地機筆直前進,規律地進行旋耕作業,作業精度達到厘米級。
一旁稻情巡檢機器人正來回移動,它身上搭載了多光譜、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可見光等多個傳感器,結合邊云協同管控系統,實現多尺度、多角度、多模態的農田信息自主獲取和實時分析。就像一名勤勉又專業的田間哨兵,不僅能24小時智能巡檢,還能精確感知田塊環境與作物長勢。
“有了這些設備,農民以后干活可省心了。”在觀摩人員的驚嘆聲中,一架智能農業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事先設計好的運行線路,開展農藥噴灑作業。工作人員介紹,無人機可根據地面起伏自動調節高度,不僅節約人工,而且藥液、肥料霧化等級高,噴灑精準均勻。
“我們將所有用戶的農田都進行數字農田上圖管理,每塊田都有自己的‘信息檔案冊’,只要一掃碼就能看到田地數據。”張小虎介紹,通過“信息檔案冊”用戶可看到田塊肥力、墑情等“健康”信息,實現“一地一策”和“一地一價”智慧管理。
“智慧稻作技術”曾連續入選全國十大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和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該技術將作物科學、遙感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及工程科學等綜合學科應用于水稻生產管理全過程,將稻田氣象、土壤、品種特性等信息匯集到數據庫,讓稻田會“說話”,為“數字大腦”精準匹配各稻田狀況的適宜種植品種、肥水藥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撐。
觀摩會上,與會人員認為,通過在南京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壩頭基地智慧農場示范基地開展示范應用推廣,促進了智慧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引領性技術和示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