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要点
我國草莓總產量世界第一,但單產和品質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特別是安全品質成為制約消費需求的突出問題,草莓產業亟待綠色生態轉型和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草莓種植面臨著健康育苗難、連作障礙重、病蟲害加重、抗藥性增加、成本增加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我國草莓種植出現單產不高、品質不高、農殘風險大等現象。
“草莓種植要筑牢三道防線,免疫抗病健苗肥果。從健康土壤、無病種苗、生物與誘抗防病出發,科學精準用藥,減少用藥量與次數。”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吉沐祥介紹說,第一道防線是無病,土壤生物改良與種苗健康;第二道防線是防病,保護性殺菌劑、免疫誘抗劑;第三道防線是治病,內吸性殺菌劑、生物源藥劑、免疫誘抗劑。
育苗目標:一是植株健康無病蟲化;二是子苗健壯均衡化;三是花芽分化提前化;四是栽培省力輕簡化。
吉沐祥表示,在優選母苗不帶病蟲基礎上,還要“四增四減”培育健壯子苗。
“一增”即增加低毒高效新藥劑產品種類;“一減”即減少產生抗藥性的藥劑品種。
“二增”即無病田或基質育苗消毒基礎上,增加生物有機肥、菌肥等在母苗根周穴施;“二減”即減少依賴化肥,防止帶病菌土壤(或基質)育苗。
“三增”即增加生物與誘抗調節產品的使用,結合控旺藥劑分次控旺抗逆防病;“三減”即減少片面依靠化學藥劑防病治蟲。
“四增”即增加育苗中后期藥水用量;“四減”即減少用藥次數,解決過頻用藥,費工費時問題。
長期的單一種植、單一施肥、再生水灌溉,使根際土壤累積了大量根系分泌物、植物殘體中的病原菌、蟲卵及自毒物質(醌類、肉桂酸及其衍生物、香豆素等),導致作物根區微生物多樣性失調,根區的有益微生物數量、種類減少,有毒有害病原菌數量增加,土壤酶活性降低,養分利用不充分,最終導致連作障礙的發生。
土壤化學消毒在殺滅有害微生物的同時,也會傷害有益的微生物。土壤消毒后處于最脆弱的狀態,像溫室的花卉突然暴露于自然環境中,很容易再次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處于“半死不活”狀態。江蘇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喬玉山表示,化學消毒后,微生物制劑的應用就非常重要,比如敞氣后施入生物菌肥、有益微生物制劑等。
喬玉山介紹,將含硫苷類化合物的有機物料還田,如芥菜型油菜(含有硫苷類化合物,即硫代葡萄糖苷)等十字花科作物,并結合高溫悶棚,實現土壤消毒與土壤培肥、土壤修復的無縫結合,是一種土壤生態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連作土壤處理技術,也是化學熏蒸(石灰氮、氯化苦等)的替代方法之一,該技術連年運用效果疊加,可持續改良土壤。
吉沐祥也表示,在草莓采收結束后休閑期盛夏高溫階段(6月上旬—8月上旬),利用生物質改土(種植玉米、芥菜等,或施用醋糟、谷殼、菌菇渣、堆肥、餅肥、米糠等)+培肥(結合耐高溫菌)+太陽能高溫處理,通過有機物料等發酵來消耗土壤中的氧氣, 使土壤長期處于缺氧狀態,可以有效殺滅土壤病原菌。
太陽能高溫消毒能夠顯著降低土壤微生物數量;功能微生菌分解有機物使土壤潔凈化、無害化、腐殖化、營養化;高溫悶棚菌與有機物料聯用對草莓促生與土傳病害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吉沐祥認為,在定植前后,健康栽植是可以有效降低病蟲侵染概率的。
一是定植前壟施生物菌土壤 “活化”。太陽能高溫消毒之后,土壤有害和有益微生物菌等大量殺死。在盡可能避免二次感染的同時,需要補充作物生長中需要的各種有益菌并進行活化。
草莓定植棚生物套餐肥處理技術:采用生物套餐肥在草莓定植棚進行基施+追施,能夠顯著降低草莓死苗率,加速草莓定植前期生長并促進開花。
二是定植健壯苗,縮短緩苗期,促根發苗,適時早防控。
定植時,選擇健康壯苗,遮陽保濕降溫,促緩苗;發新根時,選用功能微生物藥肥與生物刺激素類灌淋根;發新葉時,及時合理選用藥劑防病蟲;定植后,及時采用色板與性誘劑等理化手段誘殺害蟲。
草莓發新根成活期,要促根發苗與預防草莓根莖部病害,應用理化手段誘殺,結合藥劑協同防控害蟲。
沈其榮院士曾表示,單施有機肥料很難滿足作物當季高產需求。我國肥料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有機無機生物全元復混肥料逐步替代無機化肥,并結合土壤作物和肥料特性,做到化肥與有機肥平衡施用,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耕地地力提升、促進作物優質高產,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通過研究發現,施用有機肥使土壤肥力持續提高,抑制土壤酸化,能夠快速提高土壤團粒結構比例和土壤碳匯。有機無機肥料配合施用能夠顯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生物有機肥能夠有效防控經濟作物土傳病害。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劉紅軍也表示,要提高肥力,必須施用有機肥,堅持有機無機配合使用,才能共同促進作物正常生長,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蓋地膜時(現蕾初期),結合適量生物有機肥和復合肥,增施‘益菌包’,增強花果期抗病抗逆,增產提質。”吉沐祥表示,制作“益菌包”是使用生物菌+米皮糠+豆粕粉 (另添加殺蟲劑如綠僵菌、蘇云金桿菌或噻蟲高氯等),蓋地膜前用,增殖有益菌,持久控病促生效果好。
“病害重在預防,好藥更需對癥適時適量;蟲害,早查與適時早防控。”吉沐祥表示,防止病蟲害發生傳播,要注意生態、生物、藥劑協同控前抑后。
注重農業生態控害,光溫水肥氣精準調控,控濕防病;釋放天敵與蜜蜂攜菌控害;蓋棚保溫后至采果前,生物或與低毒藥劑協同聯用;注意局部封鎖與整體防控相結合。
此外,蓋膜前后病蟲害防治要注意兩個轉變。
蓋地膜前后:蓋地膜前以噴霧或結合粗噴淋根,高壓適當加大水量,兼防根頸部與地上部病蟲害;蓋地膜后轉變為高壓噴霧為主,以地上部病蟲害為主。
蓋大棚保溫前后:以白粉病、灰霉病、二斑葉螨等為主,特別是開花前和結果早期,仍要注意薊馬、蚜蟲、粉虱、斜紋夜蛾等的查治工作。
“在藥劑使用方面,一定要精準。”江蘇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刁春友表示,一是要切實做到對癥用藥,不僅是對病蟲害有效,而且應對相應的癥狀也有效,不同的病蟲害、不同發生階段使用相應的經濟有效藥劑。二是要確保適期用藥,在合適的時期用藥。三是要努力做到輪換用藥,主要是防止病蟲害產生抗性,保證防病效果。如防治炭疽病最好是戊唑醇、丙硫菌唑與福美雙、代森猛鋅等具有內控作用與保護作用的藥品輪用,延緩抗性最為有效,也最經濟。對草莓而言,藥劑本身的特性,如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既防病又能控苗徒長,可以達到一藥多用的目的。此外,用藥方法、次數、有效復配、安全間隔期等也要注意。
本文根據2023年中國草莓產業發展大會發言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