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脊专家指导】做好马铃薯滴灌施肥,助力增产增收
讀:
滴灌是一種高效的施肥以及灌溉的方式,即我們經常說的水肥一體化,近些年,滴灌在馬鈴薯的種植上用的越來越普遍,憑借其省工、省水等優點,給廣大種植戶節省了很多費用,助力增產增收,但是滴灌在使用過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項,今天和大家來聊一下。
滴灌施肥,最關鍵的就是灌溉水量的問題,這涉及到滴灌的流量以及滴灌時間。很多種植戶在用滴灌時,總感覺澆水澆不到位,將滴灌的流量調的過大,而且一滴灌就是好幾個小時,這樣的滴灌,和原始的“漫灌”差不多,反而浪費水,過大的滴灌量,有以下3個問題:
1.營養流失,馬鈴薯為淺根系作物,大的灌溉量會加劇淋溶作用,將養分沖刷到根部難以觸及的地方,影響養分的吸收。尤其是氮素,所以灌溉量過大往往會造成馬鈴薯缺氮。
2.田間濕度過大,灌溉量過大,會造成田間空氣濕度以及土壤濕度過大,成為病害滋生的溫床,增大了防治的成本及壓力
3. 鹽堿化,過大的灌溉量雖然會短暫地降低土壤的EC值(可溶性鹽濃度),但后期,會使土壤深處的鹽分由于毛細管作用上升到表層,使土壤出現鹽堿化的現象,影響根部的生長。
那么什么樣的滴灌方式才是合理的呢,如下圖所示,每次澆水后,都會經歷一個土壤含水量急劇上升的時期以及后續下降的時期,只有小水勤澆才能將土壤濕度更好地保持在合理范圍內。所以說最好的滴灌方式是"小水勤澆",不僅滴灌流量要小,滴灌時間也應該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般來說,滴灌帶滴頭間距,平地一般是20cm左右,坡地為30cm左右,出水量控制在1.5-2升/小時,每次滴灌時間最好控制在4小時以內。
滴灌后,較好的結果是,只有壟頂滴頭周圍是濕的,壟背以及壟溝為干燥狀態,這樣可以降低田間的空氣濕度,減少病害的發生,降低防治成本。此外灌溉水量要根據土壤濕度進行調整,馬鈴薯不同時期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也不同。灌溉量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
滴灌要注意肥料的施用時間,現在都是水肥一體化,在滴灌時,肥料加入的時機非常重要,滴灌的目的是使肥效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即快速的把養分送到根部,同時還要防止肥料的流失,所以,應該先澆清水,這一目的是給滴灌管道增壓,同時潤濕土壤,便于肥料的快速輸送,用水量為總灌溉量的1/4,然后再施入肥料,用水量為總灌溉量的1/2,最后用清水沖洗滴灌管,防治滴灌管滋生苔蘚,造成堵塞,用水量同樣為總灌溉量的1/4。比如說總灌溉時間為4小時,那么應該先澆清水1小時,然后滴灌肥料2小時,最后沖洗1小時,這樣的滴灌方式可以讓養分在土壤中分布的更加均勻,便于根系的利用。
滴灌施肥涉及到各種肥料的混配問題,在混配肥料時,要確定各種肥料的兼容性,防止在混配過程中發生沉淀,從而造成堵管的現象。比如說,不兼容的搭配有,磷肥與鈣肥,硫肥與鈣肥等,在溶解肥料時,還要注意肥料的溶解性,以及溫度,一般來說,溫度越高,肥料的溶解性越高,所以,在溶解肥料時,要根據以上這兩點來確定一個最佳的滴灌濃度。
最后,滴灌施肥時,要做到少量多次,有水就有肥,這樣可以避免馬鈴薯的旺長,減少控旺的壓力,同時還可以避免脫肥的現象。
下面是天脊化肥在馬鈴薯上的施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