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小年”已成定局,“荔枝自由”今年难了
5月初,立夏過后,又到了一年中品味荔枝的上好時節。
但是4月正值荔枝開花授粉的關鍵時期,主產區廣東、廣西地區接連不斷的強降雨天氣,使得本就處于“小年”的荔枝產量更是雪上加霜,也讓荔枝“住”在了微博熱搜上:“有一種慘叫廣東荔枝不掛果”“今年恐難實現荔枝自由”“廣東300噸凍眠10個月荔枝解凍上市”……
綜合各方信息,荔枝減產已成定局,網友們關于“荔枝自由要沒了”的擔憂似乎已成真。
減產已成定局,部分品種或“一果難求”
全國荔枝種植面積785.13萬畝,荔枝上市期一般是每年2—9月,其中5—7月為集中上市期。
目前,全國58個荔枝生產縣(市、區),分布在廣東、廣西、海南、云南、福建、四川、臺灣等省(區)。海南是荔枝上市最早的產區,其次是廣東和廣西。廣東種植面積占據全國首位,約為400萬畝,其次是廣西約為250萬畝,海南、福建、四川、云南產量相對較小。
4月底海南特肥會上筆者與得福農業熊寧濤聊天時無意中問道,都說今年荔枝減產嚴重,到底情況怎么樣?海南荔枝已經陸續上市了,今年情況怎么樣?他表示,減產確實嚴重,尤其是兩廣地區,有些品種可能得有個熟人,才能吃得到;海南情況較輕,但開花少,落果嚴重,也有一定的減產。筆者這才意識到,荔枝減產已經嚴重到了這種程度。
據了解,今年2—3月,國內主要荔枝產區持續低溫多雨,導致荔枝花期較往年推遲近20天。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厚彬表示,海南、廣東、廣西產區荔枝都存在花量減少的情況,只有云南、四川的情況稍好一些。
國家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荔枝產量約為329萬噸;而今年基于成花情況預測,全國荔枝總產量約178萬噸,比去年減產45.90%。其中,黑葉、懷枝、桂味、糯米糍、雞嘴荔等中晚熟品種減產幅度達60%—80%。
廣東、廣西兩個產區荔枝減產幅度較大。
廣東大部分果園的桂味荔枝、糯米糍荔枝的開花率極低,有的甚至不到10%,20%的開花率都算是較高的。東莞市農技辦調查數據顯示,今年東莞荔枝成花率普遍偏低,早熟品種妃子笑成花率約70%,中晚熟品種觀音綠成花率約50%,冰荔、嶺豐糯、仙進奉等品種成花率約20%—30%,主要品種桂味、糯米糍成花率普遍在10%左右。
2023年廣東荔枝迎來大豐收,總產量達160萬噸。廣東荔枝各品種面積和產量占比穩定,其中妃子笑、白糖罌和桂味面積與產量占比超50%。基于成花情況預測,今年廣東預計產量為87.64萬噸,預計比去年減產近一半。
廣西荔枝開花情況也不太樂觀,有的果園甚至全軍覆沒。
廣西荔枝龍眼創新團隊育種和栽培崗位專家、園藝所荔枝龍眼研究室主任秦獻泉坦言,廣西荔枝預計5月下旬集中上市,但遭受極端天氣影響,廣西荔枝大幅減產,荔枝“極小年”已成定局。
廣西荔枝晚熟品種比早熟品種減產更多。早中熟品種三月紅、妃子笑、白蠟、白糖罌等種植面積約有20萬畝,產量約20萬噸,與去年產量相差不大,總體略有減少,減產一至二成,主栽品種妃子笑減產幅度估計在兩成左右。中晚熟品種黑葉、禾荔以及推廣的新品種仙進奉、大唐紅、越州紅等,減產較為嚴重,比如黑葉、桂味等廣西優勢品種,減產五六成。
2023年廣西荔枝種植面積247萬畝,產量97萬噸左右,是全國第二大主產區。廣西荔枝每年5月上旬至8月上旬均有上市,是全國供貨期最長的地區。基于成花情況預測,廣西今年荔枝產量約41.61萬噸,預計比去年減產近六成。
當然,也有產量表現較好的區域。譬如,四川屬特晚熟荔枝產區,產期自7月上旬至8月中旬,預計今年荔枝產量為6.43萬噸,比去年增產96%。云南荔枝產期自4月上旬至8月下旬,預計今年荔枝產量7.83萬噸,比去年增產20%以上。
不是荔枝不努力,奈何條件不允許
荔枝開花結果,“一年大一年小”。去年荔枝主產區大豐收,是名副其實的“大年”。部分荔枝樹營養消耗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花芽的形成。
其實,不只是荔枝有“大小年”,香蕉、菠蘿等草本果樹受到影響較小,而龍眼等木本果樹也表現明顯,但可能關注度不如荔枝。
別怪荔枝嬌氣,2019年之后廣東已經連續4年是荔枝“中大年”,廣州的晚熟荔枝品種已連續4年豐產,樹體營養基本被掏空,需要歇一歇。
除去大小年的影響,去年的暖冬、今年初的寒潮,以及后來的大雨都是荔枝減產的原因。
熊寧濤坦言,“荔枝減產主要原因還是氣候因素”。
從2023年秋冬到2024年,干旱、陰雨、春寒等異常天氣輪番出現,對荔枝生長造成嚴重影響,導致荔枝成花率普遍較低,掛果率也不理想。
以廣東為例,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出現長時間暖冬天氣,均較近10年同期偏高0.3—0.8℃。荔枝花芽分化良好條件是低于15℃的天氣并持續20天以上。由于連續性的冷量累積不足,枝梢頂芽休眠不充分,嚴重影響晚熟荔枝品種的花芽分化。今年1—2月降雨量偏少,分別較近10年同期異常偏少70.9%和79.9%,同時遇兩次極端低溫,影響荔枝芽點萌動、花穗抽生,一定程度抑制花穗生長速率,導致大部分荔枝晚熟品種的花穗生長勢偏弱,花枝干癟不充實、花穗偏短。4月廣東又開啟大雨模式,荔枝開花、果實發育的關鍵期,正好趕上了糟糕的“持續強降雨+頻繁強對流”天氣“組合”,造成了荔枝開花少、落果、樹枝折斷等嚴重影響。尤其在強降雨嚴重的廣東廣州、惠州等荔枝產區,受影響更大。
“不是荔枝不努力,奈何條件不允許呀。”行業人士表示。
當然,也有一些產區的荔枝“逃過一劫”。譬如廣西早熟品種主要分布在中越邊界龍州、大新、靖西、德保等桂西南一帶,因開花時間早成功避開了低溫的影響,產量基本與去年持平。海南寒潮影響沒那么大,同時又躲過了4月的幾輪強降雨,那里的荔枝自然就“逃過一劫”,海南主栽品種妃子笑是所有荔枝品種中減產波動最小的。另外,廣東茂名、湛江、陽江等地4月遭遇的降雨影響明顯小一些,尤其茂名是廣東省最大的荔枝產區,相較其他荔枝主產區,產量總體情況尚良好。
“小年”保生產,或改種更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荔枝因為是集中上市,往往“大年”是保銷售,“小年”是保生產。
攻克荔枝“小年”,應該如何做?
首先一定是要及時給荔枝樹“補營養”,做好病蟲害防治。
“荔枝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三次主要的落果高峰。”林道福在海南特肥會論壇中介紹。
據了解,這三次落果是多種因素如授粉受精不良、營養及水分供應不足、病蟲害危害以及氣候條件不穩定等造成的。因此保果措施主要是對于大花量品種(妃子笑),開花前進行抹芽和剪頂疏花或者化學疏花,減少營養消耗;放蜂輔助授粉,提高坐果率;第一次生理落果期重點補充氨基酸、海藻酸以及鋅、硼等微量元素;第二次、第三次生理落果期,重點補充內源激素以及鈣、鎂元素;同時,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可結合化學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
三次生理落果結束后,進入荔枝膨果著色階段,這個階段的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對于提高果實品質和產量至關重要。
一般需要7—10天灌一次水,連續灌2—3次,水量越充足越好(根據園里的濕度及氣候來決定);肥料以補充鉀肥為主,“二水一肥”肥量比小果期增加30%—50%,根據樹體的大小及掛果量來施肥;另外還需要加強葉面肥噴霧,以膨果藥劑及高鉀型、有機質葉面肥為佳,間隔7—10天噴霧一次,連續噴霧2—3次至果實開始轉色為止。
在荔枝膨果著色時期,需要特別注意監測和防治蒂蛀蟲、介殼蟲、紅蜘蛛、炭疽病、霜疫霉病等病蟲害。這些病蟲害可能會威脅到果實的品質,因此要及時發現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譬如炭疽病侵染果皮,后期果肉腐爛,味變酸,嚴重者導致大量裂果。
只有把品質果做上來才能有更好的價格。林道福強調,要想果型、著色都更均勻,“營養+植調劑”是非常好的組合,但植調劑的使用時間、用法、用量要十分注意。
其次,趁著“小年”機會更換品種,調整果園的品種結構,改種更受市場歡迎的品種,也是種植戶不錯的選擇。譬如,除了桂味、妃子笑、黑葉、雞嘴、禾荔、靈山香荔等當家品種,近年廣西還推廣種植仙進奉、越州紅、大唐紅等優良品種。
根據消費情況來看,隨著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荔枝品質提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尤其是晚熟品種雞嘴、玉荷包等優質特色品種供不應求。另外,這些晚熟品種可以更好地避開集中上市期,部分晚熟品種還具有耐貯藏、保鮮期長的特點,市場競爭力更強。
在育種方面育種專家們也一直努力,但如何兼顧好吃與高產還需探索。近年來,廣州成功培育流溪紅荔、仙進奉、脆蜜等新優荔枝品種,其中仙進奉在保證好吃的同時,也更不易裂果,可以長時間運送。
未來,我們可以期待一下更好吃、更穩產的荔枝品種。
另外,廣東荔枝產業發展的思路更加開闊,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目前,廣東省農科院加工所已成功突破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解決了傳統冷凍荔枝護色難、品質劣變快的瓶頸問題,于是才有了“廣東300噸凍眠10個月荔枝解凍上市”!今年,廣東將進一步加強這項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力爭保鮮荔枝2000噸以上。
運用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解凍食用時,“凍眠荔枝”色澤如新鮮荔枝般鮮紅、果肉依舊晶瑩剔透、營養品質能保持九成以上,滿足消費者四季享用新鮮荔枝的需求。
正如隨著科技進步,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上新鮮菜心,或許不久的將來,這也會在荔枝上實現。
荔枝減產,必然會影響荔枝價格,尤其是優勢品種價格會更高。今年的果少,收購商是要競爭的。不少電商渠道提前包了早熟品種果園等果子,包園價格比去年要高三成,而桂味這些更稀缺的果子,行業內人士說,去年收購15元/斤,今年至少35元/斤,且有多少要多少。
荔枝商家也表示,雖然今年荔枝收購價格確實貴了,譬如妃子笑收購價暴增100%,但線上平臺的補貼價也只比收購價貴了1元多;與此同時,一些高端品種比如白糖罌荔枝的零售價格卻比之前還要便宜。
對于愛吃荔枝的消費者來說,借用網友的話,“便宜的時候吃得高興,那貴的時候,也不要太有情緒,大不了少吃點,明年再說唄。”“有就吃吧,別挑挑揀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