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普信:农药模块稳定增长,农业板块大有可为
近日,深圳諾普信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諾普信”)舉辦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諾安基金、浦銀安盛等多家投資機構參加,公司董秘和董辦主任莫謀鈞、光筑農業總裁李海姣、證券事務代表何彤彤參與接待。他們不僅介紹了公司的相關情況,并回答了與會代表的相關問題。
1 諾普信概括介紹
制劑業務:發揮技術產品和渠道品牌優勢,繼續保持農藥制劑業務的行業領先地位,保持穩中增長。
單一特色作物產業鏈:創國內一流特色作物產業鏈運營商,戰略布局基質藍莓、火龍果、燕窩果等,今年藍莓首年投產、火龍果進入穩產年度。
2 光筑農業簡介
光筑農業是諾普信全資子公司,承載單一特色作物產業鏈的運營平臺,構建已有5年時間。未來的產業機會,極具核心影響力和想象空間的應該在農業板塊。農業產業板塊它所蘊含的巨大機會,有幾個前提條件:
首先,中國城鎮化處于一定階段,鄉村振興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而鄉村振興最核心的就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國家在這方面每年的投入是相當大的,鄉村振興的產業政策位于第一。
第二,從國際農業發展趨勢來講,未來中國農業既要有歐美規模化的模式,又要有日本精細化的管理。過去我們比較粗放,各家各戶自我種植,存在很多缺陷,生產效率也低。第一,沒有科研力量;第二,沒有核心的銷售力量;第三,沒辦法大面積的產業規?;?。如果中國農業有一個點能夠跟國際農業接軌,甚至在某一領域領先世界水平,單一作物產業化是個大機會。正如把基質藍莓當成一個產業來經營。
關于藍莓,目前從經濟價值以及它的稀缺都具有獨特性。其次,從藍莓產季來講,布局藍莓的位置放在云南,可實現反季節上市的優勢。第三,云南藍莓有比較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隨著這幾年國家對整個土地政策的收緊,找地比較困難。過去3年時間,在當地政府的協同下,我們加大投資力度、拿到好些地塊資源,形成卡位優勢。
當前光筑農業經營特色作物的3個核心點:
第一個,最核心的是科研力量,過去的農業科研,很少看到有中國自己孵化的農業品種和技術力量,本質上還是我們農業科研結構單一。我們用了幾年的時間,引進國外的專利種苗,跟院士在做種苗科研孵化,構建農業作物科學研園,與高校深度合作共同開發科研專題等。未來可能形成的產業效率是幾何式的增長。科研能力以及種苗的品種孵化能力,這是最核心的能力。
第二個,農業本質上比較缺乏人才,很多農業大學生畢業了之后,可能70%是選擇不做農業的,農業人才基本上是比較耗散性的,比較難培養。公司從海南以及云南,每年堅持招收大概幾百名大學生,從基礎的崗位訓練,慢慢成長為隊長/場長/管理崗位/專業崗位,所以有很多技術型人才才跟得上。過去幾年的時間里面,我們也花了很大的力量來打造這樣一個團隊。
第三個,是在大農業方面,本質是管理的成功,是人的成功。我們構建了光筑農業的循序漸進的事業合伙機制。光筑事業,不僅是諾普信的事業,更是各個經營主體責任人、相關合作伙伴的共同事業。采取公司+農戶+伙伴的合伙體系,各個主體與基地經營產出息息相關,深度調動各層級的積 極性,多勞多得。
3 投資者探討交流與分享
(1)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能夠確保藍莓搶占市場優勢?
農業的價值就是在于它的時間性和稀缺性。這是過去兩年我們狠抓的核心突破點,如果通過科研技術的力量,藍莓11月份上量上市,就算產季尾部月份價格降低,對我們來說都是較高回報。
農業價值是有巨大空間,它可以把利潤做到5%,也可以把利潤做到50%、80%及更高,完全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能力。核心的兩個點,第一個是科研力量,公司每個農場都建立了科研實驗站,核心的科研有促早和水肥等,爭取在年末12月左右試投產,行業里面最早的一批藍莓。如果今年我們再把科研的力量推廣好,到2024年的產季,我們投產時間又往前一步,早產產量更提一步。
第二個是品種,優秀的品種在品質、產量以及上市時長都有明顯優勢,在同樣的生產成本、管理效率下,價格差異是很大的。現在我們已經種植多個品種,包括專利品種。這也形成了我們比較獨特的能力,所以從整體來講,產業的效率通過這3年的發展應該相對提高很多,產量也有很大的突破,第一年1噸的畝產量左右,第二年可以1.5噸、2噸或以上,這個與水肥管控水平等有很大關系。
(2)營業收入在2023年、2024年大概能做到什么樣的一個規模?
2021年公司報表40多個億的規模,幾乎都是農藥模塊,農藥里面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們的自營農資產品,一部分是田田圈流通渠道的合并報表帶來的收入。概括來講,農藥模塊相對穩定地每年增長。
產業鏈的營收規模2022年主要來自于火龍果,2023年火龍果進入穩定投產狀態,畝產量預計增長20%。2023年藍莓投產面積由2022年六七百畝到六七千畝。
(3)火龍果的全年采收是平均的嗎?采果集中在哪個季度?
火龍果主要在海南三亞的樂東和陵水,溫區最合適生長,每年11月到次年6月作為主要投產周期,也就是反季節供應優勢。內地火龍果主要分布在廣西等地,上市時間在7月份到年底左右,與我們是一個錯開的周期。第二,如果讓火龍果自然生長,理論上它一年到頭都開花結果。我們通過技術管理,可以實現分批上市,從開花時間到投產時間,最快可以掌控到準確天數的開花、結果、采摘。每年7~10月份,我們會作為生長期,11月份開始投產,每年基本都保持著這樣的節奏。
(4)藍莓成本模型是什么?
藍莓成本模型大致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基地園區的建設成本,比如大棚等一次性固定投入,按照生物性資產和固定資產攤銷,平均每畝每年1萬左右的攤銷成本;第二個是生長期的生長成本,包含水肥、用藥、人工等,約為不到1萬元每畝一年,我們30多個園區標準化,同一個體系統一管控,基本保持著同種水平;第三個成本是產后成本,包括采摘成本和加工成本、銷售費用等,估計每噸2萬左右。現在首年,隨著產量的釋放,整體單位成本將逐步下降。
(5)研產銷一體化,公司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第一,品類的選擇,我們不會去選擇傳統的作物。我們會站在未來幾年的需求端,選擇有足夠的門檻、具有市場稀缺性、高附加值的作物。當然還加上其他技術參數,比如地理地域的優勢,地標性作物,上市時間錯配等。
第二個,回歸到運營,最核心是技術之下果品品質如何把控。植物是一個生命體,有周期性,種植過程中的技術管控是最核心,從而解決提供最優質產品的問題。
(6)藍莓應該是不易保存的,對于采摘的期限你們是怎么去把控的?是不是挑選分級后再分流到不同的商超和渠道?
我們運營四大體系最后一項是國際一流的產后體系,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的盈利水平。現在的做法是從前端的預測著手管控,這確實很有技術性,首先,每個基地有月度預測、周度預測,每3天滾動預測。第二,要場長、技術骨干和采摘負責人,每天巡園,評估果子狀態、預測產量。采摘過程進行第一輪的分揀分級。每一個基地周邊都有匹配的加工中心,采摘完之后,最短時間內從基地進入加工中心冷庫。在冷庫實現二次分揀,同時按品種、規格、品牌進行包裝。物流調度也同步匹配,當天摘的果當天包裝成成品果,次日全部冷鏈物流出貨。
(7)公司種植這塊的信息化系統建設推進的怎么樣?對公司的經營效益都有哪些影響?
關于信息化,公司在構建一種標準種植運營管理體系,目標是希望可以應用到每一個最小經營單位的經營狀態。包括投入產出、技術沉淀、市場狀況、乃至園區自然氣候等形成一個綜合的數據庫管理體系。
首先在園區建設和生長園管理,公司上線了具有農業種植特色的供應鏈管理系統,包括氣象信息管理、生產環境數據可視化系統、智能滴灌系統等;第二個,也上線了基于生產技術方案的種植預算管理,以此匹配種植的工作場景;第三個,智能采收管理系統持續上線,從采收到入庫,冷鏈加工,再到后面的銷售系統,公司正在分模塊推進。
歸根到底就是在信息化經營上圍繞著切分經營、獨立核算,真真正正地應用阿米巴經營來管控種植及產業效率。
(8)公司有沒有使用一些有機認證類的肥料?
因為是無土基質種植,整個藍莓的水肥管理由滴灌系統管理,我們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農資和技術優勢,自配肥、自配基質,結合基地氣象站檢測到的溫度、濕度等進行科學配比。
(9)在我們整體的規劃過程中,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資金,讓公司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去完成我們上市公司的夢想?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需求去尋找這種產業級別的投資人,跟我們共同成長?
在戰略規劃的時候,充分研究資本資金配套情況。首先它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投資總額在公司可承載范圍內。第二,整個過程滾動分批實施,2021年投第一批,2022年投第二批,2023年建園投第三批和第四批。第三,產出快,現金回流非??臁?/span>
公司參與了兩期的產業基金,長期的資本資金,整個的資金平衡是都在掌控之內。這幾年我們也在物色有緣投資人,包括相應的產業基金,發揮其本身在農業的一些優勢。我們不僅是資本合作,更是對農業產業有理解的資源匹配。
(9)藍莓的整個行業的情況,價值空間有多大?增長性如何?
藍莓單品市場,應該還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市場容量。這個市場需求的培育才剛剛開始,這個增量的市場空間供給跟需求端的差異很大,冬春藍莓的供應更是少,所以未來3~5年,市場預計會供不應求。
我們未來的增長有4個點:一是來自投產面積的增長,畝產量增長。第二,隨著科研技術落地,特別在促早等方面,搶占早熟市場的價格優勢。第三,品種迭代也能更新地做好銜接。第四,我們也做了一些產業鏈的延展,即使未來5~10年這個產品的價格趨勢是會下來,我們的成本等已提前做好布局,利潤增長有足夠空間。
利潤率會受品種影響,彈性較大。
(10)藍莓銷售如何管理?出貨是否有統一的出貨價,營銷人員是否有調節出貨價的權限?
目前全國統一銷售價,先款后貨。大致把客戶分成兩大類:一類主要是發往集散地,一些主流的渠道商??蛻魜砘乜疾旌笙聠晤A付款,我們發運到指定的位置交割。第二類是具備線下門店體系的商超,直接預定,發貨到指定的接收地。后期隨著產量的增加,整個流通體系也會不斷優化。
營銷人員可以在全國統一售價基礎上具備一定的市場調價權限,更符合市場彈性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