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拜耳作物科学:位于北京的亚太第一个「耘远农场」如何运作?
2021年9月24日,拜耳宣布亞太首個拜耳「耘遠農場」揭牌成立,該項目的合作農場為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耘遠農場」(Bayer Forward Farming)是拜耳的一項前瞻性的可持續示范項目。2015年由德國總部發起,旨在聯合全球不同國家、不同作物類型的農場,把拜耳不斷更新的技術體系運用到農場中,做可持續農業的示范。
隨著銀黃農場的加入,拜耳已與全球三大洲的26個農場建立起「耘遠農場」的合作關系。目前,銀黃農場已經在病蟲害綜合治理示范、數字農業、產品安全管理以及保護土壤和水源等八個方面完成了初步建設。35斗很好奇拜耳的技術優勢如何應用到農場的經營中,近日,我們聯系到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業務拓展經理陳菲,她為我們講述了「耘遠農場」的項目進展和未來規劃。
圖:亞太第一家「耘遠農場」——銀黃農場 概念圖
一、亞太第一家「耘遠農場」落地中國
「耘遠農場」在中國的落地經歷了一個很艱難的過程。2018年,陳菲開始負責「耘遠農場」在中國的推廣,三年間,考察了十多家農場,最終確定落地北京銀黃農場。陳菲告訴我們,整個過程遇到了很多困難:一是農場類型的選擇,一開始考慮選擇果樹,但是由于近幾年自然災害較多,為保證首個示范項目順利進行,所以轉向可控性比較強的設施農業;二是農場地點的選擇,考慮到技術更新、示范、參觀等因素,「耘遠農場」將地址選在了北京周邊;三是合作伙伴的確立,「耘遠農場」的項目對合作伙伴有一定的要求——農場主要有企業家精神,對農場運營自負盈虧、秉持可持續農業的理念、有長期發展的眼光。
銀黃農場采用設施農業的種植方式,主要種植番茄、彩椒、草莓、葉菜、黃瓜等溫室作物,占地約200畝,有70個日光溫室,2個玻璃溫室。銀黃農場的負責人秦愛騰也是目前全球26個「耘遠農場」中唯一一位女性農場主。之所以能跟拜耳達成合作,源于銀黃農場本身對新興技術的熱衷,它與植保站、土肥站、農科院、農業大學、農業科技公司等有長期的合作。談及為何最終選擇銀黃農場作為合作伙伴,陳菲說,“其實歸根結底我們還是在選人”,在秦愛騰身上她看到了新農人的精神——敢于嘗試、執著、熱愛土地。
「耘遠農場」在中國的落地是拜耳、農場和農民的三贏合作。拜耳作物科學在育種、病蟲害防治、土壤和水源保護、數字農業、農場管理等方面有很強的技術優勢,將與銀黃農場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合作。
1.種子:拜耳會提供多種不同的蔬菜品種在銀黃農場里小面積試種,只有植株健壯、產量高、口感好的品種才會大面積種植。如果市場反饋良好,銀黃農場會發展育苗服務,將優良品種介紹給當地農戶,帶動當地設施農業的發展,提高該地區農民收入。拜耳儲備了相當多的果蔬品種,通過收集消費者反饋,農場能及時在種植端做調整。
圖:拜耳為銀黃農場提供高質量的番茄種子
2. 病蟲害防治:拜耳強調病蟲害的綜合治理,借助即插即用的Plantect 系統進行溫室環境測報和病蟲害監測。拜耳 Plantect 傳感器7天24小時監測溫室土壤和小氣候,將采集的數據用于病蟲害預警及提供解決方案、預測產量和溫室環境自動/半自動控制。在采用化學防治的同時,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在銀黃農場中。
圖:Plantect 傳感器工作機制
3. 土壤與水源保護:農藥噴灑環節的疏漏會不僅威脅農民身體健康,還會造成水源及土壤污染。銀黃農場引進了拜耳的一體化安全用藥系統,能基本達到零污染零排放。該系統由四部分構成:一是安全、專業的植保產品儲藏室;二是EasyFlow無接觸封閉配藥系統,可有效防止農場員工手動配藥時藥液外濺;三是農藥空包裝經過 3 次徹底沖洗后集中放置到回收箱,作為一般廢棄物回收處理;四是水樂清(Phytobac)農藥清洗廢水處理系統,降解廢水中殘留的農藥。
4. 農場管理:銀黃農場落實拜耳良好農業操作示范(BayG.A.P.),以保障食品安全和保護環境。G.A.P(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實際上是確保良好農業操作的一項全球標準,旨在倡導和實現安全且具有可持續性的農業生產操作規范,也是全球農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通行證。拜耳良好農業操作示范(BayG.A.P.)涵蓋十個方面的內容,包含農場現場管理和記錄、蟲害綜合治理、灌溉系統、食品安全、廢污管理、安全使用、施藥技術、可追溯以及作物綜合解決方案等環節。
二、授人以漁:拜耳-農場-農民的三角合作關系
“我們希望將來的年輕人覺得,原來農民也是一個挺高大上、有前途的的職業,所以我們不只是提供技術,也希望能培養農業的未來接班人。”陳菲說。
拜耳并不會直接取代農民和農場主去經營,而是充當智囊團的作用,在不斷地溝通和技術更新中培養農場的自我管理能力。「耘遠農場」項目系統地引入了種子、病蟲害防治、土壤和水源保護和農場管理等系統,幫助農場提高經營管理能力。所以拜耳不只是向農場提供技術,更重要的是提供農場可持續經營的能力。陳菲說,“我們所理解的可持續性包含人的可持續、技術的可持續和環境的可持續。”
很多農業企業在將技術落地的過程中,遇到了保護生態還是保護農民利益的難題。一邊是寸土寸金的耕地,一邊是關乎生態平衡的生物多樣性。一般在歐洲的解決辦法是建立生態島,即在農田中開辟一塊無人干擾的區域,吸引昆蟲、野生植物在這里自由生長,這樣有利于維持農業園區和周邊環境的生態健康。但是這樣對農民的利益是有損害的,在中國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農民希望每一寸土地都有得到回報,所以很難接受這種生態島。在銀黃農場中,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植保站和拜耳三方合作探索了一些改進方式:安裝昆蟲酒店供昆蟲棲息;在生態島種植小麥、中草藥、香料等多種高價值的作物代替普通的野花野草,為蜜蜂和其他昆蟲提供食物來源,同時種出來的中草藥可以為農場實現經濟效益。這樣可以在生態保護和農民利益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成為守護農業與自然邊界的新嘗試。
「耘遠農場」并不打算在全球做26個一模一樣的農場。不同土地上的「耘遠農場」各具特色,有的是和大學、研究機構合作,有的是和育種公司合作。銀黃農場的經營模式是中國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業體系,一方面它的產品有穩定可信的輸出體系,比如幼兒園、高檔餐廳等;另一方面是有一定的區域影響力,能夠帶動周邊的蔬菜大棚共同開拓市場,達成雙贏。銀黃農場還與北京市植保站有密切的合作關系,深入實踐了植保站倡導的先進的綠色防控技術。因為雙方理念的一致,北京市植保站成為拜耳在中國這個「耘遠農場」的合作伙伴,雙方一直緊密合作,共同將銀黃農場建設成為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示范農場。
如果將傳統農場和「耘遠農場」的模式對比,可以理解「耘遠農場」的優勢:前者是通過技術和管理手段應對環境問題,「耘遠農場」則是在中國大地上摸索從種子、栽培技術到水肥管理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持續、環境友好的農業經營模式。
所有的企業都在強調“可持續”,但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流于形式。陳菲認為“可持續理念跟經濟發展不是相矛盾的,這是企業應負的責任,也是每一個農民和消費者的責任。”可是企業-農民-消費者三方共同努力的結果,企業愿意研發更多向善的技術,農民愿意更規范更透明的經營土地,消費者愿意為價格更高但可持續的產品買單,這樣才能真正達成可持續。陳菲認為目前有機農業還做不到可持續,在一段時間內“有機”的代價仍然會是更多的土地和更多的人力,在中國目前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這種生產方式比較低效,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的需求,無法大面積去推廣。
農業食品領域的技術創新層出不窮,然而科研的活力尚未轉化為土地的活力,大多數農民仍困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模式。各大農化巨頭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開始探索集成式的解決方案,如先正達的MAP平臺、拜耳的「耘遠農場」等。「耘遠農場」的獨特性在于把技術創新推廣到田間地頭,從生產端和消費端收集反饋,將自身的技術體系運用到可持續農業的探索中去。它的可貴之處不在于標準化,而恰恰在于多樣化。在亞太第一家拜耳「耘遠農場」落地后,陳菲期待著更多「耘遠農場」在中國的土地上開花結果。「耘遠農場」未來將繼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展開探索,發掘不同的土地的不同活力,探索真正可持續的農業。我們期待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能夠真正重塑農業的面貌,激發土地和農民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