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应用“智慧农业”? ——听听智慧农业行业大咖怎么说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任保才 2023/12/2 16:03:08
11月23日,在中原农谷.2023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大会期间举办了一场一场“智慧农业”论坛的圆桌讨论会。讨论的议题是:“智慧农业是否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参与讨论的企业除了大家熟悉的世界500强的京东集团,还有聚焦农业种植产业的丰农控股,以及在智慧农业细分领域的安徽易刚和农政齐民,还有从事农业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芸博士。投资大农业赛道的投资机构既有仅成立一年,就管理了10亿资金的伟石投资,

11月23日,在中原農谷.2023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大會期間舉辦了一場一場“智慧農業”論壇的圓桌討論會。討論的議題是:“智慧農業是否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參與討論的企業除了大家熟悉的世界500強的京東集團,還有聚焦農業種植產業的豐農控股,以及在智慧農業細分領域的安徽易剛和農政齊民,還有從事農業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蕓博士。投資大農業賽道的投資機構既有僅成立一年,就管理了10億資金的偉石投資,也有已經成立60多年的的全球頂尖的投資管理企業弗羅斯特沙利文。


1.jpg


本次圓桌討論會中第一個圍繞的話題是:智慧農業如何因地制宜的順應趨勢發展?我們從各位的發言觀點中可以了解在農業產業中,我們是怎樣來發展智慧農業?怎樣應用和借力未來的智慧農業服務?

 

“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京東從溯源、金融、消費端助力特色農產品品牌”——京東科技解決方案總經理 趙婕

 

2.png


因地制宜非常重要,要結合自己當地適合什么樣的產業,山地比較多就發展高端的食材,可以打一些概念,例如全喝山泉水的牛在山上跑的雞,把相應的品牌打造出來。

 

如果當地在過去時一直發展地道的中藥材,中藥材也是今年的主題,因為我們和京東建科銷售進行有效的聯動,在后疫情時代也發現藥材尤其是中藥基于大家對于保健品對身體保健有更深的認識之后,中藥材也的確價格一而再的往上翻,怎么把特色的道地中藥材打出來,把當地的特色產業帶打出來這非常關鍵,要因地制宜去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這可能才是未來打品牌的關鍵點。”


在農業領域,京東2020年提出未來三年帶動農業實現萬億的產值。京東的能量就是銷售側,在京東平臺上有5.7億活躍用戶,有3000萬個PLUS會員,怎么一方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把優質的農產品帶給消費者,京東的消費者同時有消費升級的需求,同時大家很關心身體健康,怎么把優質的農產品找出來帶給消費者,其實也是做這些東西的起源。在尋找產地產業帶,已經從京東的零售去找蔬菜、水果、雞、牛、鴨、羊這些大家日常在吃的,同時也擴展到剛才所提到中藥材,這一塊都是怎么去把好的農產品帶給相匹配的消費者,再通過線上化精準的營銷,精準的客戶的畫像,把他們所需要的推給他們,這一塊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同時還通過反向定制,通過消費者的數據,再指導去生產,生產是什么樣包裝,什么規格,什么品類,這樣雙方共同去促成,這是我們一直在做也是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對京東來說,除了在消費端能力比較強外,我們在科技方面的能力,以及金融方面的能力,也比較強。但同時在硬件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也非常地希望能夠跟大家謀求在這一方面的合作。因為京東做一整套的生物資產的數字化平臺,要想把農產品全鏈路溯源出來,從品質生產再到品質銷售再到品質消費把鏈路打通,必須把數據采集上來,就依賴優質的硬件廠商去跟我們一起去合作,這一塊也是合作點。


因為過去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占用相對比較高,大家會看到剛才我介紹的鏈路,怎么去把金融活水引入到產業當中來,隨著數字化水平的提升,金融活水也就會跟著京東作為第三方科技監管平臺,金融活水引進來的可能性額度,每個農戶的額度,每個合作社的額度就會得到有效提升。會后剛才有合作方立即找到我們,怎么通過數據化把農業金融問題突破,把農業金融方面突破,對當地農產品產值提升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時候對品牌影響是巨大,前期推廣鋪墊都打了水漂,后續希望跟大家一起去努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化、數字化水平,進一步完善服務。

 

“用科技的手段監測、管理種植的全過程”——豐農控股CTO 李宇炫


3.png


農業本身就是一個看天吃飯,跟作物品種息息相關,因為有一些品種可能對氣候包括即便在同一個緯度不同的海拔可能適應性都不太一樣,首先得從品種上去了解這一個品種適宜的環境,包括溫度、氣溫、光照的強度、海拔等各種的條件。當然現在其實也會有各種的科技手段,來去不斷地監測,去做預測,幫助一些品種在各地區都可以種得很好。但是,發揮不同品種在不同地域優勢,不但提高品質或者提高產量,在打造區域品牌打造上面也可以發揮作用,這是一塊很重要的方面。

 

豐農控股非常深度聚焦垂直在農業種植板塊,從人才體系,包括線上產品,線下的工廠等等,提供一整套全鏈路的服務。目前勞動人口有一個痛點,一個是人口老齡化,二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

 

他們再過多少年就種不動了,現在年輕人更多地希望去城市務工不是鄉村里去耕田,所以能去種田這些勞動力越來越減少,這個趨勢是不可逆。


我們就會去想著在這么大的趨勢下能夠去做些什么?這里有一個好處,中國現在其實都是小農經濟,有了這個趨勢之后,可以更多地把土地集中出來,土地集中出來連片去做作業,很大地提升效率,可以有更多的農服企業參與進來,去接管流轉下來的推動,而且也可以更高效地去做種植,對于農服企業他們管理更大一片的土地,他們遇到各種的問題,管理上的問題,技術上的落后,很多在做一些更小規模沒有遇到的問題,現在就可以用一些智慧農業方式來去幫他們類似管理或者是生產上遇到的問題。即便今天來看智慧農業很多農戶,或者說小的B端,尤其是性價比不高,放眼到更長遠的時間,土地流轉到大田面積種植,智慧農業就可以很大的發揮作用,去做到降本增效。

 

“不是追求極致高精度,而是解決核心問題”——安徽易剛創始人 查海涅

 

4.png


  智慧農業的因地制宜是與農業發展階段有關系,智慧農業實際上也分很多階段。農業4.0叫智慧農業,但是農業3.0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這一塊工作沒做好,因地制宜第一步先判斷目標是什么,農業處于起步階段,像我們的農田自己承包的地,剛剛建設完善是這時候把基礎設施做好,把應該做的外圍去做好,在東北做的機械化已經達到95%以上,更多地關注每一塊農田標準化,智慧到底在哪一個層級,農場一個廚房,還是一個農田一個處方,每個樹有一個解決方案,還是每一個果園一個方案,每個區域一個解決方案就解決問題,追求如果極致精準或者極致高精度,這時候反而損失更多的經濟效益。


我們知道經濟效益是邊際遞減,因地制宜很重要,根據你當前情況,根據你的目標,反推決策過程,再決策哪些東西需要上,哪些東西不需要上,反而不是很多項目上了很多各種智能裝備上了一堆,圍繞這一塊還是需要解決當前的問題,耕地鹽堿,還是土壤退化還是作物施肥養分管理問題,第一找到目標是什么,圍繞目標再來講智慧化,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化。


智慧農業目前的研發實力跟企業產業化以及農戶利用情況是不太對稱。第一,高校研究水平是比較高深,而且很多很細致的研究,比如講做某一塊的產品,某一塊的傳感器包括材料、算法,包括后面的集成工藝做的很細致,但是到企業并不一定能夠把技術轉換過來,包括之前轉換的專利,很多專利都是圍繞某一塊很具體的內容,來做具體的問題來作解釋,但是在實際生產中模型只是針對東北,但是實際上又有南方的水稻,這些模型的問題不一定普世性,現在用什么樣的模型,最后落地也還有很多問題,因為生產產品農戶不一定接受,現在搞研究生培養模式,搞科技小院模式,就是學生直接到生產一線到農民家里面吃住,讓他們去發現問題,把發現問題跟企業去反饋,企業跟高校一起聯合,這樣真正實現產學研真正實現產品的分析,高校針對的技術痛點和難點去搜索各種的文獻去找思路解決,最后把成果核心的散發和能力對企業進行轉化,通過專利許可,企業去產業化。


高校產業化肯定不行,因為學校研究是導師制小組制,一個小組也就是五六人,學校實力很強,有幾千個方向,每個方向是五六個某個領域特別深的東西,你這個方向需要跟哪個團隊進行合作,最后落地時跟所有的組裝合作,用戶要的是解決方案,而是某一個產品,從技術到產業到商品,這其實很復雜。這些年做下來,聯合產學研模式還是可行,也存在一定的漏洞也在不斷地探索。

 

“根據投入產出比,大田機械化,室內環境可控”——農政齊民科技總經理 高上 


5.png

  

夠用就行,有的地方大田作物可能大部分的東西以機械化的為主。再有像室內環境可控環境,需要上的精度更準一點,不同的環境生產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環境會創造不同的價值,要考慮最終的結果投入產出比。


目前畜牧業包括種業,在國內發展比較成熟,但在漁業上還有非常大的空間,目前水的隔離度是水的產品養殖過程無法實現可視化,可視化部分目前在水產養殖行業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是基于傳統的養殖水的透光度比較弱,有的水有30至40公分的可視就結束了,必須有很通透的水底,但是懸浮物的基本差不多,基本上先有工廠化的形式才能得到水體,水下的攝像機,包括水下的待計算的形式芯片就會少一點。


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在市面上一開始找不到,沒有辦法就自己研發,最終發現技術上沒有那么難,最主要是封裝一定要保證不透水,長期泡到水體里,后來經過多次測試成功。水下的可視化狀態。在2022年就已經研發成功,應用到養殖魚蝦就已經很成功,就開始做量產化的測試,在現在的系統當中正在養殖像魚類的東西,大西洋的龜等等這種形式都可以,海水比內陸地區的魚菜共生系統更簡單一點,因為有一部分的大型的藻類更好管理一些,對陽光的純淡水要求可能會不一樣。


在此過程中,包括解決用離子配水的問題,用人工還原純海水的問題,還有一些新的品種海水淡水轉化問題。如果淡水的魚菜共生是第一個臺階海水和淡水之間是無縫轉化,到目前剛剛站上第二級臺階,希望還是能夠一直沖到最前線。

 

“逐步向共享的大數據、大集約、大協同靠攏”——弗羅斯特沙利文合伙人 張葛建 


6.png 


從全球來看以色列跟荷蘭不管是智慧農業還是智慧育種一個非常大的園區人數可能只有5到10人在管理,在中國從因地制宜的角度國外實現智慧農業可能有三大。一是大數據,二是大集約,三是大系統。

 

中國很多地方大數據采集也出現問題,采集也不共享,大數據、大集約、大協同還需要跟國際化接軌的程度。因地制宜跟國際上達到那種程度,慢慢地根據方案里在某些地區集約化,在某些地區不需要細到每一個植物都有傳感器,可以一個區位慢慢地市場中覆蓋率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做到。包括我們之前的客戶飛鶴,在北緯37度黃金奶源帶,包括黑龍江土地相對來說遇到土地肥料土地的問題,有一些因地制宜計劃,包括龍江計劃包括其他的計劃。因地制宜對于智慧農業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除了像京東阿里最頂尖的公司在智慧農業做的非常深入,也包括西門子海外企業,在農業領域在國際的交流和國際互動的比較好,西門子的設備再加上我們的軟件,SAAS再加上互聯互通,對于中國本土的企業,我們研究了荷蘭和以色列他們智慧農業發展,因地制宜看中國智慧農業,從發展歷程來看,目前中國因為小農經濟還有大量的勞動力,雖然勞動力銳減,相比其他國家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在此情況下目前要做先構建基礎的平臺和設施,因為國家已經推出不斷地發展農業數字化政策,可以想象中國數字化在農業的經濟占比里面8%不到,其他的行業、工業、服務業都占了30%至40%,中國種植玉米,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5到10倍,有很大的發展機遇,從科學第三方調研角度來看,中國任重而道遠中國很重要的事情是先把基礎設施搭建好,需要本土化公司趕緊把中國大量,因為中國農村負責多的機遇跟潛力把大量地傳感器包括一些其他的在農業使用的攝像頭,還有其他大量地鋪開,再把大數據做到不同縣市貢獻慢慢地開始布局,這樣中國智慧農業能夠發展到非常好的未來場景。

 

“智慧農業的硬實力是扎扎實實的做好農業應用技術”——蕓播士首席戰略官 溫星懿  


7.png


各個地方的地理條件光、溫、水等都不太一樣,農業發展階段也不一樣,首先農業是一個大的聯合體,現在都是靠政府來主導。政府在產業政策、人才、技術、資本上面的一些配套等都需要做一些引導,要在當地找到特色,在今天中原農谷打了非常好的品牌,小麥品牌就叫中國第一麥,是河南的主產區跟茅臺酒形成聯合,打出這個品牌來,這也是因地制宜的案例。


在2016年國家上層這樣的戰略,在這些年發展中取得長足的進步以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等前沿的技術,賦能人體的應用場景,像大農業細分賽道,在應用過程中,政策端、資金端、人才端,包括服務提供方等等,不同的參與方都有不同的認知以及洞察。


不管人工智能的大模型技術怎么發展,落到農業板塊里,就是扎扎實實農業應用的技術,比如說生長模型,蕓播士天然之前做過生長模型,生長模型在中國農業大學的馮教授的基礎上迭代2.0,用自己的農業模型去做,而不是國外的農業模型。


第一,算法是國內。第二,數據不會出國外,所以這里面會有精準做國內農業模型。農業模型是依托于作物不同的生長階段,再迭代社會和經濟的因素在里面,就會再回歸到種植環節里,從規劃這塊地,分哪幾級地,應該怎么去播種,應該有什么樣的播種,深度的行距,我們的模型就會做智慧方案,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施肥的情況,不太一樣。比如說灌漿期就大量的補肥,在這里面給到很精準的建議。


最后在收購環節,可以根據AI遙感技術,可以看到不同成熟情況,收購的路線等等。這些都是講得實實在在,不玩虛。這樣可以讓農民看得到技術和方案在生產過程中,有農事操作病蟲害的防治,水和肥的灌溉,包括后期的建議,都會給他們。

   

最終給他們出個報告,今年用了我們方案,水和水,相對比之前整體降低多少,一般是降低5%到10%,這是我們確確實實做得比較扎實的地方。至于大模型現在還是處于前期的探索階段,更多是一個語言交互,更要提到AI,AI在智慧農業是用得非常深,人工智能利用,提高靈敏度、圖像的識別度,整個人工智能的迭代,加速技術的迭代,還有很多技術要迭代。我深入地研究拜耳公司,其實在變量施肥、變量播種,精度確實高很多,不僅在算法在裝備上人家比我們牛,我們在追趕階段,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算法和裝備,在座的都是智慧農業同行,共同把行業做得更好。


現代智慧農業行業也過了探索萌芽的階段,從創新理論來看,智慧農業領域在整個農業里面營收占比,超過5%,過了這個曲線到了大量的探索,尤其過了13.4%我們一直期待這條曲線不斷地往上走,也期待在座的各位一起把這個行業做得更扎實一下。

 

“智慧農業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綜合應用” ——偉石資本創始合伙人 吳曉偉


8.png


智慧農業作為植物育種,還有遺傳性出現又一次農業新技術的革命,將徹底改變現代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使農業進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階段,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指出,要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以及結合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綜合運用,最終目的是推動智慧農業發展。希望在座的所有參與者,包括行業的嘉賓,共同在大農業大健康賽道不斷地促進行業蓬勃發展,逐鹿中原,逐鹿中國逐鹿全球。在智慧農業的賦能之下,中國農業能夠迎來嶄新的面貌,優化甚至顛覆固有的生產方式,讓大國農業的未來更具想象力。

 

(作者簡介:任保才:《農資與市場》傳媒 副總編輯,農業信息化平臺負責人;農業信息化智慧農業研究員、河南省農學會智慧農業專委會委員;智慧農業話題討論微信:renbaocai2014;投稿:584308193@qq,com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