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省农媒走基层】丁河镇木寨猕猴桃小镇:文旅融合饱含情谊,小镇成为亮眼名片!
打造一個文化小鎮需要什么要素?
成為一張文旅名片應該付出什么樣的努力?
鄉村振興還能走哪條路?
丁河鎮木寨村做出了優秀示范,獼猴桃小鎮的美景深深印在走基層團隊一行人的腦海中。
2019年,在312國道獼猴桃產業發展示范片區,規劃建設全縣第一個鄉村特色小鎮——獼猴桃小鎮,旨在宣傳獼猴桃文化,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完善農村功能,促進鄉村振興。
獼猴桃小鎮涵蓋簡村、茶峪、木寨、奎文、東崗等7個村27.5平方公里。重點在木寨村上莊組,規劃設計獼猴桃小鎮。主要建設“一路一村兩館三園”。
“一路”就是14.7公里的順義大道,已成為當地群眾的產業路、致富路;
“一村”即獼猴桃文化村;
“兩館”即獼猴桃展覽館、馬頭砦抗日戰爭紀念館;
“三園”即萬畝獼猴桃示范園、電商物流園和馬頭砦抗戰遺址紀念公園。
木寨獼猴桃小鎮以高質量黨建為引領、以特色產業為核心、以文化融合為路徑、以富鎮富民為目標,將當地獨特的獼猴桃產業、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有機集合,并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的區位交通,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農游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全省獼猴桃產業科普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特色產業壯大促進農游一體。
在小鎮涵蓋的萬畝獼猴桃示范區內,進行坑塘、截潛流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4000余畝基地灌溉難題,打造2000余畝水肥一體化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電商物流園一處,不僅提升果品果質,也打響品牌口碑,將畝均綜合效益提升20%以上。
同時,在小鎮內充分融入獼猴桃元素,統一規劃、設計,動員各家各戶制作“金艷人家”“徐香人家”等特色牌匾,引導群眾因地制宜開辟精品采摘園,吸引游客體驗獼猴桃采收、果酒制作、田間直播等,既豐富農游體驗,也促進群眾增收。
以鄉風文明建設促進文旅融合,發揮“一約四會”的積極作用,推動村民自治,改變陳規陋習、推進鄉村移風易俗;利用鄉村大舞臺、文化活動廣場、室外讀書角等陣地,豐富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推動小鎮整體呈現風景美、風尚美、風俗美、風氣美的文明新氣象。
融合抗戰、民俗、哪吒文化,建成馬頭砦抗戰紀念公園、民俗文化廣場、農耕文化長廊等,把豐厚的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優勢,吸引游客就餐小憩、游玩打卡,年接待游客超3萬余人次。以人居環境提升促進鄉村發展。
丁河鎮木寨村黨支部書記張栓志在回憶當初獼猴桃小鎮的打造時,現在依然難掩激動,這座小鎮承載著丁河鎮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文化底蘊,也負擔著獼猴桃產業發展的未來期盼。他表示,獼猴桃小鎮為農村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也為村民帶來了鄉村生活新的希望。
幾年來,木寨村完成小鎮范圍內7村道路綠化20余公里,戶廁改造260戶,拆除各類違建、殘垣斷壁280余處,栽植各類花卉苗木30萬余棵,設置騎行驛站、交通驛站等,沿線7村均達到“四美鄉村”創建標準,“五美庭院”創建率達70%以上。環境的美化擦亮了鄉村發展的底色,集生態觀光、商貿流通、科普教育、文明實踐、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獼猴桃小鎮已然成為展現西峽鄉村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
隨著我國文化自信的浪潮不斷涌動,丁河鎮木寨村獼猴桃小鎮也一定會把當地文化更好的宣傳出去,實現鄉村振興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