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禾股份,上市募投次新三大杀菌剂和研发创新,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构造新的竞争力
“30年前,我開始涉足農藥貿易,那時我很忌諱說自己是賣農藥的,但現在我會很坦然地告訴你,我從事農藥研發生產和國際貿易。”近日對記者談起自己從事的行業時,田曉宏的神情充滿了自豪,眼神中閃爍著睿智。
“為什么談農藥色變?大概是因為農藥對環境不友好、農藥殘留對人體有害,可這些都已經是過去時。”田曉宏說,現在全世界都很重視農藥,人們給農藥紛紛定義新名字,例如植物保護、生命科學、糧食衛士等。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除了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振興種業,也少不了農藥這個‘隱形衛士’。”與農藥打了30多年交道,田曉宏深諳農藥產業發展的重要性和民生價值,“如今農藥的發展關鍵問題在于,如何讓農藥既能夠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又足夠安全、環保,而這正是泰禾股份風雨兼程三十載的初心和使命目標”。
在“快時代”下“慢功夫”
“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全球人口從70億增長到了80億,未來可能很快要突破百億大關,但全球的可耕地總面積一直維持在14億公頃的水平。”田曉宏對農業的情懷,源自糧食的供需矛盾,“人口一直在增長,但怎么才能養活越來越多的人?農藥,是單位產量提升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化用品需求量大,產品質效卻參差不齊。“中國做了全球70%到80%的農藥生產和制造,但全球四大農化巨頭先正達、拜爾、科迪華、巴斯夫,還是掌握著全球超過一半的農藥市場份額。”早在20世紀90年代,從事農藥國際貿易的田曉宏就認識到,中國在高端農化產品上與世界龍頭公司還有很多差距。為了實現自主化研發、生產,田曉宏勇敢地邁上創業之路,由單純的貿易,轉化成“貿工技”一體化發展。
早年的摸爬滾打,讓田曉宏認識到,在農藥創新研發和終端制劑銷售方面,作為中國的農化企業,泰禾股份還有不斷突破的空間。
“這些年來,我們的產品從仿制做到創制,業務從國內做到海外,我們一直在尋求農藥的創新研發,尤其是新化合物方面的突破。我們希望在全球市場上能夠直面跨國公司巨頭,去抓住一些新的機會。”2015年,田曉宏攜手原沈陽化工研究院副院長李宗成搭建了泰禾股份的研發團隊,在“快時代”中下“慢功夫”,鉆研核心產品的質效。
從企業創立之初,田曉宏就瞄準了國際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布局:“為了進入國際市場,過去十幾年里,我們先后制造和生產出了達到國際農藥標準的多個產品,我們的銷售網絡也已經覆蓋南美、北美、東南亞、歐洲等多個主要農業市場。”
經過多年研發投入和企業出海,泰禾從“迎合標準”走向了“引領標準”。“我們參與制定了‘2,4-D’原藥產品的FAO2020年標準,同時也是唯一參與‘2,4-D’國際產業標準升級的中國企業。”田曉宏介紹,泰禾股份在美國、巴西等核心市場已累計獲得229項農藥自主登記證,打破了辦理海外自主登記的業務壁壘。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藥出口規模已突破200萬噸。
以好產品贏得全球市場
在農藥產業鏈“原材料—原藥—制劑—銷售應用”的四大環節中,泰禾股份主要位于中游的農藥生產研發環節,百菌清、“2,4-D”、嘧菌酯是泰禾股份的三大“鎮店之寶”。根據行業調查數據,百菌清是全球第二大保護性殺菌劑,2,4-D是全球最大的苯氧羧酸類除草劑,嘧菌酯是全球第一大殺菌劑。
“隨著對農藥安全性、環保性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農藥都慢慢被淘汰了,但百菌清和2,4-D是兩個至今沒被淘汰的老藥。”談起產品,田曉宏如數家珍。
百菌清,名字即彰顯其功效——“百菌皆可清”。田曉宏向記者解釋說,百菌清的結構相對簡單,通過多靶點作用抑制病菌。一些原先只能用三年左右就會產生抗性的殺菌劑,在和百菌清混合后可以多用數年,因此百菌清也是抗性管理的“基石藥物”。
“在過去的三四年里,我們的百菌清占全球市場份額達到60%。”田曉宏說,“公司現在正在對百菌清的安全性做很深入研究,因為它承擔著抗性管理的重要責任。”
據介紹,20世紀40年代,“2,4-D”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出現。在達到一定劑量后,“2,4-D”演變為除草劑,是除闊葉雜草頗為有效的一款藥。和百菌清一樣,“2,4-D”和常用的除草劑草甘膦混用后,具有延長抗性出現時間的作用,且混用可降低單劑用量,減少農藥的土壤殘留。“但‘2,4-D’是出了名的臭,里面的氯離子雜質,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含量就會散發出非常濃的惡臭。為了讓施藥者回到家里不要被嫌棄,我們研究開發出了‘2,4-D’清潔生產技術,可以做出無臭的‘2,4-D’。”田曉宏說,希望產品在迭代過程中,除了質量提高,也可以變得更有親和力。
“對企業來說,產品是最能代表一切的。這些年來,我們一直以打造核心產品為首要任務。我們想做出國內行業里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好產品,打造出在全球有市場地位的產品。”田曉宏直言泰禾的野心,“過去十年中,‘做出全球第一的產品’這個目標,一直激勵著整個公司,這也逐漸成為了我們泰禾有個性的文化”。
上市助力破局“微利時代”
產能過剩,是近幾年農藥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行業進入“微利時代”,泰禾股份的業績表現也面臨考驗。招股書披露,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泰禾股份的營業收入分別為35.79億元、50.99億元、38.68億元和19.59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98億元、6.49億元、3.46億元和1.06億元。
“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很享受競爭,因為在競爭中才能成長。看到問題了,我們就檢討自己,改變自己,再重新走上新的競爭之路。”直面競爭,田曉宏選擇了繼續創新,通過持續的創新增強綜合實力,從而應對各種挑戰。
自2021年以來,泰禾股份的研發投入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穩定在3%以上。截至2024年6月,泰禾股份累計獲得專利363項,包括73項境外發明專利和148項境內發明專利。
此次IPO募集到的資金,田曉宏計劃繼續投入到公司核心產品殺菌劑的技術研發中。“泰禾是做殺菌劑起家的,在我們的發展規劃里,我們計劃做一條完整的殺菌劑產品線。”對此,田曉宏信心滿滿,“我相信這是我們最有未來的產品方向”。
招股書顯示,泰禾股份未來將重點布局高效低毒產品矩陣,投資建設3000噸/年嘧菌酯、2000噸/年肟菌酯以及2000噸/年丙硫菌唑產能,這些符合國際農化發展趨勢的綠色農藥將成為泰禾股份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籌碼。
產品之外,公司另一大募投方向是建設新的研發中心。“研發是我們的生命線,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田曉宏向記者介紹,泰禾股份目前正在積極創制新農藥,公司針對抗性病蟲害研發的創新化合物環丙氟蟲胺已進入商業化開發階段,后續將推進環丙氟蟲胺產品的登記與國際商業化。
“泰禾的發展戰略是農化產品和功能化學品‘雙輪驅動’,我們自主研發的功能化學產品比如四氯丙烯、‘1,4-BAC’都取得了新化學物質登記證,目前也進入了產業化階段。”田曉宏表示,得益于新增產能的持續放量,公司功能化學品業務營收逆勢快速增長,在公司總營收中的占比不斷提升。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