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直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稳面积、增产量、提品质、强科技
2025年3月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邀請部分列席會議的國務院有關部委主要負責人接受采訪。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接受媒體采訪時的文字實錄摘登如下。
新華社記者:
韓部長您好,我們注意到,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納入主要預期目標。請問韓部長,我們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并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謝謝。
農業農村部部長 韓俊:
謝謝您的提問。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了1.4萬億斤的新臺階,增產了221.8億斤。去年我們克服了比較嚴重的高溫干旱、極端洪澇、超強臺風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獲得了這么一個好的成績,是高位基礎上的豐產穩產。農業豐收、糧食豐收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1.4萬億斤攤到全國14億人頭上,人均就是500公斤。人均500公斤的占有量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們現在的口糧主要是稻谷和小麥,長期以來我們的自給率都是超過95%,我們的谷物,不包括大豆的話,自給率也保持在90%以上,可以說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應該說,口糧供給是充裕的。
糧食的產需還有一定的缺口,主要是缺飼料糧,還需要通過進口來平衡國內糧食的供求。現在國內糧食的供求總的是平衡的,但還是一個“緊平衡”。今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糧食的間接消費還會增加,口糧消費已經穩住了,還在穩中有降,但糧食總的消費還會呈一個增長的趨勢。
我在兩個農業大省都工作過,吉林糧食產量是全國第四,安徽糧食產量全國第五。我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糧食產量要抓上去,要費很大的功夫,但是如果大家都不重視的話,要掉下來卻很容易。所以,現在不能輕言說我們國家的糧食已經過關了,我們從來不這樣說。我們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必須靠自己來養活自己,別人是靠不住的,所以說糧食安全這根弦要始終繃緊。
政府工作報告把糧食產量“1.4萬億斤左右”作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我們去年的糧食產量已經邁上了1.4萬億斤的新臺階,我們也作了大量分析,這個邁上新臺階是有技術支撐的、是有投入支撐的、是有政策支撐的。最近三年,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平均已經超過1.39萬億斤,所以說確定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是經過嚴格科學論證的,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
農業農村部門一定會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奮力奪取全年農業和糧食的豐收。具體來講,要抓好三件大事。這些事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都有明確的部署,我也是做一個解讀。
一是要抓好穩面積、增單產、提品質、強科技。
穩面積方面,我們去年糧食的播種面積是17.9億畝,今年還要努力穩住。我們已經把糧食播種面積分解到各個省份,作為一個任務下達下去。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要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耕地“非糧化”,一個是“非農化”,一個是“非糧化”。我們還要繼續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初步還要再建8000萬畝左右,要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還要有提升。
增單產方面,我們國家糧食單產,小麥、稻谷在世界上已經處在比較高的水平了,但是玉米、大豆單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已經作出了部署,要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持續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現在專家們在試驗田里產量都是比較高的,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四良”深度融合,把增產的技術集成起來,努力把試驗田里的高產成績轉化到廣闊的農田上。
提品質方面,就是要培育推廣像優質稻谷、優質專用小麥、高油高產大豆等優質品種,還要扶持現代畜牧業、漁業穩定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大力推廣綠色低碳技術,生產更多的綠色優質農產品,讓全國人民能夠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更營養更健康。
強科技方面,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建設農業強國,科技是利器。我國現在農業科技創新整體上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去年達到63%以上。農業是一個最古老的產業、是一個傳統產業,但各種現代科技都可以在農業上得到廣泛的應用。像高端農機、生物育種、無人機、人工智能,現在在農業上用得越來越廣泛,大大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催生了農業的新質生產力。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像無人機。我們國家農業上無人機保有量超過20萬架,無人機年作業面積超過4億畝。無人機可以打藥、可以施肥、可以播種、可以搞運輸、可以搞作物苗情旱情災情監測。現在一架無人機干活一小時要超過十幾個人干一天。再比如說,這幾年在大力推廣精量播種機,現在全國保有量已經超過530萬臺。精量播種機可以精準控制播種的數量、株距、行距和深度,都可以做到精準控制。過去說一畝地用幾斤種子,現在可以按粒來算。我在地方工作時問農民“播幾斤種子”,農民說“用了幾千粒”,按粒來算。精量播種機可以節省種子,可以一次播全苗,它是增產的一項關鍵技術。所以說,很多科技在農業上應用前景是非常廣泛的。
我們現在農業科技還有一些短板弱項、還有一些瓶頸制約,我們將聚焦提升農業科技創新的整體效能,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特別是要推進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為穩產保供、為農業強國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撐。
二是要抓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落實。近年來,我們國家制定形成了以支持糧食生產為主的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這些政策包括補貼政策、價格政策、保險政策、信貸政策,我們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越來越完善。當然有些政策也要動態地進行優化,我們將會不折不扣地落實好這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家注意到,去年由于農產品需求出現階段性偏弱,一些農產品進口量比較大,整個農產品的價格在往下走,特別是部分糧食品種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大,影響了農民的種糧務農收益。針對這種情況,國家是高度重視的,我們和其他部門一起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政策,比如說通過托市來穩價,通過增加儲備來穩定市場的預期,通過進出口調控來更好地實現穩定市場的目標,這些調控政策已經見到了明顯效果。春節以來,特別是糧食,像玉米、大豆的價格企穩回升。現在支撐糧食價格上漲的因素在不斷積累,已經有一些上漲還是比較明顯的。下一步,我們將會統籌國內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進口,繼續釋放明確的信號,加強預期引導,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保障農民種糧有基本的收益,調動農民種糧務農的積極性。
三是抓好責任的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中央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我們將實施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推動各地把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的要求一定要落到實處,強化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的考核,推動共同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牢,把確保糧食安全這個頭等大事抓得更實。謝謝!
南方都市報N視頻記者: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五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請問韓部長,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得怎么樣了?下一步怎么在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前提下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謝謝。
韓俊:
謝謝您的提問。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后,為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中央決定設立五年過渡期,從2021年到2025年,這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今年是過渡期的最后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特別重視,強調要加強監測,提前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過渡期以來,我們在脫貧攻堅期的那些政策總體上是保持穩定的,我們強調“四個不摘”,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有效的鞏固和拓展。具體來講,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返貧致貧的風險顯著降低了。農業農村部門每年都要對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體開展監測。這個監測主要是分三類:一類是脫貧不穩定戶,已經脫貧了,但是還不夠穩定;一類是邊緣易致貧戶,過去不是貧困戶,但是現在有致貧的風險,處在一個邊緣上;第三類是突發嚴重困難戶,有一些農戶由于收入大幅度降低或者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生活難以保障,有返貧致貧的風險。更多的是因病、因殘、因就業不穩或因其他原因,生活有時會很困難,叫突發嚴重困難戶。我們對這三類農戶,每年都要進行監測。2021年以來,這三類農戶累計有261.1萬戶,其中脫貧不穩定戶占到26.4%,邊緣易致貧戶占到36.1%,突發嚴重困難戶占到37.5%。監測對象里,原來的脫貧戶大約占到42%,普通農戶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占到58%,這說明我們防止返貧致貧的監測已經逐步覆蓋到了所有農戶。農業農村部專門有一個防返貧致貧的大數據平臺,對這些農戶每一戶的情況我們都能及時掌握。應該說,只要他納入了監測對象,只要他有返貧致貧的風險,我們每個村都有基層組織還有駐村工作隊,各種幫扶措施第一時間都會上,精準幫扶。這些措施上了以后,會慢慢消除返貧致貧的風險。只要沒有退出,這些幫扶措施就不退出,直到符合退出條件以后才能在這個平臺上銷號,這是一套嚴格的規程制度。原來的脫貧戶,包括全體農戶,我們這套工作機制建立起來以后,返貧致貧的風險已經很低了。
二是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四年高于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平均速度。我們有832個脫貧縣,過渡期都形成了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帶動能力強的支柱產業。特別是整個脫貧地區,脫貧勞動力務工就業的規模這四年一直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現在他們出去務工有路費補貼,整個農民增收的渠道在拓寬,這些脫貧地區的發展后勁在增強。
三是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我們叫“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方面的成果得到了切實的鞏固。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經受了歷史和實踐的檢驗,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現在返貧致貧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今年是過渡期的最后一年,我們將會進一步提高監測幫扶的效能,分類推動這些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加大對務工就業的支持力度,加大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繼續做好東西部協作、定點幫扶、消費幫扶等工作。總之,就是要落實精準方略,盯住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發現一個、幫扶一個、化解一個,確保不發生規模性的返貧致貧。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在過渡期以后,我們要更加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中央已經把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繪就了,我們還要把施工圖進一步細化,要把藍圖和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政府工作報告對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了全面部署,做好這項工作,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特別是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五大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等一件一件抓實、抓出成效,特別是要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深入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大力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黨的二十大明確,到2035年農村要實現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這也是鄉村振興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現在都有詳細的工作計劃,也有一些項目,要瞄準現階段農民需求很迫切、現在能夠干、干幾年能夠出成效的重點實事,聚焦一些民生關切,像鄉村道路、供水、人居環境、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這些都是重點的民生關切。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短板,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公共服務的便利度、人居環境的舒適度,也就是要讓農民可感可及,要得到實惠。鄉村振興我們常講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既要塑形又要鑄魂,現在鄉村振興不振興,不光要看農民的腰包鼓不鼓,還要看鄉風好不好。現在到農村去看,反映高額彩禮“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來往禮金“還不起”,有的地方講豪華喪葬“死不起”,以及孝道式微、農村老人“老無所養”,這些現象在一些地區都不同程度存在。所以說,還要推進鄉風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進一步加強宣傳和發動群眾,提升農民的精神風貌。這方面的工作也非常重要,也要持之以恒抓出成效,要讓農民有獲得感。謝謝!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