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特肥大田推广逻辑,30多位资深从业者这么说
2023年5月10日,2023(CIS)中國國際特種肥料發展大會圓桌論壇在西安舉行。
面對已經進入競爭關鍵時期的特肥市場,作為大會前哨,本次論壇以特肥與大田為主題,聚焦特肥在大田上的技術服務、推廣服務、推廣團隊賦能等核心議題,邀請到30余位特肥領域資深從業者,包括各特肥企業代表、經銷商平臺代表、ABS、UAF、新肥碼頭等參會。
論壇伊始,農資與市場傳媒總編馮衛東提出,特肥市場經過了10年的發展,特肥從業者對種植者進行了10年的市場教育,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現在的特肥,已經從幕后走到了臺前,從彈性需求變成了剛需。從賓川的葡萄,到河南的小麥,都能看到特肥的使用,看到特肥提質增產的效果。
農資與市場傳媒總編 馮衛東
馮衛東認為,對比如今的農藥和復合肥市場,特肥市場可以說是“這邊風景獨好”。農民總都用過或是聽說過特肥、零售門店把特肥產品放在顯著位置、農藥企業和大肥企業紛紛開展特肥業務……看起來特肥的發展似乎欣欣向榮,一片繁華。
但是也有很多企業意識到,看似艱難的疫情三年,或許是今后一段時間里最好的三年,疫情結束后,特肥企業面對的是更專業的農戶、更激烈的競爭和更難做的推廣。在這種背景下,大田無疑是特肥的上量發力點,是特肥企業不容錯過的機會。
“ 特肥大田化——技術為先
本次圓桌論壇上,筆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技術。
這個技術不是概念上的口號,不是為了差異而差異,而是可以真正解決農民問題的“特殊”產品,這樣的產品才稱得上特肥。
首先是靶標式解決作物問題。
數位參會經銷商都指出,現在的農戶,特別是大農戶,都有很高的種植水平,單純的概念產品和營銷,已經無法再“忽悠”到農民買單,他們需要的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比如河南的花生黃化病嚴重,如果有一款特肥能夠解決花生黃化問題,就能占領河南這一全國領先的花生作物市場。
其次是幫助大田作物顯著增產增收。
大田作物與經作作物不同,現在我國大部分的大田作物依然在追求產量,特別是種植大戶,只有切實看到增產效果,且要增產多、質量好,他們才會持續使用特肥,否則特肥在他們眼中就是一個噱頭大于作用的概念,難以持續推廣。
在所有從業者的分享中都能聽到,在大田上做得好的特肥產品,都是能幫助農民顯著增產的產品,比如河南的小麥、新疆的棉花、東北的大豆玉米。某企業負責人稱,他們在新疆銷量最好的產品,可以幫助棉花增產百斤每畝,正是顯著的效果,才帶來了可觀的銷量。
“ 特肥大田化——追求性價比
在經作上使用的特肥,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價格高、見效慢、畝均投入高。對于高質高價、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來說,這套邏輯行得通,但是對于大田種植戶來說,性價比才是第一要素。
投入產出比,這個詞在本次論壇中多次被提及。現在的大田種植大戶都會計算投入產出比,而且有自己心里的一桿秤。投入1,產出1.5,農民會愿意去嘗試,如果投入1,回報產出只有1.2、1.3,這個產品就很難推廣。
所以對于特肥企業來說,一是要提高產品效果,解決作物問題,滿足增產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優化產品使用方法,降低使用成本。
例如特肥在小麥上的推廣,就面臨找不到應用場景的問題。如果強行應用只會增加種植步驟,增加人工成本,難以大規模推廣。如何讓特肥在大田中的應用更加方便快捷,省工省力,是目前特肥企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性價比不僅僅是對于農戶,更是對這個市場所有產業鏈上的從業者。從上游生產者,到下游服務商,到最終使用產品的農戶,大家都掙到錢,才能推動這個行業良性發展。
“ 特肥大田化——重塑推廣心態
有特肥廠家提出,現在的特肥推廣,有些人“走偏了”。
他們過多強調一些高大上的概念、把自己框進了固定的框架里。特肥在大田上推廣,要跳出原有的框架,特別是和農戶溝通時,不要強調特肥和大肥的區別,不要說一些農戶聽不懂的概念,種植者不會在乎產品是特肥還是大肥,在他們眼中,能帶來增產效果、能幫他們賺錢的肥料,才是好肥料。
論壇中不乏從事特肥行業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深耕者,那時候還沒有特肥的概念,他們在腐植酸、中微量元素、木霉菌上精耕細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現在雖然加入了特肥大家庭,但是在他們眼中,產品依然是產品,不會因為概念和名稱發生變化。
現在還有一種現象,一些轉型做特肥的大廠,或是因為發展規劃,也許是出于情懷,依然在用大肥的思路做特肥,從生產到推廣大包大攬。其實特肥正確的推廣思路應該是捋順上下游,上游專注研發生產,推廣和服務交給專業的渠道商來做,才能把特肥做成大田上的標品。
“ 特肥大田化——形成競爭“護城河”
區域優勢、作物優勢,特肥市場中的優秀企業的競爭壁壘都集中在此。
前者適用于傳統大企業,在某一地區有很強的品牌認知度和用戶忠誠度,這是它的“護城河”。對于新進企業和中小企業,可以在精準作物上打通、打透,做到不同作物、不同問題、不同解決方案。其實當企業把后者做好,也就很容易取得區域優勢。
圓桌論壇現場
借用某位參會老師的看法,未來的特肥市場,想在大田上做出成績,依靠的必然是創新能力、產品力和價值輸出。特肥市場的“春天”已經來臨,但對于從業者來說,真正的“血拼”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