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宣布33亿直接财政资助,用于促进中型化工企业脱碳
近日,德國經濟部宣布將啟動一項價值33億歐元的融資計劃,重點用于促進其工業部門的脫碳。 通過投資先進技術和創新實踐,德國尋求推動經濟向更加綠色的未來轉型,確保其產業能夠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擁有許多能源密集型產業,其目標是到2045年將排放量削減至″凈零″。新計劃主要針對中型企業。經濟部計劃于下個月啟動該計劃,該計劃還涵蓋轉向更環保的生產的項目。屆時,企業將有三個月的時間提交項目以獲得可能的支持。該計劃預計將持續到2030年,每年進行一次招標。
這一決定是繼政府今年早些時候宣布啟動″碳差價合約″計劃之后提出,″碳差價合約″旨在用15年的時間幫助重工業轉型為更加環保的可持續生產方式。
碳差價合約
各國可以通過《碳差價合約》(Carbon Contracts for Differences)來保證固定價格并盡量減少價格波動。這是一種將風險降至最低的有效方法,政府或機構將通過這種方法與大型碳排放密集型企業就特定時期內的固定碳價格達成一致。在合約有效期內,企業可以以該商定價格出售碳減排量。
如果售價低于商定價格,企業將收到差額。
如果售價高于商定價格,企業將向政府返還額外收入。
這類碳合約提供了更多確定的收入來源,并幫助代理商減輕碳價格波動的影響。
CCFD合約機制為排放密集型企業提供了可行的風險對沖手段。此次德國的合約期限設定為15年,與美國的《通貨膨脹削減法案》相似,特別現階段歐盟碳市場價格走低情況下,該法案變相補貼了各個領域推動脫碳和氣候技術創新。
33億直接財政資助
該筆資金將用于旨在最大限度減少工業運營碳足跡的創新解決方案,包括在海上地下場所封存捕獲的碳的方法。
今年2月,德國經濟部部長、綠黨代表、副總理羅伯特·哈貝克提出了一項″碳管理戰略″,允許在德國除海洋保護區以外的地區運輸二氧化碳并將其儲存在海下。該計劃遭到公眾的反對,許多人認為CCS方法尚未得到大規模驗證,并且在能源行業脫碳方面不如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那么有效。作為回應,哈貝克表示,根據這項新的資助計劃,對碳儲存的資金支持將僅限于二氧化碳排放″難以避免″的情況,并且中型的水泥、玻璃和陶瓷等行業的投資可能有資格獲得這項資助。
經濟部打算于9月啟動該計劃,企業將有三個月的時間來提出可能獲得財政資助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