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店铺扩张:加盟是农资零售困境的新解法?
市場回歸常態的第一年,在對“報復性消費”的期待中,不少行業迎來了“報復性開店”。在快速擴張的需求下,加盟,這一并不新奇的模式,又一次成為了各行業的視線焦點。
與其他行業一樣,云南的農資零售店也在急劇增加,隨之出現了競爭加大、增長瓶頸等困境。農資店加盟,會是這些困境的新解法嗎?它能否為云南農資零售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
老模式的新活力
其實,加盟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國第一家加盟店—肯德基,就在北京出現了。
如今加盟模式的再度興起,少不了影響力巨大的“新餐飲”行業的推動:2022年末,堅持了十年直營的喜茶推出加盟模式;今年4月,樂樂茶緊隨其后宣布開放加盟業務;7月,奈雪也終于放棄了堅持已久的全直營模式,對外加盟招商。
值得一提的是,從云南走出的新茶飲品牌霸王茶姬,憑借加盟模式,全球門店總數已經突破1800家,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中式茶飲”第一品牌。
開放加盟帶來的效果立竿見影。截至8月初,喜茶的門店總數已經突破2000家,小程序會員較去年年底增加1700萬人,部分加盟店的月均銷售甚至達到百萬元。一直堅持加盟擴張,靠數量占領市場的瑞幸,在今年6月開出其第一萬家門店,成為我國第五個萬店連鎖品牌。
此外,醫療零售巨頭高濟醫療在今年3月低調開放加盟,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靠加盟后來居上,成為在華外資便利店門店數量最多的品牌。
綜合各方表現來看,加盟這個老模式,確實給各行各業注入了新活力。那么同樣的路徑,能否在云南農資行業被復制?
大市場有新焦慮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云南第一產業產值同比上一年增長4.7%,糧食、蔬菜、水果、中草藥產量均保持增長。產量持續增長背后,是百億級的農資市場容量和不斷增加的競爭者:據企查查數據,2023年上半年,云南新增農資相關企業16995家,遠超2022年同期增量。
嵩明宸懿化肥總經理楊李冬表示,今年云南地區新增了很多農資店,搞種植的、收購的,甚至做冷庫的都來開店,十分看好這一行業。
競爭者不斷增加,農戶的認知也在加深,使得傳統農資渠道,尤其是最接近種植端的零售店,生存壓力倍增。
最明顯的是引流難度增加了,賓川一條不足50米的街道上,就分布著不下10家零售店,原來是人找農資店,現在是農資店找人。如何幫助零售商做品牌、獲客留客,也成為云南農資廠商必須面對的問題。
杭州特佩雅總經理晁平安認為,基層零售商認知落后,做服務的人不少,但做得都很淺,流于表面。未來如何提升基層團隊的服務能力,是行業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賓川順豐農資張選忠也提出,零售店最大的問題就是缺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除了服務和技術的缺失,賒銷風險、竄貨壓價、藥害糾紛等問題,都在制約著傳統零售商的發展,新一輪農資零售淘汰賽已經開啟。
老模式能否解決新焦慮?
變個人店為加盟店,“投靠”一個知名品牌,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好方法嗎?
加盟商:低投入,高收益
個人農資零售店經營中面臨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是受限于規模。一家服務半徑幾公里或十幾公里的中小型農資店多為夫妻店,店主即營業員,被牢牢“綁”在店內,想做線上引流、深入服務和提升門店形象往往力不從心。
而加盟店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品牌總部的賦能。
云南木戈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幫助門店營銷引流、數據分析、優化選品、人員培訓,都是它的強項。
除了老農資人可以借力加盟實現進階,新創業者在“自己干”和“加盟品牌”之間,也往往會選擇后者。
這兩年,農資領域出現了不少返鄉創業的“農二代”。這些人對新鮮事物接受快,不滿足于走老一輩人走過的老路,比起一家老破小的傳統門店,他們更愿意開一家農資版的“蜜雪冰城”。
這些新創業者也可以在品牌的幫助下快速走上發展正軌,少走彎路。即使需要付出一些加盟費或管理費,仍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品牌:借力加盟商,實現快速擴張
從品牌的角度看,或許是為減輕經營壓力,也可能是希望借力加盟,實現快速擴張,不管是出于哪種原因,加盟越來越成為它們完成轉型、達成增長的主要手段。
除了傳統的加盟方式,聯營、托管等“折中”模式,也成為不少品牌的選擇。加盟者出錢擁有股份,零售店的運營和管理由總部統一來做,既結合了加盟的低成本,也加強了對門店的管理,產品和服務相對更加規范。
農戶:成為低價和服務的受益者
品牌擴張后獲得規模效益,可以增加向上游廠商的議價權,降低產品價格,加盟商可以通過品牌賦能提高技術和服務水平。農戶,則是這一系列動作的受益者。
例如筆者在云南見到的某新型零售店,這家零售店號稱“服務從顧客進門開始”。從整潔無異味的環境,到熱情專業的導購員,再到送貨上門的后續服務,堪稱農資零售店中的“胖東來”。如果農資加盟店都以這樣的標準運營,無疑會給農戶帶來許多附加價值。
可以說,加盟商、品牌和農戶三方,共同造就了農資店加盟的“美好未來”。但是“看起來很美”的加盟模式,真的是農資零售困境的最優解法嗎?
農資是一個“強產品、弱品牌”的行業,農資店銷售的產品和服務技術,遠比這家店叫什么更重要,如果僅僅是翻牌裝修,掛上某個品牌的名號,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畢竟農資行業還沒出現像蘋果這樣僅靠一個商標就能吸引大批買單群眾的品牌。
此外,加盟模式最顯著的缺點就是品牌對門店的控制力薄弱,總部的規劃和培訓落到一線門店能夠執行幾分還有待商榷。每一位加盟商都是一個創業者,都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規劃,品牌應該如何去平衡自己、廠家、加盟商、農戶這幾方錯綜復雜的關系?如何避免加盟商轉頭帶著人才和技術出走?
加盟是農資零售店改革優化的一個思路,但也只是一個開端,后續還有一系列等待品牌和加盟商解決的問題,如果盲目入局,只能是“彼之蜜糖,汝之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