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握全球再生农业的中国机遇 前沿农业实践落地上海
9月6日,″再生農業,生生不息″ 再生農業中國前沿實踐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舉行,主辦方拜耳與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川沙鎮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浦東呱呱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綠色食品協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農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耐特菲姆(中國)、北京云洋物聯技術等政府、學術、產業等多方機構的代表一道,見證全球再生農業前沿實踐落地上海。
″再生農業中國前沿實踐″9月6日在上海市浦東新區舉行
世界面臨的自然資源壓力與日俱增。有利于減污降碳、修復生態的再生農業模式,已成為國際產業前沿熱點,受到政企學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研究表明,再生農業能夠在改善土壤健康、提升生產效率、農戶收益和社區經濟水平的同時,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減緩氣候變化、恢復生物多樣性。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胡夢影在致辭中表示,″應對氣候變化和糧食安全挑戰,農業領域需要徹底的轉變,深入挖掘更可持續的解決方案,并大規模推廣。這種轉變就是再生農業——提質增效、以少產多,修復自然生態。拜耳渴望與各方合作,基于全球種植者服務經驗、細分市場領先地位,發揮自身在產品組合和研發管線的優勢,使更多再生農業前沿實踐落地中國,為中國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拜耳作物科學大中華區首席運營官 胡夢影
低碳生態發展圖景下,再生農業正當時
近年來,糧食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加劇了農業生態系統的壓力。數據顯示,到2050年,受氣候變化影響,全球糧食將減產17%,可耕地面積減少20%,人口新增22億。這意味著,滿足全球人口糧食需求,糧食和飼料產量需要提高50%。
國際上,聯合國環境署和糧農組織共同領導,發起″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2021-2030)倡議[1],呼吁保護和恢復數百萬公頃的生態系統,造福人類和自然世界。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屈冬玉指出,世界面臨的自然資源壓力與日俱增,已經影響到全球 40% 人口的福祉,人類亟需轉變觀念,號召建立更高效、更包容、更有彈性且可持續的農業糧食體系,恢復生態系統并確保可持續的糧食生產。
在中國,″雙碳″背景下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已成為中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相繼發布了《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和《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為推進中國低碳循環農業指明了方向,包括再生農業在內的技術措施和理念迎來了大好發展時機。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指出,上海農業需要保持生態涵養功能,依托鄉村各類自然資源,發揮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環境凈化、生物多樣性等作用。″我們希望一系列引領未來農業發展的作業模式在呱呱叫農場試點推廣,使其成為浦東可持續農業發展的展示窗口和培訓基地。我們也期待與更多全球優秀農業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綜合發展處副處長李永航表示。
上海市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綜合發展處 副處長 李永航
基于創新科技與全球經驗,規模化推廣再生農業
科技創新是再生農業普及的源頭活水。農場類型及條件千差萬別,經營挑戰復雜多元,種植者需要因地制宜的定制化綜合解決方案——從作物與智能種植系統、種子與生物技術、到病蟲草害綜合治理方案、水肥管理,再到碳耕作,乃至數字農業等。
以拜耳作物科學(拜耳集團農業業務)為代表的企業,基于領先的產品組合及研發管線,和服務全球數百萬種植者的經驗,為再生農業的大規模應用提供堅實基礎。拜耳在多個全球細分市場處于領先地位(玉米、大豆和除草劑全球第一;殺菌劑和蔬菜種子全球第二;殺蟲劑全球第三),并擁有豐富的產品組合(種子與生物技術、植保方案、數字農業)和強大的研發管線(500個全新雜交種和品種、10個作物保護新制劑和250多個新登記品類),以及五大創新引擎(育種、生物技術、小分子化合物、生物制劑和數字科學)。此外,拜耳積累了服務全球種植者的寶貴經驗,截至2022年,僅拜耳種子與生物技術在全球覆蓋面積已達約21億畝。
拜耳耘遠農場(Bayer ForwardFarming)是拜耳作物科學的全球可持續農業示范網絡,長期以來始終將再生農業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自2015年啟動至今,拜耳耘遠農場已聯合全球近30家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獨立農場合作,展示定制化解決方案,提供先進工具和田間耕作,提供積極主動的管理措施以及合作伙伴關系術和設施,使再生農業理念付諸實踐。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業務拓展總監郭京萍表示,耘遠農場作為拜耳再生農業的重要實踐,其在全球和中國的合作,貢獻了可觀的再生農業效益,有效帶動產業發展。 阿根廷Agricola Testa耘遠農場在2019至2023年合作期間,農場實現增產13%、經濟效益增加22%、總體減碳65%、土壤生物質含量提高40%。再以亞太首家耘遠農場、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為例,2021-2023年合作期間,農戶年收入提高10%、成本節約20%、處理含農藥廢液約4000升,已與拜耳達成繼續合作意愿。
即將正式加入拜耳耘遠農場網絡的上海呱呱叫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將引入兩大技術實踐再生農業,包括兼顧節水、改善土壤和減排等效益的直播稻[2]試驗,土壤微生物降解農藥廢液處理裝置水樂清Phytobac?(適應大規模種植)和水樂潔Phytobac? mini(專為小型農場開發)[3],以及用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開花植物帶與昆蟲旅館等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耘遠農場之外,拜耳還積極參與再生農業團體標準制定,與雀巢、耐特菲姆、大型種植專業合作社多方合作在黑龍江共建再生水稻項目,與智庫聯合發布再生農業白皮書等,聯合價值鏈伙伴帶動產業發展。
緊握全球再生農業機遇,助推中國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當談到如何進一步緊握全球再生農業的中國機遇、合力打造全球再生農業的″中國樣本″時,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秦曉波表示,再生農業發展的″政產學研用″多位一體的框架已經構建完成,快速發展黃金時期已經到來。推動再生農業在華的進一步發展,未來可從發揮公司技術力量、開展與學術機構深度合作、打造示范工程、借助金融手段助力綠色低碳質量轉型等方面著手。
據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執行副會長、研究員王運浩介紹,再生農業強調土壤的健康,以土壤健康為重點的生態系統。綠色食品也強調土壤的生態環境,包括生產的產出效率、減排固碳、整個生物多樣性。從這方面來講,再生農業和綠色食品應該協同發展,同時有無限的生命力。
″共話再生農業的知與行″圓桌對話
″再生農業將有助于拜耳達成三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即到2030年(與2019年基數相比),拜耳服務的種植者減少30%農藥使用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降低溫室氣體排放30%,造福中低收入國家的1億小農戶,″ 拜耳耘遠農場項目全球總監Patricio Gunning說道。他也表示,在耘遠農場網絡,全世界具有遠見的種植者代表打破固有思維,率先嘗試再生農業新技術。我們希望以此幫助種植者收獲生產效率、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效益,讓農業生生不息。
拜耳耘遠農場項目全球總監Patricio Gunning
[1] 重構,重建,重塑! ″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倡議啟動
[2] 直播稻是拜耳推進再生農業和可持續性愿景的最全面案例:
每公頃用水量可減少30-40%
通過優化水資源利用和耕作方式,可改善土壤健康和生物多樣性
每公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高達45%
通過減少成本和增加收入,改善小農生計
可節省50%以上的勞動力——直播稻無需育苗、扯秧和移栽
通過降低勞動力等生產成本,可提高投資回報率
[3] 拜耳專為小農戶農藥廢水點源污染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國內獨家從荷蘭引進水樂潔(Phytobac? mini)生物降解農藥及其代謝物的農藥廢液處理裝置。主要原理是利用土壤微生物在自然條件下降解農藥,控制環境釋放和特殊工業廢物,促進零污染排放,保護農業環境。設備小型化,操作簡單安全,無運行成本,滿足小農戶的需求和財務能力,是當今有效的、現代的、可持續的小型農場農藥廢水處理裝置。目前已在廣西,山東和黑龍江示范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