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痛点和解决路径
馬鈴薯產業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產業之一,近年來發展迅速,但也面臨著諸多痛點。這些痛點不僅制約了產業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種植戶的收益和積極性。
在春節前的市場調研中,張家口東升植保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旭東就曾直言,種薯是馬鈴薯產業鏈的最前端,如果種薯出了問題,種植戶幾乎沒有補救的機會。
調研中了解到,目前在薯區市場上存在不少劣質種薯,這些種薯可能攜帶病毒、病菌,導致種植后出現出苗率低、植株枯萎、塊莖腐爛等問題。還有就是部分商家將商品薯或淀粉薯冒充種薯銷售,這些薯種不具備種薯的脫毒和質量標準,導致種植后產量極低甚至絕收。
尤其是在種薯生產環節問題更多,有的脫毒技術不達標,部分種薯生產企業脫毒技術不完善,導致種薯攜帶病毒,影響后續種植效果。有的則是繁育基地管理不規范,種薯繁育基地缺乏科學管理,輪作制度不嚴格,導致土傳病害頻發,種薯質量下降。
解決路徑:而想要解決種薯亂象情況,則需要加強種薯質量監管,建立完善的種薯質量追溯體系,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種薯,確保種薯從生產到銷售的全流程質量可控。此外就是加強對種薯市場的監管,打擊“套牌”種薯和虛假宣傳行為,維護農戶權益,加大對種薯生產企業的技術支持,推廣先進的脫毒技術和繁育管理方法,提高種薯質量。
形成原因:
一是前些年馬鈴薯種植收益較高,刺激薯農擴大種植規模。例如,2024年春季馬鈴薯種植面積因2023年行情較好而顯著增加,產量同比增長約8%。此外,北方一作區在2024年7月因降水充足,單產提升,疊加種植規模擴大,總產量高于往年,導致市場供應激增。
二是多產區集中上市,不同產區的馬鈴薯集中采挖期重疊,加劇市場供應壓力。例如,2024年9月北方一作區(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甘肅定西)和西南混作區(如云南昭通)的秋季馬鈴薯同時上市,短期內市場供應量驟增,價格承壓下跌。類似情況也出現在2024年5月,多個春季馬鈴薯主產區(如山東、河南)同時進入盛產期,進一步壓低價格。
三是品質問題與儲存壓力。2024年秋季馬鈴薯生長關鍵期降水偏多,導致塊莖含水量高、耐儲性差,腐爛和發芽現象增多,品質下降。薯農為避免損失,急于低價拋售,進一步拉低市場價格。
四是消費需求疲軟與替代效應。馬鈴薯加工企業(如淀粉廠)在特定季節(如夏季或冬季)進入停工期,加工消費需求大幅下降。例如,2024年5月和7月,加工企業因停工減少原料采購,導致鮮薯需求萎縮。另外,當露天蔬菜(如葉菜、茄果類)供應充足且價格走低時,消費者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的替代品。例如,2024年5月天氣轉暖后,蔬菜價格季節性下跌,削弱了馬鈴薯的消費需求。
毫無疑問,在價格低迷周期中,薯農對市場預期悲觀,囤貨意愿降低,急于拋售以避免進一步虧損。例如,2024年7月,北方產區薯農因馬鈴薯耐儲性差和價格持續走低,售薯積極性顯著提高,短期內市場供應量增加。
薯農缺乏對市場供需變化的及時了解,往往根據短期價格波動調整種植和銷售策略,導致“跟風種植”和集中拋售,加劇價格波動。
五是國際市場價格影響大。中國馬鈴薯出口量僅占國內產量的3%左右,以鮮食為主,深加工產品國際競爭力較弱。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形成間接壓力,尤其在出口受阻時,內銷壓力進一步加大。盡管國家推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但在市場預警機制、產業鏈整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仍顯不足。例如,缺乏有效的價格保險機制,薯農面臨的市場風險難以分散。
解決路徑:
馬鈴薯價格低迷是生產過剩、品質問題、需求疲軟及市場機制不完善共同作用的結果。未來需通過以下措施改善:
相信通過多措并舉,馬鈴薯產業有望逐步走出價格低迷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形成原因:
一是病蟲害種類多且變異快。馬鈴薯常見的病害包括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瘡痂病等,蟲害則涵蓋蚜蟲、地老虎、二十八星瓢蟲、塊莖蛾等。例如,晚疫病作為全球性病害,具有爆發性強、傳播快的特點,若未及時防治,可導致減產30%-50%。此外,病原菌和害蟲易隨環境變化發生變異,如晚疫病菌株的適應性進化可能導致原有抗病品種失效,進一步增加防控難度。
二是區域差異與氣候影響顯。不同種植區的病蟲害發生特點差異顯著。例如:西南及武陵山區:晚疫病、黑痣病、青枯病高發,需結合高濕度環境調整防治策略;西北地區:干旱環境下蚜蟲和地下害蟲更易滋生,需加強土壤處理與灌溉管理;華北和東北地區:晚疫病與瘡痂病并存,需兼顧藥劑防治與輪作倒茬。
氣候條件直接影響病蟲害發生周期。例如,陰雨天氣會加速晚疫病傳播,而冬季偏暖可能增加害蟲越冬存活率,導致次年蟲口密度上升。
三是抗藥性與化學防治局限性影響大。長期依賴化學農藥導致部分病蟲害產生抗藥性。例如,晚疫病對甲霜靈類藥劑的抗性已在多地出現,需通過輪換使用氟啶胺、氰霜唑等不同作用機制的藥劑緩解。此外,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可能破壞生態平衡,誤殺天敵昆蟲(如草蛉、瓢蟲),反而加劇蟲害發生。
四是綜合防控技術要求高。有效防控需結合農業、生物、物理和化學措施,但實際操作中存在技術門檻:
五是經濟成本與推廣難題,綜合防控技術涉及抗病品種選育、脫毒種薯推廣、專業化統防統治等,成本較高。例如,脫毒種薯價格是普通種薯的2-3倍,部分農戶因成本限制難以采用。此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術(如燈光誘殺、性信息素誘捕器)的初期投入較大,在欠發達地區推廣難度較高。
解決路徑:
總結:
馬鈴薯產業的痛點涉及種植、加工、流通等多個環節,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種植戶共同努力。通過提升種薯質量、提高機械化水平、穩定市場價格、加強病蟲害防控、延伸產業鏈、完善倉儲物流體系以及推動產業融合,馬鈴薯產業將迎來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數據解讀中國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
超乎想象的“小土豆、大產業”
馬鈴薯主食產業聚焦:品牌化才是方向
馬鈴薯不同品種的種植要點
馬鈴薯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馬鈴薯主產區土壤問題與主要改良措施
土壤健康與馬鈴薯種植結構優化
水肥一體化在薯區的應用和推廣模式
植物調節劑在馬鈴薯上應用與前景
重構馬鈴薯產業新格局
農場主保證效益的必經之路
智慧農業賦能馬鈴薯農場主
種植戶持續性盈利并非神話
助推馬鈴薯產業升級需多重并舉
鮮食馬鈴薯市場需求及采購標準
馬鈴薯主產區的產業鏈拓展
新媒體加持下的馬鈴薯產業會不會“翻紅”
短視頻如何才能玩轉“小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