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创新趋势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2023/12/24 9:15:30
当常规的产品越来越难操作时,创新就成了所有厂家的共识。 如何创新? 找到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在所有的变化中,其实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变的——永远喜欢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能解决问题的产品。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基础产品利润越来越薄,很大程度上使集中度提升了。除了规模大、有资源的企业尚可以继续将成本做低、提供极致性价比之外,几乎每一个企业都

當常規的產品越來越難操作時,創新就成了所有廠家的共識。

 

如何創新?

 

找到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所有的變化中,其實消費者的需求是不變的——永遠喜歡用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優質的、能解決問題的產品。

 

通過市場調研我們發現,基礎產品利潤越來越薄,很大程度上使集中度提升了。除了規模大、有資源的企業尚可以繼續將成本做低、提供極致性價比之外,幾乎每一個企業都在做不同定位的增效、特色產品。

 

開門子肥業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帆的話可能代表了大企業的心聲:一直在思考市場的需求,如何更好地減肥增效?如何給農民提供更優質、性價比更高的產品?

 

大企業可能不需要去聚焦某一品類,大多數企業的產品直接涵蓋作物整個生長周期。但是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在細分市場、細分品類、細分領域中找到機會。

 

那么,今年化肥行業的創新趨勢都有哪些?

 

趨勢一:特肥、復肥的界線變得模糊

 

近兩年行業產品的趨勢就是“大肥特肥化”“特肥剛需化”。

 

大肥的特肥化主要體現在功能肥料、增效肥料、高效肥料上,幾乎沒有哪個企業不做功能肥、增效肥、高效肥的,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功能、增效、高效產品比傳統的復合肥更能解決作物在種植中產生的問題,當一類產品同時能滿足提質增效、差異化、有利潤幾個條件時,自然炙手可熱,所以今年是企業推廣增效產品火熱的一年。

 

和以往不同,2023年云圖控股將“增效中國行”作為年度主題,依托全產業鏈優勢,大力推進增效肥發展戰略,重點打造增效肥品牌矩陣。該矩陣涵蓋了桂冠養元多土壤修復系列、金牌根動力提質增效系列、施樸樂品質提升系列等多款產品,重點研發了水溶蛋白復合肥系列、穩定長效復合肥系列、聚合氨基酸復合肥系列、養分控失型復合肥系列等新型肥料,以及解磷菌肥、有機水溶肥等土壤修復產品。

 

心連心也是一直堅持做高效肥的企業,其差異化尿素在業內的高占有率大家有目共睹。今年心連心推出了天香果色全水溶黃腐酸硝基肥、閃沖仕含腐植酸水溶肥等高效產品。

 

心連心集團總經理助理、復合肥事業部總經理劉歡慶介紹,心連心在高效肥的研發與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技術優勢及產品優勢,助力種植戶增產增收。2024年,心連心將會圍繞基地周邊農作物—兩種大田作物、一種經濟作物—打造專用系列。

 

史丹利今年在增效產品上的增量較大。

 

史丹利銷售總監高楊介紹,他們今年的增量基本上都在“三安”“純硫基”“肥的流油”三個單品上,這些產品算是企業的核心產品,能根據作物需求,著力提高作物品質。正因為這些產品能從品質、服務體驗感著手,所以贏得了越來越多大戶的回購。在安徽省阜陽、河南省正陽、太康等地涌現出了推廣其核心產品的十個“萬噸縣”。

 

金正大算是轉型最徹底的,其產品全部是增效產品。

 

金正大集團總裁萬鵬表示,金正大的產品“不增效不出廠”,圍繞著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金正大推出了“兩拌三噴”增產技術方案(“拌種+拌肥”兩拌,種子營養+病害防控的“拌種”方案和肥料增效拌肥方案,配合生長周期在關鍵時期的“肥+藥+助劑”的葉面噴施方案)。

 

中鹽安徽紅四方肥業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勇向筆者介紹,中鹽紅四方肥業明確“專精特新”功能定位,先后推出多系列數百個品種規格的緩釋、增效、綠色智能作物專用肥產品,為農業減肥增效、綠色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川金象·瑞象農業也在全力進擊高效功能肥領域。瑞象農業執行董事雷珂表示,今年瑞象農業與巴斯夫擴大戰略合作,將在國內推出多品牌、多品類高效功能肥料。

 

溫喜生物銷售總監李海生表示,今年整體趨勢是大肥特肥化,部分(生根類、保花保果類、轉色類)特肥產品剛需化。所以企業需要轉變思想,轉變服務方式,轉變產品(做真正有價值的產品)。

 

解決問題是企業做新品的共識。

 

山西華鑫肥業副總經理張梓瑜用簡單的幾個字來表述他的產品觀:解決問題。解決農民、經銷商、市場的問題就可以了,持續做有價值的、彌補市場短缺的產品。

 

有業內人士透露,產品的迭代也帶來了考核方式的迭代,部分企業的考核方式已經從原來的噸位增量考核,變為利潤的考核。

 

趨勢二:家庭園藝肥成亮點

 

家庭園藝肥并不鮮見,只是原來大家都沒把注意力放在這里而已。

 

其實,像美樂稞、奧綠、康樸、花多多等園藝肥品牌,雖然相對小眾,但是銷量及利潤都不低。

 

隨著花卉消費群體不斷擴大,及花卉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達到了2490萬畝的種植面積),我國花卉行業整體不斷走高,從業者也在增多。


3-1.jpg

 

筆者從天眼查中查到,2022年1月1日至今,我國新注冊了94626家家庭園藝企業。有數據顯示,2022年,園藝植物線上銷售額增長近30%。隨著花卉產業向好發展,市場潛力不斷增大,也在刺激著家庭園藝產業的發展,使得加入園藝肥賽道的企業越來越多。


3-2.jpg

 

面對這樣的大市場、大群體,哪個企業能坐得住?

 

云天化、金正大、史丹利、紅四方、祥云股份、新洋豐、華昌化工、根力多等企業其實也都早就推出了家庭園藝肥。

 

祥云股份常務副總經理胡清曾向筆者介紹,他了解肥料產品,就是從“肥小美”(祥云股份家庭園藝品牌)著手的。

 

如果說有些企業的花卉肥是在網上試水、企業直接銷售的話,新洋豐則是切實將之推廣到了渠道,以品牌矩陣化運營的模式抓住花卉肥這個新機會。新洋豐總裁楊華鋒介紹,新洋豐的園藝肥銷售基本走上正軌,產品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新洋豐的肥料賽道正在從聚焦農村的大田化肥市場逐漸走進城市的家庭園藝市場,這一賽道也將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增量空間。


3-3.jpg

 

云天化更是憑借“花匠鋪”打造了自己的花卉肥、花卉品牌,以及城市園藝業務。目前,云天化全資控股子公司花匠鋪科技日產鮮花60萬枝,年產鮮切花2億枝。

 

9月,輝隆瑞美豐與云天化花匠鋪簽訂花卉肥長期戰略合作協議。

 

據了解,未來花匠鋪科技將以創新生產經營模式為重點,推動花卉產業升級及產業鏈重塑,構建“花”與“花肥”協同發展新局面。

 

園藝肥市場作為一個全新賽道,發展前景廣闊,增量空間較大,園藝肥屬于毛利率較高的品類。未來行業的發展走向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趨勢三:微生物菌肥“遍地開花”

 

從十年前的“普遍不接受”到如今的“遍地開花”,微生物菌肥在我國的發展、推廣歷程盡管艱辛,但也算是“功成名就”。

 

十年前,都知道微生物菌肥能改良土壤,增加有機質,減少病蟲害的發生,但是種植戶因為見效慢不愿意用,經銷商因為推廣起來太費勁不愿意銷,專注微生物產品的生產企業雖有情懷,但是在銷售上一籌莫展。

 

十年后的今天,再看微生物菌肥領域,已呈“萬馬奔騰”之勢。資料顯示,2014年到2022年,除受新冠疫情影響,2019—2021年增速放緩,其余年份均能保持超過7%的市場增速。到2027年,國內微生物肥料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617.9億元。

 

截至2023年1月1日,約有7190款產品按照微生物菌劑、生物修復菌劑、光合細菌菌劑、土壤修復菌菌劑、根瘤菌菌劑、濃縮微生物制劑、內生菌菌劑和復合微生物肥料八大類產品完成登記備案。其中,微生物菌劑數量最多,占比71.64%;排行第二的復合微生物肥料,占比25.22%。

 

一般而言,微生物肥料需具備以下4個特征:其一,為作物生長提供有益微生物,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群落,產生對于作物生長環境的正面影響,而不是為作物生長直接提供營養成分;其二,微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群落無法用肉眼觀察;其三,應用微生物肥料對自然環境不產生污染;其四,微生物肥料的肥效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可以這么說,當前微生物肥料已經由“彈性需求”時代進階到“剛性需求”的時代。據統計,我國微生物肥料產能4000萬噸,產值達470億元,已經成為新型肥料中年產量最大、應用面積最廣的品種。

 

伴隨著產業的壯大,微生物肥料產品創新浪潮也在不斷加強。

 

北京金必來的AMF叢枝菌根真菌,可與土壤中高等植物根系形成一種共生體,為植物提供營養,改變土壤結構,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改善植株營養狀況,調節宿主的代謝活性,與寄主建立一種互惠的共生關系。

 

慕恩生物則建成了生物多樣性和新物種多樣性的微生物菌種資源庫,收藏并保存了25萬株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微生物菌株,還搭建起了從發現菌株到劑型開發的一站式微生物組產業化技術平臺,其技術可高效分離“難培養的”微生物,比傳統方法提高5-15倍。

 

天津坤禾則利用微生物實現生物防治、土壤養分活化、有機無機協同去系統解決土壤問題,并取得了優異成效,可以真正實現養分利用效率提升,達到減肥增效和土壤可持續種植的目的。

 

農業農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種質檢中心主任李俊預測,國家在“十四五”和更長時期支持發展微生物肥料產業,該產業每年將以10%左右的速度發展,微生物肥料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趨勢四:“產品+應用配套”新組合


熊彼特認為,創新的本質就是一種“新組合”。

 

創新基于當下出現的新產品、技術、人才等要素,以市場需求重新組合設計,從而獲得一種新組合,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其實,新組合也讓一線人員的職能由單純的推廣變得更加多元。

 

新洋豐今年就推出了“三雙一多”,即“雙主業(復合肥與新能源及精細磷化工)、雙核心(以產品質量與服務質量雙優為核心抓手)、雙隊伍(建設好復合肥與精細磷化工兩支隊伍)、多舉措(采取一切有助于達成戰略的舉措以實現目標)”。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新洋豐農業副總裁趙程云表示,要構建“三足鼎立”(產品、農化團隊、營銷小組)式穩健運行模式,讓“雙核心”戰略落地。也要發揮新洋豐200多人服務團隊的技術能量,讓種植戶能夠按照服務團隊的指導建議方針去施肥,真正實現作物按需施肥。

 

提出“真正把產品做好”的川發龍蟒公司常務副總裁王利偉介紹說,龍蟒和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共建的“農技小院”在川渝已經建成30多家,致力于為農戶增智、增力、增財,提供種子、肥料、農藥、病蟲害防治、植物營養、農產品檢測等全產業鏈服務。“農技小院”切實為農戶提供服務、“開藥方”。

 

川發龍蟒一方面通過農技小院與新農人共同創業,實現共同成長;另一方面,創新與農業經營體的合作方式,實現合力共贏。


3-4.jpg

 

為加快推廣高效肥,把科學施肥落到實處,心連心建立了以營銷大數據為支撐的“配肥中心+化驗室+高效農業服務中心”一體化高效服務體系。從免費測土化驗開始,到專家配方、精準施肥、農技培訓、種植指導、飛防服務等,形成“測、配、產、供、施”一體化。通過對當地土壤和作物的深入研究,為農戶提供精準服務和解決方案,幫助和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將減肥增效落到實處,推動傳統農業向高端農業、高效農業和智慧農業轉型升級,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農資應用的主體向適度規模經營者轉變,現在很多企業都提出了“無大戶,不未來”的口號,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服務大戶。

 

史丹利提出的體驗感,開門子提出的基地周圍采用直銷的模式,都是為了更好地推廣和應用產品。

 

像MAP、金豐公社、豐云農服、北大荒等專業的農服公司更是將產品和應用做到了極致,“真下地,多打糧”“種出好產品,賣出好收益”,為種植者提供服務。隨著農服需求的增加,服務的步伐也將不斷加快。

 

趨勢五:增效劑企業嶄露頭角

 

近些年,在國家減肥增效政策大背景和“一控兩減”的要求下,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大田產量和經作品質、增加種植效益的肥料正被市場所急需。

 

趨勢催生需求,需求驅動發展。

 

由于在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減少肥料損失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肥料增效技術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眾多企業紛紛瞄準發力,或研發,或引進,總之新技術、新產品持續擴大,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上海碧晶總經理喻武遠表示,得益于穩定性肥料的迅速發展,上海碧晶發展迅猛,而未來他們將做得更深、更細,繼續在制劑以及提升硝化抑制劑利用率方面創新,降低成本。

 

“順勢而為”,蓬勃生物副總經理耿全政如是說。復合肥企業都在為了提質增效添加一些增值產品,這給蓬勃生物等新的或者說體量不是很大的企業一個很好的方向。近三年蓬勃生物的銷售持續保持70%以上的高增速,接下來,他們將持續在包膜尿素上發力,繼續擴大與頭部企業的合作深度。

 

聯合惠農副總經理甘良濤表示,現在行業的趨勢是“特肥大肥化,大肥功能化”,聯合惠農一方面做到傳統產品向半特肥轉,也就是說所有的產品都要增加技術含量;另一方面,不斷引進新產品、新技術,如引進美國普休斯增效技術。該項技術采用先進的微碳技術和微生物促生技術,是以有機小分子碳片段為高效營養運輸和活化載體,裝載養分因子,提高載體的養分供應、裝載能力的一項增效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應用于復合肥、液體肥、尿素、磷銨等。

 

金正大全面運用施諾德增效技術的戰略協議。施諾德不僅為行業伙伴提供定制化的增效方案,還為行業伙伴提供增效原料、品牌、渠道、營銷策劃、技術服務等全面定制方案服務。

 

京云盛豐市場總監王國明表示,行業的實際需求就是減肥增效,所以還是要回歸到剛需品類上來,做強功能化,呈現性價比。京云的品類是硝基顆粒水溶肥,采用復合生物增效,在效果上做到了速效和長效、螯合增效的結合,在多個作物上都得到非常好的反饋和驗證。

 

當下,產品創新和新產品上市是參與者穩固和提高其市場占有率的主要手段。

 

無論是規模型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在積極開展減肥增效技術創新研究。未來,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肥料增效劑用量、提高利用率是各個企業的重要研發方向。

 

趨勢六:海藻肥成為新寵兒

 

隨著對植物生長更加深入的探究,以海藻肥等為主的新型肥料逐步占據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新型肥料憑借優質的產品性能、特殊的原材料資源在肥料市場突出重圍,占據了市場新領地。

 

近年來,我國以海藻作為主要原料的新型肥料層出不窮,如巨藻、泡葉藻、海囊藻等。并且隨著供需關系的轉變,海藻肥儼然已經變成了剛需肥料,老百姓在用肥過程中不再是為了解決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去使用海藻肥,而是只要種田就可以想到海藻肥,所以這也是海藻肥能夠快速殺出重圍的原因。

 

威海市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肥部部長王培忠表示,世代海洋擁有自主海上牧場1.5萬畝,專門養殖海帶,每年的海帶產量約21萬噸。2023年世代海洋以褐藻海帶為主題研發的一系列產品主打天然加配方的理念,通過使用效果以及各方面反饋,在市場上得到了廣大農戶以及代理商的肯定。

 

青島藻源植物營養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波向筆者介紹海藻肥時表示,藻源一直專注于海藻活性物質的提取及應用。如今在肥料板塊,藻源擁有行業內唯一的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夠提取野生泡葉藻中的活性物質制成肥料用在農作物上,使作物有很好的抗逆抗凍能力。藻源新出的產品系列不僅有改善作物品質的作用,同時還能夠改善土壤板結,起到多方位維持作物生長的功效。

 

雖然海藻肥都有著同樣優異的功效,但是不同的海藻源適用的肥料方向還是有所區別的。


3-5.jpg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研發獲得了一系列滸苔無害化處理專利技術,經過處理之后不僅解決了滸苔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而且將滸苔應用于生物制品,將綠藻滸苔和褐藻海帶進行雙藻源創新,用于海藻肥的研制。

 

青島海鯨靈海藻生物集團則加強了海藻精與原藥以及鈣鎂等元素的復配性,研發的40%綠色海藻精完美解決了黑色海藻精對植物生長后期果實的染色難題,不僅能夠給作物提供充足的養分,在品相和質量上也能夠得到更大的改善。

 

普羅蒂歐(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海藻肥則以沃爾藻為原料。沃爾藻的差異化特點在于,其作為普羅蒂歐自有的海藻品類,可以和獨特生物菌種做成生物菌劑,或者將海藻和氨基酸結合到一起,從而實現對植物的差異化營養供給。

 

面對多變的市場態勢,海藻肥企業在下行的市場呈現出了強勁的上升勢頭,并且隨著市場對海藻肥需求增加,海藻肥企業也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和升級,為即將到來的市場機遇做充足的準備。

 

差異化的優勢、獨特的產品原料、全面的產品功能、周密的戰略規劃無一不體現出:在新型肥料賽道上,海藻肥已經成為新寵兒!

 

趨勢七:生物刺激素賽道前景愈發明朗

 

作為目前行業的熱門賽道之一,全球的生物刺激素市場容量已超過30億美元,中國市場的增長速度也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達13%。在2023年,這一快速增長的品類也呈現出了愈發明朗的發展態勢。


生物刺激素的興起無非兩大原因:一是市場對于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二是順應了國家減肥增效大勢。2023年,生物刺激素市場少了純概念炒作,回歸到專注解決作物種植問題、提高肥料利用的“初心”。各家的新品研發與推廣也在朝著這個方向不斷深入。

 

跨國企業憑借先發技術優勢,以原料和新品為抓手,不斷加快在華生物刺激素產品布局。


科迪華進入中國后,于2022年10月引入第一款生物刺激素產品“杰伴”,在抗高溫、促生根、促花果等方面得到了市場驗證。科迪華的另外兩款生物刺激素產品“Sosdia?”和“Utrisha? N”也于2023年長沙植保會上首次在國內亮相。科迪華內部人員表示將加快完善在華布局,引入更多生物制劑產品,形成完整的產品體系,關注重點作物、解決重點問題。

 

世科姆的戰略則是“先有需求,后有產品”。其生物刺激劑產品開發均來源于客戶需求,經過田間試驗后再進行上市,充分契合了生物刺激劑解決作物生長痛點的原則。

 

世科姆的生物刺激素沿用歐盟標準,未來將重點關注腐植酸、氨基酸、海藻和植物提取物等元素,產品應用則注重提高質量、滿足針對性需求。

 

先正達在華成立生物制劑獨立品牌,以專注于包括生物刺激素的生物制劑研發推廣;荷蘭拜昂將其動物源氨基酸產品“拜樂金”作為核心產品重磅推出……

 

國內企業則憑借更貼近市場與用戶的優勢,以作物服務帶動銷售。

 

湖北興發集團抓牢減肥增效的關鍵,發展含氨基酸、黃腐酸等新興產品。興發集團農化服務中心主任周斌認為,能讓農民接受、不增加農民負擔,這才是新型肥料發展的要點。未來興發集團將推出更多產品、服務更多作物,讓農民真正受益。

 

寧夏伊品的推廣邏輯則是要讓用戶看到產品在作物上的價值。其植物營養事業部總經理張天科介紹,寧夏伊品5月開展的作物主題專項活動,取得了不俗的表現,銷售結果也表明,大量的觀摩示范是值得的。

 

無論是原料技術暫時領先的跨國企業,還是腳踏實地、專注作物與服務的國內企業,都看清了生物刺激素這一品類的發展本質,那就是一定要為農戶帶來實打實的效益。只有不炒作概念,能夠解決作物問題、滿足用戶需求的企業,才能長久地留存下來。

 

3-6.jpg

 

趨勢八:國肥崛起,取代進口成為新賣點

 

2023年,消費市場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詞,那就是“國貨”。在農資行業,國產化肥也逐漸擺脫“廉價”“低質”“模仿”的標簽,成為不少企業愿意強調的新賣點。

 

在中國進行銷售的化肥產品,或多或少都存在“國產基因”,或是技術,或是原料,或是生產。但2023年,國產肥料的崛起開啟了新的里程。如果說以前的崛起更多在不為大眾所熟知的研發生產端,今年在宣傳端的發力則是前所未有。

 

湖北三寧農資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炳亮介紹,湖北三寧“取代進口”活動取得了突破性發展。今年9月,筆者有幸參加了三寧“金鈦能”取代進口的示范活動,見證了企業通過產品與服務幫助農民降本增收,真正打造出了國產肥料的品牌,讓“取代進口”不再僅僅是一句口號。

 

新洋豐農業的“新國肥”也在行業內掀起巨浪。


3-7.jpg

 

近年來,新洋豐堅持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技術創新,引領國產肥快速崛起并替代進口肥。2023年,新洋豐將國產肥進一步升級,提出“新國肥”概念(“新國肥”,就是更適應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轉變、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國產肥料),將高富專、AZF、洋豐美溶等核心產品納入“新國肥”范疇。

 

鄂中生態則借鑒傳統中醫的健康理論,整合無機養分、有機養分和微生物的關系,提出打造中醫農業。以中醫理念為基礎開發的鄂中“仟金方”系列產品,在土壤修復、作物營養和生態農產品等問題解決上的效果較為顯著。未來,鄂中生態將繼續對“仟金方”系列產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擴容,讓“仟金方”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

 

此外,擁有紅色基因、堅持自主創新的中鹽安徽紅四方和征服慣用進口肥種植戶的廣東拉多美集團,也都是扛起國肥崛起大旗的中堅力量。期待越來越多的國肥品牌,能夠大大方方亮出國產身份,讓中國農民用上高性價比、服務上乘的國產肥。

 

趨勢九:剛需造就土壤修復新藍海

 

“十三五”以來,一方面國家對耕地質量的重視度不斷提高,提出“化肥用量零增長”目標,出臺《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等政策,帶來了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另一方面,土壤環境的惡化導致了土壤酸化、鹽漬化、連作障礙、土傳病害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種植業的良性發展。

 

政策與剛需的推動,造就了土壤修復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根據網絡公開數據,2022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已達133.7億元,根據社會相關機構預測,2023年該市場規模將達到140億元。


3-8.jpg

 

持續增長的市場容量,讓土壤修復相關產品的熱度居高不下,成為眾多農資企業爭相發力的新藍海市場。截至2023年11月27日,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取得登記的土壤調理劑登記數量有223個(較2015年的28個增長近7倍),土壤修復菌劑109個(較2018年的11個增長近9倍)。

 

但作為特肥的一個細分品類,單一的土壤修復產品能夠起到的作用有限,并且存在見效慢、成本高等局限性,需要與復合肥、生物刺激素等產品搭配使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不少企業調整與關注的方向。

 

中化化肥戰略與市場部總監劉沙介紹,2023年初中化化肥發布了最新的戰略規劃,即“生物+”戰略規劃,利用生物技術對原有的常規產品進行迭代升級,使產品高效、環保,不僅能為作物提供營養,更能幫助土壤修復改善,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從而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拉多美集團秉持“長期主義”,堅持深耕腐植酸鉀復合肥這一細分品類,其中采用高塔腐植酸鉀再活化技術推出的新產品,在調節土壤酸堿性、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等方面都有十分顯著的效果。在服務方面,拉多美集團研發團隊的新工作重點放在了把土壤監測服務做好上,以研發出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產品,解決土壤問題。2023 年,拉多美集團的示范推廣在全國多點開花,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

 

山西天脊對土壤修復的關注較早,將硝酸磷肥的副產品——碳酸鈣成功研制為土壤調理劑,幫助天脊集團實現了從植物營養到土壤改良的全程精細化服務。天脊集團總經理助理、銷售公司經理王福生表示,天脊集團會繼續發揮自身的硝酸磷型復合肥優勢,在水溶肥、液體肥、有機肥料等領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農五洲豐市場部趙文智介紹,五洲豐目前已經建立了三大中心系列產品,即海藻植物營養產品、植物源油脂包膜肥、航天菌系列產品。其中,植物源油脂包膜肥的主要優勢在于無殘留、污染小,是非常利于土壤健康的包膜肥。海藻酸、航天菌也都是對土壤友好的產品原料。

 

山東土秀才是國內第一批在土壤修復菌劑上取得產品登記證的企業之一,產品的品類數量與技術含量均處于比較先進的地位。

 

可以看出,目前在市場上認可度較高的土壤修復產品,均是具備多種功能的復合型產品,既能改善土壤環境,又能為作物提供營養,也兼顧了土壤肥力提升。這也為其他想要入局的企業打了樣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