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服,你入局了吗?
現在做農資的,若說不做農服,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導致的結果就是,行業里幾乎沒有誰不做農服,區別就是做的具體內容以及外延了。
農資企業做農服有多迫切
筆者曾經說過,農服是不得已為之。
如果主業賺錢,且增量明顯的時候,做農服可能就只是儲備的第二曲線創新。但是,當主業受到威脅的時候,第二曲線可能就是主要的增長點了。
雖然今年有礦的企業都賺了,但是畢竟有礦的是少數。有人這樣評價行業:極少的企業置于頂端,少數企業平穩發展,更多的企業在掙扎。
中商產業研究院給出了一組驚人的數據:
2019—2021年,在冊的復合肥企業從2936家銳減到1825家,且國資背景的占67.3%!
2019—2021年間,全國在冊的農資企業銳減了39040家!
近三年,農資貿易平均銷量、毛利都有所下降,只有負債率是上漲的!
固然,差異化的好產品,是增量的引擎,這句話不錯。但是,今年,基礎產品就比較賺錢,所以,部分大企業的新品就推得慢了。一些中小復合肥企業由于原料等原因停產。導致產業鏈上一些做增效、做產品創新的小微企業需求量下降。
并且,農資企業、經銷商服務的客戶變了:農資雖然依舊是剛需,但是農戶的需求邏輯變了,除了購買農資,他們需要農資服務者給他們帶來收益的提升及收益的最大化。有的企業和經銷商有種植技術的積淀,尚能服務,有的原來就是只賣貨,賺利差而已,在遇到變化的時候比較迷茫、焦慮。
所以,行業從業者就處在一個45度角的狀態,想“卷”卷不動,想躺躺不平。
在廣西,我們調研的時候,發現一些企業不好過,一些企業很迷茫,一些企業卻過得很好。這些做得好的,基本上都是死磕作物,做農服的。
去年一個種植大佬就說,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早布局,不拘泥一種作物,或者做深、做透一個作物,這是大部分廠商的答案。
當然,企業做農服都有自己的星辰大海,我們可能只關注過程和結果。
在眾多人的視角里,大田和經作的服務方式和理念可能稍有不同:大田服務喜托管,經作農服喜方案。
整合資源是第一步
也許,整合資源是農服提供者的第一步。
每一個農服企業想要成立,第一步,都是要找合作對象。這和企業大小沒有關系,企業再大,也只擁有某一段產業鏈條的專業。
做農服,最起碼得有農資全方案吧,種子、農藥、化肥、農機、農技等等。
即便是有農資的全方案,大田的托管,經作的方案,很多會涉及農業種植全鏈條服務。
所以,每一家大的農服平臺成立,都會和一大批企業合作。大家都在這個鏈條上賺錢,只要產品能互補,一切都好談。
各地的平臺商也一樣。
遼寧阜新的周杰,就是根據當地情況將托管分為三種:小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村集體和投資者。幫助托管者在土地上取得收入。“400萬畝地就是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整合,合作共同完成的。”我們發現的較早的從種子到餐桌的小麥整體方案服務商——廊坊楊春華,她也是將全縣的小麥收購商整合起來,參與到產業鏈中,才能保障“收”的環節的暢通。
安徽糧商孫全路也是延申了自己的上下游產業鏈,才成了合格的糧作服務商。
山東糧好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趙汝學,開始就是基礎的農資提供商,而后“+農機”,再“+農技”,再“+烘干設備”,再到耕、種、管、收、儲、運全程整體解決方案。每一個“+”都會有一些列的資源需要整合。
機械化推進農服發展
很多農服企業都會和當地的農機大戶合作,或者說規模式大田農服都需要大型機械的加入。
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25%,當然小麥機械化率高得多。農業農村部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機械化+” 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應用于農業機械化管理、作業監測與服務,農業生產基本實現機械化全覆蓋,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曾經,智能化、機械化是智慧農業/農服的攔路虎,因為很多鄉鎮缺乏智能手機,缺乏大機械。但現在,這些都不是問題。
東北龍江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合作社就是典型的“農機+”模式,擁有各種現代農機裝備總價值4000萬元。目前超越合作社提供從種植到餐桌的玉米全程服務:組織本社成員開展玉米、水果、蔬菜種植、銷售,組織收購、烘干、銷售、運輸、加工、貯藏成員種植戶的產品;供應成員種植所需的生產資料,引進新技術、新品種,開展種植有關的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及信息咨詢服務;開展成員所需的技術指導、防疫滅病的服務;提供農作物播種農業機械服務、提供農作物施肥、噴灑農藥農業機械服務,等等。
據介紹,東北龍江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合作社與周邊縣鎮12000多戶農戶簽訂了42萬畝土地托管協議。
據北大荒農服數據,截至2021年末,區域內實現農業機械總量達32.93萬臺套,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60.99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99%以上。
包括無人機植保的運用,以前無人機多在大田,目前在果樹上也開始有大的發展。據了解,目前,廣西果樹飛防農業無人機市場保有量保守估計2800架!
這些農業器械都在為大面積農服作業提供條件和可能性。
當然,雖然農機很重要,但是農機不等同于農服。機械作業只是農服的一部分。
大田農服:抓增產
而做農服的大企業,不約而同都從大田起步。包括中化MAP、金豐公社、豐云農服等大家比較熟知的幾大企業農服平臺。
它們大多背靠集團的優勢資源及雄厚實力起步,在終端它們的區別就是做的內容(也有人說其實內容也都差不多)以及外延。
其實,也不是農服企業熱衷于大田,而是大田更容易入手,更容易具有規模效應,做作物的增產也是比較容易出成績的。
大戶的需求是全程綜合服務(農資產品+農事服務+農技服務+農業衍生服務+品牌農業),以實現收益最大化;不愿耕種或無能力耕種的散戶,更需要把土地托給種植大戶或合作組織,在其外出務工的時候代為耕種。
大田的客戶需求很簡單——省事+賺錢。置于合作模式無所謂,和個人簽約,和村集體簽約都可以。
金豐公社負責人李計國表示,增產的關鍵是因地制宜的增產方案+能下地的小社長。金豐公社目前在全國500個現有增產方案2200余份,擁有了一支9萬多名、能種好200到500畝地的小社長隊伍。
經作農服:做方案
其實無論是大田還是經作,做農服主要是人。
下地需要人,做方案需要人,去推廣需要人。
至于筆者曾經寫的雞湯“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大家偶爾喝喝就行,別太當真,別太較勁。
在經作做農服,就有兩個路徑:做優方案,聚焦優質客戶/種植戶。
做農服,沒有人,沒有死磕作物的毅力,是不行的。
前面說很多企業做農服會有很多星辰大海,這做內容總結以及前景規劃時肯定是需要的。但是,說到農服的具體工作,肯定需要從業者“腳上有泥”。
其實很多企業并在具體去做農服,但是每一個企業都在做方案,然后去賦能自己的經銷商。在心連心的種植基地,我們看到他們在實驗種植各種作物,當然不只是為了展示,更重要的是做作物的解決方案。
在川金象,有個金象云作物栽培與引種馴化研究中心。他們也在研究作物的研究方案,據介紹,市場上裂果率高達80%—90%的明日見,金象云的方案可以將裂果率控制在30%。
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做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是成果,看不到的是他們前期的研究與汗水。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在區域市場做得好的,還是做方案做得優秀的那一群。
除了方案,我們發現,企業對于經作服務商,也是有要求的,他們也在聚焦。
東莞一翔營銷總監楊依凡介紹,對于有些客戶,東莞一翔不會提供檢測工具,因為有些客戶不會真正去做,而只是想將工具作為噱頭。所以,他們聚焦那一部分對他們的理念相同、相似的那部分優質客戶。
林道福在海南做荔枝、芒果、檳榔、哈密瓜的種植方案,每個作物都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團隊,不斷優化方案,也將當地優秀的種植者都吸引到他的麾下。
正是這樣一群人,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帶到農業生產和農資經營當中,為農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他們成了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也創造開創了農資的新競爭時代!
吳曉波在《激蕩十年》中有段話,“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天地一時,無比開闊。”農服的未來也會如此吧。
千萬別說這些與你無關,若無關,就證明因為你連入圍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