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具耕出“智慧田”——盛夏时节探访“无人农场”
盛夏時節,來到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公主嶺示范基地“無人農場”里的玉米鉚足勁兒生長。眼下,到了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期,田野里三三兩兩的農民有序管控智能化農業設施。如何在農業生產中找到一條“智慧”之路?記者實地探訪了這片希望的田野。
雖然天氣悶熱,但行走在“無人農場”田間地頭,卻給人一種清爽的感覺。仔細觀察,玉米地里水跡均勻,一條條黑色管線若隱若現,一直延伸到田地深處,并通過主管線與小型水塔相連。“這就是云智能物聯網水肥一體系統!水、肥、藥在水塔里配比,用手機就能控制滴灌,既節水又省肥。”話音未落,“無人農場”技術人員在手機上點了幾下,剛剛暫停的灌溉系統又重新啟動,黑色管線立刻鼓了起來。
云智能物聯網水肥一體系統只是“無人農場”智慧農業中的一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可視農業、智能灌溉、生物植保、無人農機裝備……在這片黑土地上,春耕、秋收均由無人駕駛農機完成,田間管理由大數據云平臺實時監控,人工操作從田間地頭變成了在電腦前、遙控手柄旁。
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也是這里的重頭戲。在“無人農場”,記者發現了一臺沒有駕駛室的無人駕駛農機,天藍色的外觀十分惹眼。作為融合信息化技術的現代農機裝備,這臺無人駕駛農機以其數字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技術,實現了自動啟停、農具操作、動態障礙自動避讓等一系列“獨門絕技”。
“智能化程度高、操作簡單、行駛路徑規范、軌跡偏差小……無人農機直線定位精度能達到厘米級,播種、收割效果非常好。”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國雙介紹,“無人農機采用物聯網+北斗定位技術,事先在操作系統上規劃導航路徑,農機就能按規定的線路行進,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操作各類農機裝備,春耕、秋收都很在行。”今年,“無人農場”的無人農機耕種技術示范推廣面積達1萬畝,預計增產5%左右。
“無人農場”里的“玄機”不僅于此。利用物聯網、大數據、5G等信息技術,這里集中展示了29項新技術、示范了172個玉米新品種,通過農場信息感知系統、無人農機裝備系統和遠程管控云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實現了玉米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探索形成了以智能農機為手段,以清潔能源系統、農業數據網絡、模型與算法、信息安全體系為依托,信息化服務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現代智能農業生產體系。
地頭上,一組物聯網蟲情信息采集設備讓記者眼前一亮。這套設備能自動誘捕殺死害蟲,并拍照上傳,可監測近50種害蟲,識別害蟲種類和數量。“無人農場”里,還安裝了28個物聯網太陽能殺蟲燈,通過誘導、電擊消滅害蟲,綠色防控有效減少了農藥使用量。
不遠處,一個不停變換的電子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屏幕上顯示著不同地塊的土濕、土溫、風速、風向、雨量、濕度、日照時數等數據,此為集土壤環境采集、存儲、傳輸于一體的土壤墑情觀測站,通過屏幕一眼便可“看透”土地。
“觀測站不間斷自動采集土壤環境信息,還能實時傳輸到管理平臺進行數據分析。”陳國雙告訴記者,感知環境、感知作物生長情況、感知設備工作狀態……通過氣象、土壤、視頻等監測傳感器,“無人農場”構建了智能監測系統。
說到智能監測,記者跟隨陳國雙的腳步,走進“無人農場”智慧農業大數據管控中心,只見技術人員熟練地操作電腦,可視農業應用系統傳回的苗情實時圖像立刻出現在大屏幕上,點擊鼠標,隨即切換土壤肥力電子地圖。
“這是通過多光譜遙感技術采集作物生長信息,生成的土壤肥力電子地圖,不同顏色代表土壤肥力的高低。”指著管控中心的大屏幕,陳國雙表示,我們可以隨時監測莊稼生長全過程,土壤、氣象、蟲害等信息一目了然。
“無人農場”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讓種田不下地成為現實。各種高科技設備在“無人農場”各司其職,讓農耕變得更輕松、更精細、更現代。(記者 梁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