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益下的荔枝产业概况
中國人的水果攤上,向來都是東西混搭。
本土的枇杷、蜜桃、柿子和棗兒,外來的西瓜、葡萄、蘋果和石榴……輪番登場,平等共存。
然而,每到初夏,荔枝登場,總是在水果店里占據C位。
荔枝被譽為百果之王,在中國的栽培和食用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足見古時的荔枝是多么受歡迎。
荔枝盛產于我國南方,與香蕉、菠蘿、龍眼一同號稱“南國四大果品”。
得益于貨運物流的發展、保鮮技術的革新、耐儲品種的選育,荔枝這以往的珍稀佳品得以走進百姓家。
我國荔枝面積保持在800萬畝
荔枝主產于南、北緯17°~23°的兩條狹長的生態氣候帶內,荔枝生產區域高度集中,全球約95%的荔枝產于東南亞地區。
荔枝主產國包括中國、印度、越南、泰國、馬達加斯加、南非和澳大利亞等。此外,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色列、美國、巴西、墨西哥等國也有少量種植。
目前全球荔枝總面積約1200萬畝。其中,我國是世界上荔枝栽培面積最廣、產量最大的國家。荔枝也是我國南亞熱帶地區第一大水果,在全國水果中排第5位。
2019年,荔枝產量居首位的是中國,年產量約184.83萬噸;位居第二的是印度,年產量達67.7萬噸,位居第三的是越南,年產量達38萬噸;第四、第五的是泰國和孟加拉國,年產量分別達4.8萬噸和1.2萬噸。
我國荔枝種植面積基本保持在800萬畝左右,2020年種植面積810.46萬畝,產量255萬噸,產量占全球60%以上;2021年我國荔枝種植面積為792.61萬畝,產量預計281.41萬噸,除福建、四川減產之外,其他主產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產。
廣東為第一大產區
荔枝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北緯18°~29°范圍內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廣東栽培面積最多,產量也是最高;廣西次之,其次是海南、福建、四川、云南;此外重慶、浙江、貴州及臺灣等省地也有少量栽培。
廣東、廣西是我國荔枝最為集中的兩大產區,兩地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面積的88.44%、85.84%。
“世界荔枝看中國,中國荔枝看廣東”,絕非虛言。
廣東是中國分布荔枝最多的省,2021年廣東荔枝投產面積394.93萬畝,占比約49.8%,產量預估將達143.71萬噸,占51.1%。廣東荔枝遍及全省80多個縣市,重點產區為茂名、廣州市郊的從化、增城、花都區及新會、東莞、中山等,其次為新興、惠東、深圳、惠來、普寧、高州、電白、瓊山等縣市。
其中,茂名市荔枝種植面積及產量均居廣東省首位,2019年茂名市荔枝種植面積為135.54萬畝,產量為43.82萬噸;湛江市荔枝種植面積為25.88萬畝,產量為14.13萬噸;汕尾市荔枝種植面積為20.77萬畝,產量為10.14萬噸。
廣東大宗品種有妃子笑、白糖罌、桂味、黑葉、糯米糍、懷枝等6大類,還有掛綠、仙進奉、賓利、井崗紅糯、鳳山紅燈籠等一批特色品種。
產期重疊度高,銷售壓力大
我國荔枝品種多元化,目前市場上容易買到的就有十幾個品種,可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而廣東和廣西的荔枝品種最為豐富,如廣東荔枝品種有三月紅、玉荷包、妃子笑、黑葉、桂味、掛綠、糯米糍、懷枝、尚書懷等;廣西荔枝品種有丁香、黑葉、大糙、水荔等。
2020年中國荔枝品種妃子笑產量最多,為54.39萬噸;其次是黑葉,產量45.46萬噸;再次是懷枝,產量18.1萬噸。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預測,2021年主栽品種各有不同程度的增產,妃子笑產量將達57.02萬噸,黑葉51.22萬噸、懷枝19.24萬噸、桂味15.85萬噸。
我國荔枝產期長,2010~2018年全國荔枝平均上市期126.5天,2018年從4月中旬持續到9月底,達159天。
在主栽品種中,最早成熟的為三月紅,于4月10日前后上市,最晚熟的為馬貴荔,于8月25日前后上市。妃子笑由于種植區域最廣,成熟期預計從4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大宗品種黑葉成熟期在6~7月,在6月中旬達到集中上市高峰,懷枝成熟期比黑葉略晚,成熟高峰在7月初。
此外,四川產區荔枝晚熟優勢明顯,絳紗蘭、帶綠、瀘州桂味、楠木葉和馬貴荔成熟期在7月中下旬至8月30日期間。云南產區荔枝品種包括早中晚熟品種,產期自4月中旬至8月下旬。
雖然,荔枝各個主產區成熟期呈現梯度遞進,比如海南南部、海南北部、廣東西部、廣東中部、廣東東部,上市期大致銜接。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荔枝的產區還是非常集中的。如,廣東大部分荔枝品種集中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熟,在不足1個月內要將上百萬噸荔枝鮮果銷售完畢,難度極大。
此外,一些產區的荔枝產期重疊也比較高,而且主栽品種產量高,上市時間接近,荔枝的銷售壓力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廣西和廣東的妃子笑、黑葉、懷枝的產量都較高,成熟上市期重疊度也較高。再譬如,優質品種桂味、糯米糍和雞嘴荔產區重疊,上市時間比較接近,主要集中在6月,面臨著較大的鮮銷壓力。其他品種如欽州紅荔、無核蒸、貴妃紅、靈山香荔等,產期也集中在6月。
消費增長潛力大,但風險挑戰上升
我國荔枝面積大、產量高,且需求量較高,所以消費增長潛力較大。
我國荔枝上市期從4月中旬至8月末,消費以鮮食為主,約占總消費量的95%。當前我國荔枝年人均消費量約為1.2公斤,為蘋果、梨等傳統大宗水果消費量的十分之一。
荔枝在產區和非產區的消費比例約為7∶3,東北市場主要消費荔枝青果,各大中城市和海外市場主要消費荔枝熟果。
隨著現代物流的快速發展,為北方消費者品嘗到高品質的荔枝提供了便利條件,擴大了荔枝的銷售半徑。而優良荔枝品種的廣泛推廣,也不斷地刺激荔枝消費需求。
然而,荔枝面臨的風險挑戰也在逐漸上升。
效益大幅提升,投入成本上升
由于單產的大幅提升,我國荔枝效益均有提升。
根據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查到的數據,2020年規模化荔枝基地中,糯米糍畝均效益最高,畝均成本2783元,畝均效益達11851元;其次是桂味畝均成本3134元,畝均效益9939元;接著是妃子笑、白糖罌、黑葉、懷枝。
荔枝經濟效益與品種成熟期、品質、豐產穩產性、農藝、農資投入水平密切相關。
近年來,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崗位專家調研結果顯示:2019年被調查的近73%的果農平均每畝盈利3637元。
荔枝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時,種植成本也在快速上升。
近5年全國荔枝種植平均成本1700~2100元/畝,人工成本和生產成本是影響總成本投入的兩大重要因素。
其中,福建閩東地區人工成本最高,每畝人工成本約占總成本的65%,從而導致投入成本過高;云南保山地區人工成本也相對較高,約占總成本的60%;海南地區土地成本較高,每年600~1000元/畝,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廣東湛江地區化肥和農藥投入較高,每畝化肥農藥總投入約占總成本的40%。
人工成本、農業生產資料成本都是越來越高,造成果園總體管理成本高。若是碰上價格低迷,就會嚴重影響果農積極性。
保鮮難是行業共識
荔枝保鮮難已是行業共識。
“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香色味盡去矣。”全程需要有專業的冷鏈設備運輸,才能保證荔枝的新鮮度。
但是,大多數區域冷庫擁有量都比較少。如,廣東荔枝量多質優,但冷庫擁有量較少。據統計,廣東省冷庫總容量僅560萬噸,其中低溫庫所占比例高,保鮮庫少;肉類冷庫較多,果蔬類冷庫較少;存儲型冷庫多,大型現代化倉配一體化冷庫少。
而且,目前大多數農產品還處于“偽冷鏈”階段。荔枝易腐爛,自然保鮮期只有幾天,而大規模的商業儲運還停留在傳統的樹葉保鮮階段(帶葉采摘裝運),較好裝運保鮮條件也僅為泡沫箱加冰袋。荔枝的采后貯運保鮮技術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真正成熟的冷鏈是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從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
當前很多荔枝產區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難題尚未破解。田間冷庫,更是短板。長期以來,廣東省90%的果蔬缺乏冷鏈保障,在荔枝、龍眼、菠蘿等特色優勢農產品集中上市期,缺乏田頭預冷、產地中心倉等冷鏈倉儲,無法延長保鮮期,更無法長距離運輸,增產不增收時有發生。
2021年,廣東將補田頭冷鏈短板提上日程。3月8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指導成立了田頭倉儲冷鏈物流聯盟;3月23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召開全省田頭倉儲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座談會……落地有聲,層層推進。
深加工發展落后
荔枝主要以鮮果形式銷售,可開發加工產品種類較多但加工占比較小。加上前文我們說的荔枝保鮮的問題,世界各國荔枝均以內銷為主,2018年鮮果國際貿易量接近40萬噸,僅占世界荔枝總產量的近9%。
我國荔枝加工業發展滯后,加工量不足總產量的1%,且加工品種單一,目前最簡單的加工就是荔枝干,其次是荔枝罐頭,第三就是荔枝酒、荔枝醋、荔枝果汁等。總之,荔枝初級加工品為主,精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低,產業鏈短,增值能力弱。
此外,荔枝加工還有一個最大的通病問題,就是人工的成本高。我國的荔枝主要靠人工采摘,采摘成本較高,且速度相對較慢。而且荔枝加工的前處理也需要大量人工,比如剝荔枝。
“這個問題解決不了,就很難大規模批量進行深入開發加工,荔枝果汁、荔枝罐頭就做不成。”業內人士表示。
大小年現象突出
整體來講,目前經濟效益較好且穩定的主栽品種有妃子笑、白糖罌,其他品種年份間波動較大,尤其是桂味、糯米糍受“大小年”影響波動巨大。
通常“大年”市場價格較低,“小年”市場價格較高,“豐年果賤”的現象時常出現。
今年是荔枝大年,且春天兩廣區域天氣干旱少雨,沒有臺風騷擾,荔枝開花坐果率大大提高,原來不結果的老樹,如今果實都掛滿了枝頭。有專家預估今年荔枝整體增產在30%以上。
一般來說,產量的提高是荔枝價格跳水的主要原因。今年從剛上市的三四十元一斤,到五六元一斤,荔枝半個多月的時間經歷了多次價格跳水。
5月產地妃子笑收購價格已經崩了,行情一度跌至2~3元/斤,由于客商采購積極性不高,產地不僅面臨著行情下滑,還面臨著有價無市,無人收購的銷售困境。
6月初,廣東省黑葉1.5~1.8元/斤,白蠟2.5~3元/斤。具體價格還要根據荔枝的品相決定。關于荔枝未來的行情走勢,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仍然不容樂觀,早熟荔枝已經崩盤,后期晚熟荔枝大量上市,價格走勢恐怕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的。”
進口荔枝沖擊越來越大
此外,來自國際市場進口荔枝對國內的荔枝沖擊也是越來越大。
目前為止,我國荔枝進口數量大于出口數量。2020年中國鮮荔枝出口數量為1.8萬噸,進口數量為2.4萬噸。
中國荔枝進口主要地區為泰國和越南。2020年中國從越南地區進口荔枝2.3954萬噸,占總進口數量的98.1%;從泰國地區進口荔枝460噸,占總進口數量的1.9%。
越南荔枝較國內荔枝早上市,且勞動力成本低,荔枝價格低,給國內荔枝市場鮮銷帶來一定沖擊。
市場機會多,產銷都好才是好
荔枝的行情好壞與每年的總產量密切相關,每年價格高低都會隨著市場供需變化而變化。此外,由于荔枝品質造成的價差越來越明顯。
因此,在利潤收益方面,在市場價格穩定的基礎上,自然是畝產量越大,精品荔枝、優質荔枝占比越大,荔農的收入就越高,因此提高荔枝的產量,提升品質很是關鍵。
但是要想提升荔農收益,只是種好優質高產還不行,還要做好銷售端。
所以,如何將荔枝種好、賣好,提高荔農收益,是產業生命的根本,也是荔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生產端:提升品質是關鍵
目前廣東、廣西等主產區,荔農以小荔農為主,大多數為20畝以下,小農經濟仍是主流,管理粗放。老荔農多是憑經驗種植,大多難以熟練掌握全程的管理技術。而且,果園設施建設少,道路建設落后,荔農對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接受度不高,大型化、高性能、多功能農機具應用不足。
同時,肥料、農藥、除草劑等農資投入品使用過頻、過量,導致農資支出在荔枝園總成本中占比高達35%,加之荔枝行情波動較大,讓荔農對于價格十分敏感,這就間接抬高了有機肥等高質量投入品的推廣門檻。
目前,肥料方面,大多數荔農以大化肥(尿素、復合肥)、農家肥為主,少量使用水溶肥,特種肥料市場有限。
農藥市場潛力非常大,荔農全年用藥8~10次,用藥成本較高。但目前,荔枝用藥登記種類不均,用藥短缺依然存在,這就導致部分果農亂用藥,盲目加大劑量、增加使用次數,未按農藥安全間隔期施藥,導致農產品農藥殘留量超標。
雖然,荔枝的產量會限制大宗品種的價格上限,國際市場進口沖擊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只要荔農管理得當,品質優質穩定,即使是大宗品種也能賣出好價格。
首先,綜合的或者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是生產端保質保量的基礎。
病蟲害防治方面,以荔枝最難防治的“兩蟲兩病”—荔枝霜疫霉病、荔枝炭疽病、荔枝蒂蛀蟲和荔枝蝽象為例,對它們的防控應該貫穿整個栽培管理過程,而不能僅僅是“見病”“見蟲”之后再打藥。比如拜耳“更好荔枝方案”通過更多創新產品方案解決植保問題,他們還將聯合政府、合作伙伴、水果采購商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廣方案,幫助果農種出高品優質荔枝,并助力銷售賣好價。
營養管理方面,投產后栽培管理重心,既要力爭當年果實豐收,又要兼顧翌年及往后的豐產。荔枝施肥的三個重點是促花肥、壯果肥和促梢肥(亦稱采果肥)。
“其中,秋梢期占30%,以氮磷鉀元素為主;花穗發育期占40%,有機質肥結合全量元素,包括所有大、中、微量元素肥料;坐果與果實發育期占30%,以氮磷鉀為主。”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厚彬在2020年培訓講座中建議。
其次,專業化技術服務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
任何時候,任何作物,專業化技術服務對于產業發展的推進作用都是巨大的。
目前大部分的農業服務者很難滿足種植者的真正需求,經銷商只管提供肥料、農藥,缺乏為種植者提供標準種植方案、技術指導和增值服務的綜合能力。
荔農需要的是對荔枝樹的物理化學防控夏梢和保果、對病蟲害的綠色防控等,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確保開花、坐果和品質管控技術措施不斷鏈。
如通過“合作社+荔農”模式,成立荔枝專業合作社,以科技為依托,從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環節為荔農提供指導服務,提升品質,幫助荔農建立荔枝品牌,提升當地荔枝產品競爭力。
銷售端:制訂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然而,對荔農而言,要想提升收益,將價格賣到數十元一斤,不僅需要種植管理好優質的差異化品種,更要懂得如何打造品牌、營銷品牌,甚至需要一點運氣。
而面向大市場,就要拓寬荔枝銷售渠道,多元化發展。
比如,鼓勵荔農使用“互聯網+”模式,利用電子商務,如微信、淘寶、社區團購等平臺銷售荔枝,不僅大幅增加了荔枝的銷量,還提升了荔枝品牌知名度。
再譬如,可以建立訂單農業,整理物流資源,建立穩定、高效、安全的供應連系統。
此外,還可以對主要大宗品種制訂有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如 《2021年全國荔枝生產形勢分析》一文中建議,妃子笑要重點攻克北運和出口,桂味(包括糯米糍、仙進奉、井崗紅糯等高品質品種)重點攻克線上銷售和高端制干加工,黑葉和懷枝重點推動出口和釀酒、果漿加工。
針對于此,廣東已亮出一套“12221”打法:建設一個全產業鏈數據平臺,組建采購商和經紀人兩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兩個市場,策劃采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兩場活動,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一攬子目標。
當然,荔枝銷售也要將品質放在首要位置,不僅能支撐價格,也能保持市場對荔枝的消費欲,避免出現銷路不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