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客户获利
8月底,各社交平臺上,華為的熱度突然爆了!
具備衛星通話、麒麟芯片、5G速度、短距通信功能的華為Mate60 Pro在沒有任何推廣 、發布的情況下,突然在線上、線下同時上市!
面對創新感十足的新品手機,很多科技圈的人都說,當年那個壓迫感十足的對手,可能要卷土重來了。
“高端芯片的本土制造,意味著中國本土的芯片消費者們的議價權將得到史詩級強化。”這個消息也讓和半導體相關的股票一路飄紅。
而今年的農資行業卻鮮有這樣的歡慶時刻。
隨著農資上市企業半年報的陸續發布,大多平臺都失去了分析的熱情。部分上市企業的營收和凈利潤果然同預期中的一樣,低于去年。
不是大家不夠努力……歸結于行情?供需?……好像說什么都不合時宜。
平心而論,今年行業的從業者都很勤奮,從產品創新到科技創新,從服務創新到模式創新……并未懈怠。
筆者相信,每個農資企業都想成為“那個壓迫感十足的對手”,憑借“差異化、真優勢、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橫掃市場,贏得尊敬,獲取收益。
但是,當市場的紅利逐漸消失,農資市場的競爭的確變得越來越激烈,從拼營銷,拼資源,再到拼服務,市場拓展也變得更加艱難。
于是,行業出現了“只有努力還遠遠不夠”的現狀,致使部分農資從業者心態低迷。就好比試卷越來越難,從得分角度而言心理落差太大:原來順風順水的時候,大家可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都以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市場艱難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也只是拼盡全力才能及格的普通人。
其實,只要洞察行業本質,就依然能夠領航。
很多企業都扎根市場,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推出了“營銷+農化”小組作業模式,以作物為核心開展技術服務。也有企業和經銷商共建品牌,也有企業和政府聯盟做區域集采……
在我們走訪區域市場的時候,在云南,在黑龍江,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優秀的平臺商,他們從經營模式到技術服務也在不斷躍升,從深耕渠道到聚焦作物,從批發到開辟新零售、大零售,從營養植保方案到特殊節點的解決方案,從常規示范觀摩到短視頻平臺技術推廣……
只要有可能就會去嘗試,只要有裂縫就會去播種。
有經銷商告訴筆者,他堅持每天五點直播,全年無間斷。他的努力讓菜農減少了損失,提升了收益,他也因此贏得了種植者的信賴和尊敬。
做生意本質就是利他,只有先讓客戶獲利,自己才能有收益。
只要你有讓客戶獲利的本領,即便是風云再變幻,市場再艱難,你也能憑借自己的能力“輕舟過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