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农业数字化狂飙而来
為了完成小編給的任務,為了接地氣的一手材料,去近郊幾個縣區轉了幾天,總算能將這篇關于數字農業的了解與理解行諸文字完美交差。
數字化化勞作為指尖的藝術
先看現代種植。
一位又包田又開糧食加工廠的熟人聽說我要去麥田里轉一轉時說:“外面風雨交加,寒風颼颼,別下地了,直接來加工廠吧。”在他的電腦前,數百畝小麥長勢盡收眼底,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土壤有機質含量、葉面氮含量等一目了然。需要施肥了,后臺提醒;需要打藥了,后臺提醒;需要澆水了,后臺提醒……
我認真地問他:“坐家里玩玩電腦就把春耕生產對付了?”
鼠標動一動,“汗滴禾下土”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方式便成了指尖間的藝術,數字為農業賦能可窺一斑。
再看現代養殖。
來到熟人的青蝦塘,“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熟人詳細給我介紹了氧監測、微孔增氧、無人投餌機和無人投餌船,恰如其子所說的,玩玩手機就把蝦養好了,定時、定量、定點喂的蝦長得快、長得好、長得均勻。無來由地想到那句“宿鷺驚窺沙影動,應有魚蝦入夢”,卻又被蝦塘食堂桌上的“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生生逆轉了意境與心境,“銜杯動遐思,啰口涎空流”,別想那么多了,動筷子。
其實參觀了蝦塘,另一縣區的漁場就可以不用去了。盛情難卻,來到有著10個魚塘的漁場與熟人會面。
以往靠經驗喂食,判斷是否缺氧總有走眼的時候,現在好了,給魚塘裝上了水質在線監測、水質調控、養魚設備智能控制等10多項監測系統,70個傳感器實時采集的水溫、氣溫、pH值等數據大屏、電腦、手機隨時看,紅色數字一出現系統就會自動報警,數字化賦能漁民增收、鄉村振興名副其實。
智慧農業將給農業帶來大不同
江蘇是我國優質草莓主產區之一,隨行的草莓協會人員稱全省平均每畝草莓銷售收入26000元左右,每畝凈利潤13000元左右,南京、鎮江、蘇州等地高些,超過15000元/畝。我約了幾家草莓合作社負責人聊天,大家踴躍道出組織參觀別人家草莓園看到的各種先進設施,流露出羨慕之情。
有位理事長說得很詳細。他參觀的那家草莓園幾乎不需要人工,基質加溫、低溫蓄冷育苗、噴霧降溫、LED補光、潮汐灌溉、營養液回收等都是后臺操作,打藥施肥什么的機器人包了。
另一位社長補充,低溫蓄冷育苗可以提前打破草莓的睡眠期,提前產果;植物LED補光可以縮短生長周期,提前上市,賣個好價錢。智慧草莓園畝產6000多斤,畝收入6萬多元,再想想江蘇平均畝產3500斤,沒有農業數字化,比比產量,比比收入,都害怕。
聊到紅顏仍然是首選品種,新品種如嬌香、桃熏等,盡管售價高,種植面積卻小,說是經驗有限,種植風險大;也有說難以把握新品種的方方面面,老品種如紅顏、章姬等則可以心中有數,要是也能裝上那些智能系統,便沒有了這些后顧之憂。
農業數字化道阻且長
我感到詫異的是,數萬畝的草莓園依然是勞動密集型,采摘季搶工人屢見不鮮。想起去年某草莓節上,某區長說他們的設施草莓種植面積兩萬畝,從業人員兩萬多時的自豪,我自風中凌亂。
我就問,大家想過改變嗎?在座的異口同聲說想改變,但需要高投入,草莓園簡單數字化一下都是數十萬上百萬元,掏不起。
年前齊魯友人來訪時聊過,他們那里在建7萬多平米的農業溫室,計劃投資1.8億多元。沒有強有力的經濟支撐,農業數字化只能望“錢”興嘆。
三年前,數字經濟在第三產業里的滲透率高于40%,而在農業中的滲透率卻不足9%,與高收入國家的12%以上滲透率差距明顯。農業數字化驅動農業新變革,助力“三農”任重而道遠。眼下針對農業數字化發展有了目標和時間,發展前景是明確的,站在政策風口上的數字農業,方興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