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价放开, 百亿甘蔗市场迎来新机会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农资与市场 2020/7/13 16:36:36
除了疯狂的柑橘外,广西另外一种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甘蔗。走进广西境内,随处可见茂密的蔗林,峰丛洼地、峰林平原间,既有人们熟悉的“果蔗”,更多则是用来榨糖的“糖料蔗”。作为全国最大的甘蔗主产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常年维持在1300万亩以上,占据着全国甘蔗种植的半壁江山。纵使这几年种植面积出现了下降,种植面积也占全国60%左右。以每亩甘蔗800元的农资投入计算,广西蔗区农资需求量高达近百亿元。但由于广西对

除了瘋狂的柑橘外,廣西另外一種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是甘蔗。


走進廣西境內,隨處可見茂密的蔗林,峰叢洼地、峰林平原間,既有人們熟悉的“果蔗”,更多則是用來榨糖的“糖料蔗”。


作為全國最大的甘蔗主產區,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常年維持在1300萬畝以上,占據著全國甘蔗種植的半壁江山。縱使這幾年種植面積出現了下降,種植面積也占全國60%左右。


以每畝甘蔗800元的農資投入計算,廣西蔗區農資需求量高達近百億元。


但由于廣西對蔗區進行劃區管理,將糖廠和蔗農雙方捆綁在一起,糖廠不僅負責所在區域的甘蔗包銷,還提供蔗農所需的絕大部分農資產品,廣西甘蔗百億規模的農資市場被糖廠分去了一大半市場。


2019年,廣西蔗區改革,蔗價放開,蔗農可以將糖蔗賣給任意糖廠,收購價由雙方協商確定。這對甘蔗生產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甘蔗產量和質量,才能在市場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


1.jpg


如何提高甘蔗的產量和質量?這就需要更高效更新型的農資產品,需要更專業的種植管理技術,需要更專業的農業服務,農資廠商因此迎來更多發展機遇,農資市場迎來了新生機。


2.jpg


不斷進階的廣西甘蔗


“老境於吾漸不佳,一生拗性舊秋崖。笑人煮積何時熟,生啖青青竹一排。”蘇軾的這首《甘蔗》道出了甘蔗在我國悠久的種植歷史。


甘蔗喜陽,對水源有較高要求,最適宜的種植地帶集中在南北緯23.5度附近,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的地區。在我國,種植最集中、產量最高的就是廣西。


但事實上,廣西一開始并不是最大的蔗糖省區。


宋代王灼的名著《糖霜譜》所記載的“甘蔗所在皆植,獨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有糖冰,而遂寧為冠,四郡所產甚微”表明,在宋朝,甘蔗種植、加工的龍頭老大不是廣西,而是四川。


就是在當代,中國糖產業的重心,一開始也不是廣西,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從臺灣向西轉移至廣東,再向西轉移到廣西。到1993年,廣西甘蔗種植形成規模,種蔗由零星分散發展到適度連片集中開發、規模經營的格局。廣西全區14個地、市所屬88個縣(市)有66個縣 (市) 盛產糖蔗,有55個縣(市) 建有機糖廠99間,日榨蔗能力 16.775萬噸。


從1993年至今,廣西甘蔗種植和產糖量始終穩居全國第一。


2019年廣西甘蔗種植面積達到1335萬畝,全區除桂北的桂林市和桂東的賀州、梧州三個地區幾乎沒有種植甘蔗外(也有甘蔗種植,只是面積較小,忽略不計),其他區域均有甘蔗種植。


其中,崇左甘蔗種植最多,種植面積超過400萬畝,是廣西乃至全國最大的甘蔗種植、蔗糖生產基地;南寧、來賓、柳州緊隨其后,種植面積分別為208.5萬畝、178萬畝、120萬畝,這四大蔗區是廣西最核心的甘蔗產區,產糖量占廣西總產量的七成多,占全國產糖量的四成。


今年3年,廣西出臺良種補貼政策,對2020年使用脫毒、健康種苗(含自留種)種植糖料蔗(包括翻蔸重種及改擴種蔗)的種植主體,將給予350元/畝的種植補貼。結合區政府補貼,糖企還針對替代作物改種給予額外獎勵,替代耕種新植蔗平均每畝補貼高達1250元。受此政策影響,部分主產區甘蔗種植面積有所增長。


2020-2021榨季,崇左市甘蔗種植面積較上一榨季增加約10萬畝;河池市受良種補貼政策刺激,種植面積小幅增長約4萬畝;柳州市對蔗區扶持力度較大,種植面積增加約5萬畝;來賓市種植面積基本與上一榨季持平;綜合全區種植情況來看,2020年廣西全區甘蔗種植面積小幅增長5—10萬畝。


規模第一,依舊難掩種植難題


甘蔗作為廣西的戰略支柱產業,一直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從雙高基地建設、蔗區改革到良種補貼,廣西區政府一直在鼓勵甘蔗的種植。但是,甘蔗種植依舊存在諸多問題。


種植積極性減弱


甘蔗是一種甜蜜的作物,種植甘蔗卻不是什么甜蜜的事情。


農戶對于甘蔗的態度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沒有什么其他原因,就是因為種甘蔗太苦,也很難掙到錢。


2019年廣西遭遇了持續干旱,甘蔗單產大幅下降,平均畝產僅為4噸(上一榨季為4.75噸),在普通甘蔗收購價維持490/噸、良種520元/噸的水平下,蔗農每畝收益僅1900—2100元,而每畝甘蔗的種植成本在1400—1600元,以此推算,農民每畝種植收益僅為300—700元,較往年同期減少300—500元/畝。


對比廣西本地的一些高收益農產品經濟作物,甘蔗的種植收益可謂極低。即使今年廣西出臺了良種補貼政策,甘蔗每畝種植利潤也較難突破千元大關。


相較于廣西其他經濟作物,甘蔗的收益確實不高,農民種蔗積極性不斷受挫。有條件的農民或是種植公司都會選擇種香蕉、柑橘、百香果等經濟作物,縱使資金和技術不到位,也會選擇西瓜、蔬菜等短季節作物種植。就是在糖都——崇左,也在慢慢發展西瓜、火龍果等高經濟附加值作物。


從廣西各地情況來看,種蔗相對其它經濟作物的比較收益已無明顯優勢,縱使有政府的補貼和鼓勵,補貼帶動下的擴種被新進入的替代種植所抵減,甘蔗面積增長有限。種植利潤低成為長期制約廣西甘蔗種植面積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栽種管理技術落后


在廣西,種植甘蔗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2-3月種了甘蔗,大概到清明節前后,打打除草劑,追追肥,就可以出去打工了。到了第二年的春節前后,再回到村子里砍甘蔗就行了,基本上不用怎么管理,以前很多地方還剝葉子,現在連葉子也不剝了,5月份之后就不會再管著這個甘蔗長勢怎么樣了,旱也好,澇也好,病也好,蟲也好,都不怎么管了。


3.jpg


這種粗放的種植管理方式,帶來的就是產量的無法提高,種植效益無法增加。


而對于農戶而言,越是效益得不到保證,越是不會想法進行精細化種植和管理,更不用提什么相關知識及技術的學習和培訓了。


勞動力短缺


勞動力短缺,人工成本高是限制廣西甘蔗種植的重要因素。


想要種植出高產高糖的甘蔗收割、種植、護理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然而因為甘蔗種植利潤太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蔗農老齡化較為嚴重,榨季雇人砍甘蔗已成為普遍現象。據了解到,在崇左片區雇傭越南民工砍收甘蔗的比例超出70%。


不僅是崇左,整個廣西蔗區都面臨著勞動力缺乏的情況,特別是在用工最多的采收期。據廣西農業廳提供的數據,收割環節的成本占整個甘蔗原料生產成本的40%以上,已成為制約廣西甘蔗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導致勞動力短缺、用工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機械化程度太低。因為廣西甘蔗大多種在坡地上,不適合機械化收割;另一方面,我國的甘蔗機械收割技術及設備還不完善,無論是糖廠還是蔗農都不愿意選擇機收。


機收甘蔗,一是泥沙、雜質太多,糖廠不愿意機收。二是機收成本高于人工砍蔗成本,蔗農也不愿意選擇機收。據了解,機收成本100-110元/噸,畝產4-5噸/畝,機收會損耗1.5噸/畝,折算后的機收成本較高,相對于人工砍蔗120-125元/噸的價格依然不占優勢。


4.jpg


1300萬畝甘蔗撐起百億農資市場


1300萬畝的種植面積,不管是從農藥還是肥料來看,甘蔗都應該是一個大市場。


事實上,甘蔗的用肥用藥量也確實不少。


5.jpg


崇左是廣西最大的甘蔗主產區,也是廣西甘蔗種植最為成熟的地區。據江洲區馱盧鎮綠凱農資梁善穎介紹,當地主要種植甘蔗,甘蔗每畝投入肥料500元左右,農藥主要是除草劑,今年鉆心蟲相比去年多,個別還要用一些鉆心蟲的藥劑。


在來賓,一畝甘蔗的農資投入差不多在600元左右。“我們這邊一畝甘蔗的肥料投入在500塊錢以內,除草劑差不多要20元,殺蟲劑在50-60元。”廣西益晟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少獻告訴記者。


在北海合浦,一畝地甘蔗至少要施肥兩次:底肥一次,主要施用尿素、鉀肥和藥肥;拔苗期施肥一次,主要用尿素;后期,還會有20%-30%的農戶再施第三次肥,再加上農藥的投入,一畝地的農資投入也在600多元。


防城港上思縣,是甘蔗的主要產區之一,這里有著近四十萬畝的甘蔗種植面積。據當地經銷商李冠青介紹,這里每畝甘蔗用肥400-600斤,以大化肥、藥肥為主;農藥除了除草劑外,其他農藥使用較少,每畝成本在800-1000元左右。每畝甘蔗可以有七八噸的產量,每噸有500元左右的收入,收益還是可以的。


據廣西厚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川瀚介紹,在廣西,甘蔗種植已成為一種比較省事省力的農活,農戶把甘蔗種上之后,施兩次肥(少部分農戶會多施肥一次),打兩次除草劑,就可以出去打工了。農戶種植甘蔗的用肥、用藥方式比較固定,用藥也習慣比較好,這是甘蔗田除草劑的優勢所在。再加上廣西地區的甘蔗有保護價,收購價格都是政府定的,經濟效益有保證,一般一畝地一年地能賺兩三千左右。


6.jpg


只算化肥、農藥,在廣西一畝甘蔗的農資投入量在600-1000元左右。按照平均值每畝800元的農資投入量計算,廣西蔗區的農資市場規模高達百億元。


據黃川瀚介紹,在甘蔗的病蟲草害中,雜草對于甘蔗的產量影響最大;蟲害對于甘蔗的影響也有,但因為有藥肥的提前預防,蟲害基本能控制住。


農資的主要投入就是肥料,施肥多以復合肥和尿素為主,蔗農對于新型肥料、功能肥料的使用不是特別在意。農藥的主要投入在除草劑上,殺蟲劑除少部分是防治鉆心蟲外,主要是和肥料混合,當做藥肥使用。


所以,在今年疫情的影響下,甘蔗市場還存在不小的機會。


從忽視到重視,農資企業以藥肥突圍蔗區市場


蔗區是一個大市場不假,但對于整個農資行業,特別是肥料企業而言,蔗區市場并不是一個好市場。


因為有糖廠的存在。


在廣西蔗區,糖廠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幾十年來,廣西糖料甘蔗實行嚴格的區劃管理, 工業反哺農業,每年制糖企業都要投入大量資金用于蔗區道路、橋梁的建設和維護,調運良種、發放肥料、貼息貸款,購買地膜和農藥,支持發展甘蔗生產。


在傳統的甘蔗農資供應鏈條中,糖廠自己生產BB肥料,向種植戶提供蔗種和肥料。蔗農使用糖廠的肥料,可以賒欠,等到收獲將甘蔗賣給糖廠之后,再抵消肥料的費用。在部分蔗區,蔗農使用的肥料80%來自糖廠,其他肥料產品則普遍“進不去”,對于農資渠道的沖擊非常大。


“蔗區是一個大市場不假,但大部分肥料都是由糖廠統一采購,統一供貨,我們的復合肥產品很難進去,除非有藥肥產品切入市場,我們又沒有藥肥產品,在甘蔗市場份額并不大。”某肥企負責人表示, 糖廠吃掉了當地經銷商大塊的市場份額,很多大化肥企業在蔗區做得并不是很好。


因為利潤太低,農藥企業對于甘蔗市場的積極性也不是很高,新成分的使用也不是很多。


農資行業對于甘蔗市場的不重視,是因為相對于其他經濟作物而言,甘蔗市場對于農資行業的增量貢獻較少。


當然,這個“增量有限”是相對于廣西其他經濟作物而言的,相對于北方大田作物而言,廣西甘蔗的農資市場并不小,只是農資企業苦于無路入蔗。


藥肥的出現是一個突破口。


近年來,隨著藥肥在蔗區的關注度是越來越高,蔗農的使用率也在不斷提高,而糖廠則無法獲得農藥資質,給了農資企業進入甘蔗區的機會。


“在柳城縣,農戶種植甘蔗普遍使用藥肥,一畝地用肥差不多是2包藥肥+1包尿素,一次施肥,不再追肥,一畝地的投入在500元左右。”柳城縣廣潤農資有限公司代西蕓告訴記者,因為這兩年大批果園轉種甘蔗,當地目前的主要作物就是甘蔗,肥料市場空間因此被嚴重壓縮,很多肥料品牌在柳城的銷量劇降,但當地的藥肥銷量卻在增長。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過去在柳城農資市場占據主流的肥料企業紛紛涉足“藥肥”產品,金正大、史丹利、新洋豐、心連心、拉多美相繼推出自己的藥肥產品。


再加上像廣西田園、多得樂、廣東中訊、成都科利隆、河南好年景、四川年年豐等傳統藥肥品牌的布局,廣西蔗區藥肥市場競爭激烈。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廣西甘蔗藥肥品牌就有200多家,市場上的藥肥產品1000多個。


縱觀近三年在甘蔗上登記的農藥產品來看,藥肥產品的登記數量最多。據統計,2018年,我國用于甘蔗上的農藥登記數量有58個,其中殺蟲劑產品35個,有32個登記劑型為顆粒劑。2019年用于甘蔗上的農藥登記數量僅為6個,其中5個為顆粒劑(藥肥產品),1個為水分散粒劑。2020年(截止2020年6月底),我國用于甘蔗上的農藥登記數量共計9個,其中8個為殺蟲藥肥產品。


7.jpg


藥肥已成為農資企業突圍甘蔗市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抓手,越來越多的農藥企業、肥料企業開始涉足藥肥產品。


8.jpg


經銷商如何制勝?


2019年,廣西蔗區改革,蔗價放開。政府不再統一定價,而是鼓勵糖料蔗收購按質論價。


這意味著,未來甘蔗種植主體只有通過集約化生產,推廣機械化應用,創新種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甘蔗產量和質量,才能夠和糖廠在簽訂訂單時有更大的發言權。


甘蔗的主要用途是榨糖,所謂高品質就是指產量高、含糖量高。


從2014年開始,廣西就啟動了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稱“雙高”基地)建設試點,確保廣西蔗糖產業的“第一車間”——甘蔗種植正式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2019年,為繼續提升糖料蔗的生產能力,廣西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1150萬畝“雙高”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糖料蔗平均畝產達5噸以上、蔗糖分達14%以上,其中500萬畝糖料蔗基地平均畝產6噸以上。糖料蔗生產能力6000萬噸以上,產糖能力700萬噸左右。


畝產五噸以上,蔗糖分達14%以上,這就需要甘蔗生產必須進行精細化管理。但是,廣西蔗區多年來重復耕種,部分土地貧瘠,水土肥流失嚴重,蔗地培肥困難,加上農戶施肥習慣和種植技術比較落后,對于新興肥料以及農藥的新型化合物接受度比較低,使得蔗產量與質量難以保證。


比如,今年廣西大部分蔗區宿根蔗黃化苗現象較多,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施肥不合理,導致土壤偏酸性,缺乏鐵質和微量元素。


所以,引進包括中微量元素、微生物菌肥、液體肥、水溶肥等創新性農資產品并加強甘蔗配方肥施用技術,對于甘蔗的提質增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突出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廣應用高產高糖良種、健康種苗、深耕深松、蔗區土壤改良、地膜覆蓋、病蟲害生物防治、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農藝農機結合水平,推廣應用適應機械化收割的種植模式。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構建新型農業組織,推行規模生產、適度經營、精細化管理模式。


而這正是農資經銷商的機會所在。注重品質,讓種植戶用到產品質量可靠、效果顯著的產品;提升技術,切實幫助種植戶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正如經銷商所言,轉型服務商,提供好技術加好產品組合在一起的服務,甘蔗市場也存在不小的機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