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小麦茎基腐病细分大市场!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于平平 2024/11/20 9:12:13
近年来,继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之外,小麦茎基腐病也一跃成为小麦生长季新的“癌症”,成为危害小麦生产安全及稳定的核心病害之一,也由此造就了一个新的小麦病害用药细分大市场,成为企业争相布局淘金的新战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黄淮海地区是冬小麦的主产区,除了特别靠北和靠南的地区以外,基本上都会在寒露节气播种,播种高峰期集中在 10 月10—15 日前后。而冬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

近年來,繼被稱為“小麥癌癥”的赤霉病之外,小麥莖基腐病也一躍成為小麥生長季新的“癌癥”,成為危害小麥生產安全及穩定的核心病害之一,也由此造就了一個新的小麥病害用藥細分大市場,成為企業爭相布局淘金的新戰場。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黃淮海地區是冬小麥的主產區,除了特別靠北和靠南的地區以外,基本上都會在寒露節氣播種,播種高峰期集中在 10 月10—15 日前后。而冬小麥播種后至越冬前是小麥莖基腐病菌侵染的關鍵時期,采取種子包衣或拌種處理是有效預防發病的關鍵途徑之一。

莖基腐病成小麥新“癌癥”

談起“癌癥”,一定是某種毀滅性病害,且防治難度極大,損失特別嚴重,多數可防不可治。小麥赤霉病被稱為小麥中的第一大“癌癥”,是由多種鐮刀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麥病害。在赤霉病大流行年病穗率達 50%-100%,產量損失 10%-20%。小麥全蝕病也曾經一度因高度危害性獲得過“癌癥”這個稱呼,但隨著農戶防治意識的提高和病源菌的自然消退,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小麥莖基腐病又因其高度危害性在近幾年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成長為影響小麥產量及品質的新“癌癥”。

小麥莖基腐病(Fusarium crown rot,FCR)是由鐮刀菌屬真菌侵染小麥莖基部,是在全生育期都可以引發危害的土傳真菌病害。

小麥莖基腐病以菌絲體潛伏在種子內和病殘體中越夏、越冬,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殘體可存活 2 年以上。在幼芽、幼苗、成株根系、莖葉和穗部均可受害,以根莖部受害最重。具體來看,播種后種子受害,幼芽鞘受害呈褐色斑痕,嚴重時腐爛死亡。苗期受害根部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成株期受害植株莖基部出現褐色條斑,嚴重時莖折斷枯死,或雖直立不倒,但提前枯死形成白穗,人工拔時莖基部易折斷,拔起病株可見根毛和主根表皮脫落,根冠部變黑并黏附土粒。葉片上病斑初為梭形小斑,后擴大成長圓形或不規則形斑塊,邊緣不規則,中央淺褐色至枯黃色,周圍深綠色,有時有褪綠暈圈。穗部發病在穎殼基部形成水浸狀斑,后變褐色,表面敷生黑色霉層,穗軸和小穗軸也常變褐腐爛,小穗不實或種子不飽滿;或穗頸變褐腐爛,使全穗枯死或掉穗。麥芒發病后,產生局部褐色病斑,病斑部位以上的一段芒干枯,最終導致小麥植株產生白穗,籽粒不飽滿甚至無籽,極大地影響小麥的產量。

此外,被莖基腐病病原菌侵染后,植株體內還會產生以單端孢霉烯族類真菌毒素為主的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謝產物。單端孢霉烯族毒素是主要由鐮刀菌、頭孢霉、漆斑菌、葡萄穗霉、木霉和其他一些霉菌產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學結構相似的有毒代謝產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主要污染大麥、小麥、燕麥、玉米等谷物。這些毒素會抑制細胞 DNA、RNA、核糖體蛋白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激活核糖毒性應激反應,誤食含有此類毒素的小麥會對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生命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據了解,1951 年在澳大利亞最早發現了小麥莖基腐病,之后該病在全球范圍內快速蔓延。該病害可導致小麥平均年減產 9%—35%,在一些發病較嚴重地區,可使小麥減產 70%以上。2012年河南省最早發現和首次報道小麥莖基腐病。

2012 年之后,小麥莖基腐病在我國發生范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尤其是在黃淮海小麥主產區,已發展成為繼小麥赤霉病之后的小麥主要病害之一,對我國夏糧生產構成嚴重威脅。2022年小麥莖基腐病更是被中國科協評選為“十大重要產業問題”之一。所以,對于小麥莖基腐病的高效防控迫在眉睫。

據各地植保機構技術人員田間調查,小麥莖基腐病如果防治不好,發病田塊一般會減產20%—30%,嚴重的減產 60% 以上,甚至絕產。

圖片

圖片

年均發生面積達 4000 萬畝

近年來,我國小麥莖基腐病呈現出逐年加重發生的趨勢,尤其是在黃淮和華北大部麥區蔓延迅猛,且沒有抗病品種。

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數據,2022年全國小麥莖基腐病發生面積 4144.2 萬畝,較2021 年同比增加 34.6%;2023 年莖基腐病在黃淮和華北大部麥區呈加重發生態勢,發生面積在 5000 萬畝;2024 年莖基腐病依舊總體偏重發生,主要發生在山東中西部、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山西西南部、陜西關中等黃淮、華北麥區,發生面積 6000 萬畝。

河南省植物保護檢疫站科長閔紅表示,造成小麥莖基腐病逐年擴散并呈加重態勢的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近年來黃淮海小麥主產區連年推行秸稈直接還田和免耕制度,造成田間莖基腐病病原菌逐年大量累積增多 ;二是小麥主流品種抗病性差 ;三是氣候變暖 ;四是過量使用大化肥,尤其是氮肥,導致土壤板結、鹽漬化,土壤透氣性差,土壤微生物環境失衡,有害菌日益累積。

同時,閔紅也指出,近年來小麥莖基腐病逐漸成為影響小麥產量及品質的病癥之一,全國多數小麥種植區都有該病害的發生。小麥莖基腐病在黃淮海麥區通常發病的高峰期集中在 4月中旬至 5 月中旬,病株率較高,多由零星病株,擴展為成片發病,再擴展為連片發病,容易造成嚴重減產。另外,造成小麥莖基腐病的病菌十分復雜,不同地域的致病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例如在山東省,小麥莖基腐病致病菌主要為假禾谷鐮刀菌、禾谷鐮刀菌等,但病害總體是在多種病菌的復合侵染下產生的,在防治上具有一定難度。而且由于莖基腐病與小麥紋枯病、根腐病,在早期癥狀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導致其危害并未受到廣大農戶的全面重視。

2023 年 9 月 21 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小麥莖基腐病防控技術指導意見》。意見指出,小麥莖基腐病可防、可控、不可治,必須立足預防、分類指導、分區施策 ;在合理選用抗病品種、加強肥水管理基礎上,黃淮海等小麥、玉米兩熟區重點抓好“一翻一拌一噴”,即播前深翻滅茬、播時種子藥劑處理、返青期噴施藥劑防治,力爭壓低田間菌源基數、控制前期病菌侵染、減輕后期病害發生程度,有效降低病害重發危害風險。

圖片

為推進小麥莖基腐病科學防控,保障小麥生產安全和質量安全,全國農技推廣中心于 2023 年度秋季,在北京組織召開研討會,會議經過各位專家及領導研討后制定“一拌一噴”防治小麥莖基腐病項目,在全國小麥主產區的 4 省 14 地開展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示范試驗研究,實驗由各省、市、縣植保站、農科院推進完成。

防治藥劑上新至 3 個,登記空間大

和赤霉病一樣,小麥莖基腐病也是可防不可治的,也是立足“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策略。而化學農藥具有高效、廣譜、成本可控等諸多優勢,是現階段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針對小麥莖基腐病的化學農藥防治技術主要涉及種子處理和返青拔節期噴灑施藥兩個方面。

2023 年 6 月 21 日,農業農村部批準興農藥業 ( 中國 ) 有限公司的 33% 咯菌·噻蟲胺懸浮種衣劑產品在原有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小麥根腐病、金針蟲的基礎上,增加防治對象小麥莖基腐病,使用方法均為種子包衣,這是我國批準登記的第一個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農藥產品,也是第一個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種子處理劑產品。該產品原有的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還包括水稻惡苗病、薊馬和花生根腐病、蠐螬。

2024 年 3 月 20 日,農業農村部批準海利爾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懸浮劑產品變更登記,在原有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小麥白粉病、赤霉病的基礎上,新增 1 種防治對象小麥莖基腐病,建議在小麥返青后,以30—40 毫升 / 畝劑量,兌水 30—45 千克 / 畝,均勻噴霧施藥1次。這是我國批準登記的第二個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農藥產品。需要注意的是,為防止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同時保障小麥產品質量安全,該產品在小麥上使用的安全間隔期為35 天,每季最多可使用 2 次。即如果在返青期使用其防治莖基腐病后,在后期防治白粉病、赤霉病時,最多只能再使用 1 次。

2024 年 8 月 23 日,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的 200 克 / 升三氟吡啶胺種子處理懸浮劑產品(質量分數 18%)在我國登記,登記作物和防治對象為小麥莖基腐病,推薦以 150—300 毫升 /100 千克種子劑量。用水稀釋后,將藥漿與小麥種子按比例充分攪拌,直到藥液均勻分布到種子表面,晾干后即可播種。這是三氟吡啶胺首次登記防治小麥莖基腐病,是我國批準登記的第三個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農藥產品,也是第二個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種子處理劑產品。

三氟吡啶胺為新一代廣譜型琥珀酸脫氫酶抑制劑(SDHI)類殺菌劑,對鐮刀菌引起的種傳和土傳病害有效。該產品可以從小麥種子滲透到周圍的土壤,從而對種子和根系周邊形成一個保護圈,同時兼具內吸性,可被作物根系吸收并傳導至植株地上部位,用于防治莖基腐病。

從以上 3 個獲登記的藥劑產品可以直觀地看出,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專用藥劑是在持續上新的,但對年均危害達 4000 萬畝以上的嚴重形勢來說,目前登記的 3 個專用防治藥劑還是非常少的,藥劑研發和登記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病害的發展速度。這也使得農戶在面對小麥莖基腐病時,缺乏有效的產品進行防御。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留給企業的登記空間還非常大。

龍頭企業加大淘金步伐

小麥莖基腐病年均危害達 4000 萬畝以上的現實蘊含著可觀的用藥需求和市場容量,也是企業布局的動力所在。海利爾目前是這個細分賽道上的領跑者。

海利爾從 2017 年就開始關注和研究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和防治,并作為國內唯一的農藥企業代表參加了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在 2023 年度秋季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小麥莖基腐病研討會。歷時 6 年海利爾取得了重大成果,公司所生產的“栗健 ?(40% 丙硫菌唑·戊唑醇)”作為登記在小麥莖基腐病上噴霧的產品,對該病害有非常高的預防和治療活性,可以大大降低白穗率,保住小麥產量。同時,海利爾也同步開發了系列產品小麥拌種劑“花年錦 ?(29.5% 丙硫·咯菌腈·噻蟲胺)”,登記小麥根腐病、蚜蟲、水稻惡苗病、薊馬。基于此,“栗健”和“花年錦”成功入選了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小麥莖基腐病“一拌一噴”解決方案。據悉,海利爾“‘栗健’+‘花年錦’”一拌一噴處理小麥白穗防效達 91%。

綜上,隨著小麥莖基腐病危害的持續加重,藥劑防治市場空間勢必會得到進一步的增長,值得行業、企業和植保部門去持續攻堅。

可以預見,隨著小麥莖基腐病危害的持續加重,藥劑防治市場空間勢必會迎來穩步的增長。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也不再是某個單一研究領域可以解決的問題 ,它需要整個行業行動起來進行聯合攻堅。在種植端,農戶要提高防范意識,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綠色防控,科學安全用藥。在產品端,廣大農藥企業還要做好新型藥劑的研發。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