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如何逃离行业“内卷”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赵丹 2023/4/22 10:20:35
笔者今年出差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年中小企业会更不好干,未来三年会是一道坎儿。没被新冠打败,被行业自身打败了。 能轻易赚到的钱没有了,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涨,居高不下;销售难度高,业绩增加慢;有产品没品牌,要么用利润换增长,要么要利润没销量。 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会越来越难过。他们将陷于两难局面:价格没优势,产品没优势! 为什么会这样? 虽然化

筆者今年出差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今年中小企業會更不好干,未來三年會是一道坎兒。沒被新冠打敗,被行業自身打敗了。

 

能輕易賺到的錢沒有了,原材料成本逐年上漲,居高不下;銷售難度高,業績增加慢;有產品沒品牌,要么用利潤換增長,要么要利潤沒銷量。

 

沒有成本優勢、沒有技術優勢的中小企業會越來越難過。他們將陷于兩難局面:價格沒優勢,產品沒優勢!

 

為什么會這樣?

 

雖然化肥農藥一直減量,但是行業市場規模不見小呀,怎么就至于此呢?說好的“活得最滋潤的十大行業之一”呢?說好的“行業景氣度一再提高”呢?

 

說實在的,整體從來不代表個體,行業整體噸位的下降并不代表個體的下降,整體市場規模的增加也不代表個體銷量的增加。

 

“農業強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政策導向,給肥料行業打了強心劑的同時,也意味著行業競爭的白熱化。

 

虹吸效應明顯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一方面,大的生產企業的產業鏈優勢越來越明顯。

 

對復合肥企業而言,擁有磷礦資源的復合肥企業的成長邏輯已經改變。原來以復合肥為主業的企業,如新洋豐、云圖控股、深圳芭田、湖北鄂中等企業都已經將新能源產業打造成企業的第二曲線。從磷復肥產業升級成磷復肥、新能源雙主業,擴寬盈利空間。

 

他們在“商業生態”里自然處于有利位置。

 

有企業私下跟筆者說,如果這些企業將利潤的重點放在新能源上,復合肥只維持微利狀態(高品位磷用于新能源,低品位磷用于復合肥)的話,憑借成本優勢就會干翻一大批中小企業,復合肥行業很快就會像原來的氮肥行業一樣,快速就能提高行業集中度。

 

這也驗證了另一個企業說的,價格是硬道理,大品牌同樣的產品一噸能便宜5元,就不需要推廣了。

 

不用擔心企業供不上貨,前幾年大的復合肥企業基本上都已經實現了全國布局,更貼近市場,銷售半徑不斷縮短,從企業倉庫到經銷商那里朝發夕至完全沒有問題。

 

另一方面,大的銷售企業也在增大自身優勢。

 

部分大的銷售企業都開始在布局全國。像輝隆股份、天禾股份、浙農股份都幾乎覆蓋了全國:輝隆覆蓋32個省/區,有70多個配送中心;天禾股份覆蓋了16個省/區,100多個配送中心;浙農覆蓋了10多個省/區,有39個配送中心,95個直營店。

 

還有不少具有品牌優勢的貿易型企業已經開始自建工廠。品牌企業本身自帶流量,自己做生產,除增加自主性、更適合品質種植之外,利潤增加也是重要的砝碼。

 

再者,就是一些大企業的社會化服務布局。通過“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做訂單農業或者托管服務。這些合作大都是整村推進,整個服務鏈條形成閉環,就區隔了其他競品。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大企業在品牌、政策、資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它們更大了,擠壓的肯定是其他中小企業的市場份額。

 

新增注冊企業持續增加

 

即便是談論的時候大家都在焦慮未來,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近兩年化肥、農藥行業新增相關企業的注冊量居然在上升。


16-1.jpg

 

很多經營企業都會有這種感覺:賣農資的人更多了!有返鄉創業人員,有包地、種植人員,有企業業務人員,有行業淘金人員……有些有特色作物種植的區域更是一個縣都能有上千家農資經營企業。

 

雖然進入者眾,依然有利可圖,這是底層邏輯。

 

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我國有化肥相關注冊企業257.4萬家,其中含13.38萬家化肥加工、生產類企業,132.1萬家化肥銷售企業。從區域分布來看,化肥相關注冊企業中山東、河南、河北、云南、廣西、安徽占據前6位。

 

農藥相關注冊企業159.3萬家,其中,農藥生產、加工企業85680家,農藥銷售企業72.1萬家。其中山東、四川、河南、江蘇、云南、安徽、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分列前十。

 

有人說,農資行業就像圍城,城內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來。

 

而現實情況是,城內的人很少出去,城外的人一直在進來。大家還是整體看好這個行業的。


銷售型企業增加最多,有外來者注冊的,有企業增注的,有相關行業為增加化肥銷售業務注冊的……特別是智慧農業賽道,也吸引了一些外行業的大佬來布局,目前可能不起眼,但是以后未必不是強有力的對手。

 

差異化競爭逃離內卷

 

產業越來越興旺,是好事。但是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要突破增長瓶頸,實現企業復蘇,一定要從價值和成本出發,打造差異化競爭策略。

 

否則,中小企業憑什么能在市場中制勝?

 

就像一個企業說的,未來,沒有差異化的中小企業最好的結果是被收購,要么就消失。

 

有人問,有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往任何地方?肯定沒有,但是你若是擁有符合政策的關鍵性技術,無論你開始走的路多么狹窄,都將通往羅馬。

 

“科學家時代”來臨

 

行業在發展,影響行業的要素也在變化。

 

很多經濟學家發現,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曾提出的生產三要素論(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這三個要素協同創造的),需要再加上技術才豐滿。

 

技術對產業的影響越來越重要。

 

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6.7%,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48.1%,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產學研合作有力帶動了專利產業化水平提升。


16-2.jpg

 

如今,在農化賽道上,似乎也正迎來“科學家時代”。在很多企業創新的背后,都有科學家的身影。

 

成都特普生物,其負責人是國外知名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目前團隊基本上形成了掌握國際前沿農業生物技術的、以留學人員為骨干的團隊。

 

其實這樣的身份并不鮮見,有的企業負責人即便不是科學家,其主創團隊也有科學家的身影。以前或許專業出身的企業負責人鳳毛麟角,而近幾年注冊的創新型企業、生物制劑企業,企業負責人基本上鮮有非專業出身的。

 

從企查查的數據來看,農藥、肥料新增注冊企業里面,除了產品的銷售之外,生產型的企業多是從事生物農藥、肥料技術研發的。

 

一個注冊一年多的生物肥料企業的負責人告訴筆者,他們產品的主創是科學家,一開始是做綠藻研究的。研究過程中,偶然發現這個成品用于農業效果非常好,環境友好,且具有成本優勢。原料來源不受環境的限制,工藝及原料來源都非常穩定,不含激素,容易被作物吸收。他們判斷產品將很有優勢,于是,就注冊了企業。

 

還有一些企業,即便是自身沒有技術優勢,但是會嫁接資源,能壯大自己的研發力量,也一樣可行。

 

這些新的科技型企業,優勢明顯—有獨特技術,有產品。即便是品牌前期稍弱些,但是也能彌補,他們獨有的技術及產品就是企業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錢。


16-3.jpg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斷涌現

 

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

 

專精特新是指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簡單來說,就是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的排頭兵企業。

 

繼安陽全豐、成都新朝陽、陜西麥克羅、武漢科諾、上海生農、惠州銀農、江西新瑞豐等一些代表性企業先后上榜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之后,去年又有16家農藥企業榮登第四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越來越多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涌現,說明我們行業的創新能力是在增強的。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劑型的創新還是創新化合物的研發,無論是綠色合成工藝還是應用技術的開發,行業都在彰顯著非凡的實力和創新激情。

 

新朝陽致力于植物源農業投入品的研發和推廣,安陽全豐致力于無人機的研發生產,新瑞豐是全國赤霉酸標準品提供者,惠州銀農是為跨國公司提供研發技術支持的首家農藥制劑企業,走在中國農藥制劑行業創新方向前列,綠色化學創新推動精細化工生產邁上新臺階的蘭升生物……

 

盡管農化行業在全國9000多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占比并不算高,但是也可以看出,行業的專精度在顯著提高,硬實力明顯提升。

 

行業里也在涌現一些隱形冠軍,大家都熟知的,全國腐植酸肥料行業單項冠軍農大肥業,福華通達草甘膦原藥是單項冠軍產品,甕福集團濕法凈化磷酸產品也是制造業單項冠軍……


很多科技型企業也在承擔“十四五”規劃項目、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等,用自己的技術為行業張目,為農業造福。

 

……

 

正是企業不斷實現技術的突破、產業的升級,從而使行業開發出、涌現出更多的高精尖技術和產品集群,也正是這樣的行業風向,讓更多的科技型企業涌現,以行業形成更濃厚的創新之風。

 

與其相似,不如不同。為了追求差異化,讓科技影響行業,以自然科學方法去認知作物,去服務作物,企業都在拼科技實力。有企業憑借自身科研實力努力進發,有企業嫁接科研機構的成果努力追趕。

 

未來三年,中小企業會消失多少?這個沒人敢斷言。只不過,如果企業既提供不了低成本,也提供不了價值,找不到企業“利潤區”,實現不了差異化競爭,肯定就無法逃離行業“內卷”,無法長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