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与新生
上兩周,我去了兩個地方調研,發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這兩個地方都是某些作物的傳統種植區域,但是,當它們的種植模式和種植理念發生變化的時候,還是讓人震驚。
河南漯河的農業其實我沒有過于關注,因為那里休閑食品業發達,總感覺農業很尋常。這次去了臨潁縣,才發現:我居然對這些變化一無所知!
在椒麥套種辣椒播種現場,一臺噴灑植保機噴灑過小麥后,無人駕駛辣椒直播機就開始工作了,直播(直接播種省去了育苗環節)、覆膜、覆滴灌帶一次成型。
解放了人力,降低了種植門檻。“再也不用跪地栽苗”“讓不會種辣椒的人也能種”。
據介紹,這種種植模式可以節省50%的人工,化肥農藥可減施30%,節水50%以上,麥椒套種畝均效益能提升15%以上。
據了解,臨潁縣椒麥套種面積達44.3萬畝,臨潁已經成為 “中國數字辣椒之都”,“種”“管”“收”“加”“儲”“銷”“服”全程數字化管理,吸引了海底撈、老干媽等品牌入駐。
臨潁的數字化辣椒種植,不僅在于某塊田地數字化的落地,更在于大范圍作業,整個縣域辣椒產業的數字化及可復制性。
另一個地方是云南大理的賓川。賓川是一個有著豐富種植經驗的葡萄老區(葡萄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17萬畝左右),也是眾人爭相前往的農資寶地:需求量大、投入高、利潤高、機會多。
一個縣擁有4000—5000家農資零售店,放到哪里都算是多的。但是零售店各自“割據一方”,大部分還能生存,就因為各個店都有忠粉,牽絆種植戶與零售店的除了親屬關系,還有技術指導。每個零售店都有自己的技術方案,都有自己的產品組合。
看上去今年也并沒有不同,種植面積和種植品種還是那么多,在當地砸重金推廣的國內外品牌還是那么多……但是平靜之下暗流涌動。
村級零售店相對穩定,變數最大的將是鄉鎮級經銷商。一邊是房租,一邊是農民賒欠,一邊是平臺商賬期的回款,在不得不賒與不得不給的撕扯中,一旦葡萄的價格不理想,幾百萬就打水漂了。品牌多,上量難,平臺商都在琢磨減少自家零售店的數量,一個鄉鎮投放2—3家零售店,保障產品銷量。
部分生力軍—專業度高、學習力強、思想敏銳的年輕經銷商出現。未來1—2年,市場格局會有變化,有實力、有模式、有技術的年青一代的優勢將凸顯出來。市場經營者在更新,未來賓川將會以大零售商為主。
兩個區域都在迭代,卻又各有不同。種植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更貼近市場需求。種植品種、種植思路,包括經營者都在更新,這是市場趨勢,“熬”不是出路!
一個經銷商說得好,你不變化,時代推著你變化。迭代孕育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