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四大判断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2/3/10 13:25:30
农业社会化服务(以下简称农服)这两年一直是行业的热词,它的发展大家也有目共睹。即便对其有预期,它的发展速度也超出了很多企业(人)的意料。 很多企业、很多组织为了寻找出路,或者主动或者不得已走上了农服之路。也有部分企业和组织正在谋求转型或者优化服务模式。无论什么原因,大家都想知道今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都想知道,2022年,大家该如何去做农服? 基于对往年的梳理和认知,通过已知

農業社會化服務(以下簡稱農服)這兩年一直是行業的熱詞,它的發展大家也有目共睹。即便對其有預期,它的發展速度也超出了很多企業(人)的意料。

 

很多企業、很多組織為了尋找出路,或者主動或者不得已走上了農服之路。也有部分企業和組織正在謀求轉型或者優化服務模式。無論什么原因,大家都想知道今年行業的發展趨勢是什么?都想知道,2022年,大家該如何去做農服?

 

基于對往年的梳理和認知,通過已知推斷未知,我們對2022年的農服發展做出了以下判斷:

 

第一個判斷:增量持續,農服覆蓋面積將繼續增加

 

為什么會有這個判斷?是基于去年我國農服發展的活躍程度。

 

從農業農村部公開的數據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我國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萬戶)方面,從2019年的超6000萬戶(占全國農業經營戶的30%),發展到2021年的7800萬戶。增長速度還是較快的。


51.jpg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更是迅猛,從2019年的農服組織總量89.3萬個,發展到2021年的全國農服組織95.5萬個,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390萬家、220萬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也在不斷攀升。


52.jpg

 

可以預期,今年我國農服發展帶來的變化將會更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農服是固屬于大田的,這樣才能有機械化、集約化、現代化。

 

那么,是不是只有糧食作物才比較崇尚農服?顯然不是。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19年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5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達8.6億畝次。2020年托管面積16億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超9億畝次。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糧食作物基本上占農服比例的50%多一些。

 

若有足夠的資源、資金,農服在糧食作物上更容易切入,更容易實現機械化、集約化,更容易降低成本,更容易管理。而經濟作物的農服在資源、資金的基礎上還需要更多的技術和人力。

 

筆者想說的是,無論在經濟作物還是糧食作物上,農服帶來的優勢都是顯而易見的,集中采購、機械化作業、先進的種植技術等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效益。有了農服的加持,種植將更簡單,將帶來更多收益,今年農服的覆蓋面積、社會化服務組織總量、服務帶動小農戶等數量都會繼續攀升。

 

第二個判斷:各省均有強者,賦能平臺各有高招

 

原來,每一小塊土地、每一種零散種植的作物,星羅棋布,就像是一個個信息的孤島,由各自土地的使用者耕種、收獲、售賣,互不打擾。有的地方種植水平高,有的種植水平低,涇渭分明。

 

靠天吃飯,看天吃飯。

 

現在,我們看到很多農服企業,他們都在干一件事,把一個個小農戶通過農服連接起來了??梢酝ㄟ^托管服務,拆掉圍墻,將小土地、零散種植連接在一起。這是傳統的農業正在發生的變化。

 

而這些變化,不僅僅發生在農業發達的區域,也不僅僅發生在經濟發達區域。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全國100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組織名單中,各省都有分布。相比之下,山東稍稍領先,以7個企業名列榜首,廣東以6個企業占據榜眼位置,探花分布在山西、吉林、黑龍江、浙江、安徽、河南(5個企業入圍)6個省份。


54.jpg

 

而我國地緣的復雜性也決定了農服的模式肯定是百花齊放的,僅憑一種模式不可能適應所有地區,所有作物。

 

所以,無論你在深耕中國的任何地方,只要具備自己的核心能力,都有可能勝出。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企業做農服基本上都是平臺式的思維,用自身的資源去賦能經銷商,實現經銷商的轉型或者模式的迭代。部分經銷商也有自己獨特的服務理念和資源稟賦。


55.jpg

 

每個平臺在不同的區域,以不同的姿態,各領風騷。

 

這些平臺的模式不同,賦能經銷商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有面向全國,突破重點區域市場的;有深耕區域,找到好的模式向全國復制的;有重點服務糧食作物的,也有服務經濟作物的。


這些企業正在為行業做全面的賦能,當然,即便是現在如火如荼,未來的農服也未必就是今天的模樣,一定會在此基礎上迭代、升級、超越,服務模式將會更多元。

 

第三個判斷:競爭的重點將在于服務質量的提升

 

今年,農服競爭的重點將在于服務質量和模式的提升。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參與農服的企業數量在激增。越來越多的經銷商也都開始關注作物,開始關注種植的全過程,開始進入農服。

 

服務者越來越多,農服競爭的重點自然從原來的“有沒有”向現在服務的“好不好”轉變。任何時候,市場都是在競爭中進步、發展的。從無到有,從野蠻成長到卓越發展,在所難免。


毋庸諱言,農服的競爭很激烈。種植者、經銷商和企業都是有選擇的,一旦有更適合的合作對象、更好的服務質量和贏利模式出現,既有的一切合作可能都將瞬間消失。所以,企業、經銷商都需要在服務質量和模式提升上做文章。

 

努力,是行業的主旋律。有專注糧食作物的企業說,他們去年一直在專注做增產,將方案種到田間,讓新技術、好資源變現。也有服務經濟作物的企業說,他們的模式吸引了很多專注某個作物的渠道服務商客戶,并將他們專業的農服體系落地。

 

無論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的農服,數據都成了代替經驗的法寶。

 

鑒于目前大多數農服企業仍然是摸著石頭過河,農服都在探索中前行,所以沒有模式的優劣,只有更適合當地的。

 

目前,很多縣級農資經銷商已經轉型為社會化服務組織,以單環節、多環節、全程托管等方式做托管服務。農戶參與方式,多為付費購買服務。


56.jpg

 

最基礎的服務是為農作物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配方肥料統配統施、無人植保機施藥、種植技術培訓示范等全程社會化綜合服務。更高階的就是從優質的種子(苗木)入手,涉及整個農業產業鏈鏈條。

 

那么,今年是不是在優質種苗、種植技術上下些功夫,是不是在探索科技應用上下些功夫,來提升服務的集成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第四個判斷:嘗試全產業鏈,打造農作物品牌成趨勢

 

只有將農作物賣出,只有讓種植者增加收益,農服才算成功。這也是很多農資轉型農服的經銷商對筆者說的話,從賣農資(要錢)到幫種植者賣農作物(給錢),獲得的認同感是不同的。

 

如何將農服變得更好?

 

2022年大家都在尋找創新突破的方法,以及贏利的機會點。農資利潤薄,技術難收費,能帶來收益的就是管理費用以及農產品溢價帶來的一部分。所以,今年,會有更多企業嘗試作物全產業鏈,打造農作物品牌。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判斷農服是否做得好,不能只看數字,也要用消費者的眼光去看農服。可以把種植成果和農民滿意度作為首要的考核指標。

 

那么,種植者究竟想要什么樣的農服?


57.jpg

 

上圖數據來自某企業的市場調研。種植者、服務者希望農服是個大平臺,將優質種子、農藥、化肥、農機、金融、農技、收購商、訂單都涵蓋進來,做一個全產業鏈的綜合服務平臺。

 

當然,種植者的愿望沒有錯,如此才能達到種植更簡單、更高效。

 

種植者的痛點其實是服務者的難點。若要做作物全產業鏈,必須考慮到各個環節的取利點,服務過程中需要考慮、協調更多的內容。這是很多農資從業者目前難以做到的,從農資到農業全產業鏈,不只是從產品到種植的跨越。

 

所以,不斷破界,轉變思維,是農服從業者一直努力要克服的事情。

 

“不要用經銷商思維來看農業服務,因為我們不再是從農民手上挖錢,而是從最終整體種植相關收益中分錢。”一位農服拓疆者一直這樣向筆者強調。所以,就要求從業者提供越來越完整和無后顧之憂的托管方案并高效執行。

 

也有經銷商表示,對于一些要求精確的經濟作物上,要提供更加精準和能夠實施的落地方案,挖掘種植者的痛點。

 

把一些難點交付給時間,自然有解決方案。我們的每一個轉型成功的農業服務商,其實都是從賣農資,到農資+農機,再到農資、農機、農技配套,再到全產業鏈服務,再到全產業鏈+智能農業。

 

大田的服務者都會選更好的種子,做訂單農業;經濟作物也會從優質苗木起步,完善過程管理,做農作物品牌。

 

但是,很多成功的案例大都具有不可復制性。所以,沒有足夠多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只能自己去探索。

 

一位企業領導說得好,面對困難,不能僅僅只有“克服”的想法,我們還要學會與困難“共生”。成長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有能力應對更大更多的困難,而不是解決所有困難。

 

農服從業者要做的就是,始終立足于種植用服務業思維重構社會化分工和分配方式。針對每一個區域、每一種作物的特性,探索不同的模式,其他的交給時間。相信,只要你的羽毛足夠光亮,翅膀足夠寬大,一定展翅翱翔在農服的天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