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肥区域市场
市場永遠都是蘊含著機會的,就看如何與自身優勢相結合,尋找切入點,這需要非常敏銳的洞察力才能找到。
陜西的哪些特肥市場最具發展潛力?
渭南:豐富的作物,火熱的市場
渭南自古就有“衣食京師,億萬之口”之說,是西北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之一,素有“陜西糧倉”之稱。渭南農業生產常年在陜西占比領先,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5%,糧食總產量占全省的20%以上,油料總產量占全省的25%左右,水果總量產占全省的35%左右,蔬菜和瓜類總產量占全省的30%以上。
據陜西省統計局數據,2021年渭南糧食種植面積773.04萬畝,總產量249.2萬噸;設施農業總面積130.5萬畝,產量319.6萬噸;瓜菜總面積202萬畝,產量474.2萬噸;果園面積318.87萬畝,水果總產量374.21萬噸,產值246.62億元。
近幾年,渭南持續深化區域特色果業發展,全面提升果業生產水平。白水蘋果、大荔冬棗、蒲城酥梨、臨渭葡萄、富平柿餅、富平蘋果、合陽紅提、澄城櫻桃等8個水果區域公用品牌總價值達185.69億元。
其中,臨渭區葡萄種植面積26萬余畝,占全市的50%,年產30萬噸,產值30億元;大荔縣冬棗種植面積達42萬畝(設施35萬畝),總產量50萬噸,年產值突破50億元。
多樣化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和持續擴大的高附加值經濟型農作物種植面積,使渭南農資市場呈現出繁榮的態勢。所以,當提到陜西的潛力市場時,幾乎所有的企業和渠道商都會提到渭南。
也正因為如此,特肥進入渭南市場也比較早,一開始以葉面肥、水溶肥等為主。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渠道對于特肥產品認知且熟悉,基本上每家都有幾個特肥產品,但是專門做特肥服務的渠道少,基本上以“農藥+特肥”“化肥+特肥”的形式共同拓展市場。有人預估,目前渭南特肥容量可以占陜西特肥容量的五分之一。
渭南特肥發展是從高收益的經濟作物開始的。
經濟作物收益較高,農戶對于經濟作物的種植更舍得投入,就拿臨渭區來說,陽光玫瑰的用藥成本500-800元/畝,施肥成本3000元/畝左右。
“特肥在陽光玫瑰和冬棗上已經廣泛應用。”趙堃指出,比如可以葉面噴施的腐植酸、氨基酸、寡糖等,這些產品溶解性好,可以和其他產品混搭,方便使用。腐植酸、氨基酸市場培育也已經成熟,但真正用到根部的較少,大多葉面噴施使用。
隨著農戶種植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場對于優質優價的理念也更加認同,經濟作物種植管理已然變得非常內卷。大荔新農人植保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柳增勝說:“現在農戶關注的是,同等條件下,農資產品要讓農作物長得好,品質好,產量也要高。事實上,要追求的是產量和品質的平衡,而不是單純地追求高品質。這就是特肥的機會。”
當然,大田作物的特肥市場也不可小覷。柳增勝就表示:“除了經作,特肥在大田的增量空間也非常大,如小麥、紅薯等作物的沖施肥。”富平縣農易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王俊峰介紹說:“大田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市場。富平以大田作物為主,有少量的櫻桃、葡萄。在大田區,效果穩定,能夠減肥增效、改良土壤環境的特肥產品,已逐步被農戶接受。”
而且隨著人們對于優質優價觀念的認可度越來越高,農產品也在朝品質化方向發展,特肥未來的市場空間肯定會越來越廣闊。
榆林:規模化馬鈴薯帶來農資大空間
馬鈴薯是榆林傳統農作物之一。2016年以來,在國家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馬鈴薯主食化的背景下,馬鈴薯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效益日趨明顯。
近5年來,榆林年均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250萬畝。盡管種植面積變化不大,但是產量卻有了明顯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馬鈴薯種植向優勢區域集中,適度規模化種植面積增加,整體種植水平提高,使馬鈴薯單產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提升。
榆林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主要以菜用鮮食薯為主,產量高,品質優,一般7月下旬就能收獲,供應期長,價格相對一作區其他地區要高20%左右。另外,加工薯種植面積約為40.5萬畝,占馬鈴薯總面積的15%左右。
數百萬畝的種植面積,加上還算不錯的行情,使得陜北馬鈴薯產區蘊藏著潛力巨大的市場需求。所以,榆林馬鈴薯市場也就成了備受農資行業重點關注的市場,不少農資企業、渠道商紛紛布局。
西北地區,干旱是限制馬鈴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旱地種植馬鈴薯,基本是靠天吃飯,畝產量較低,農戶也不怎么投入。相較于甘肅定西、寧夏固原等同緯度產區,近幾年,榆林旱地馬鈴薯面積不斷減少,水地馬鈴薯面積逐年增加。榆林的馬鈴薯種植戶對于農資的投入也比較高。據了解,在榆林,馬鈴薯的畝投入成本在2000-3000元,一季馬鈴薯需要施肥13-15次。尤其是榆陽區的馬鈴薯產業快速向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種植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據了解,榆林種植面積超過1000畝的馬鈴薯基地有41個,年產值達到11.5億元,畝產值達3300元左右。規模化生產帶動了馬鈴薯品種結構、生產方式、技術服務和營銷策略的重大轉變。
隨著榆林馬鈴薯規模化種植的發展,適合水肥一體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機肥、微生物肥料、土壤調理劑)、科學施肥(配方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抗逆產品)的產品有很大市場潛力。
近幾年,榆林的馬鈴薯產業發展相對理性,無論是種植戶還是服務商,都進入到了一個更高維度的競爭階段。規模化種植戶,對常規農藥、常規肥料的要求是越便宜越好,他們對常規產品已經有了基本的判斷能力。但是對特肥的要求是必須幫農戶解決問題,解決一些個性化的問題。比如,由于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馬鈴薯種植沒有辦法繼續“換地”,部分地塊只能連年種植,導致細菌性病害(莖腐病、瘡痂病)、線蟲危害逐年加大,出苗慢、不出苗現象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也迫使馬鈴薯種植戶開始注重土壤健康,重視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劑、拌種菌劑、腐植酸、海藻肥等新型功能性肥料的使用。
此外,隨著農業用工成本不斷提高,傳統農事操作用工用時多,規模化馬鈴薯種植迫切需要輕簡化提升,因此機械化整地、播種、打藥、收獲,智能化灌溉、排水等新技術、新機械也在不斷迭代更新。
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最終還是要比拼效果和成本。與此同時,社會化服務組織將成為技術集成的重要力量。
隨著我國馬鈴薯整體種植成本逐年上升,盈利能力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基地種植大戶。這就要求經銷商在增值服務上多下功夫。陜西綠葉聚焦陜北馬鈴薯市場,在微生物肥料等特肥產品的技術和應用上進行研究,做大量的示范試驗,進行技術推廣,并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比如馬鈴薯瘡痂病的解決方案。陜西新農人構建了專業馬鈴薯基地服務體系,為馬鈴薯基地種植戶提供選地、測土、測水、選種、播種、種植管理等一系列的技術服務,用技術去拉近和馬鈴薯基地大戶的距離,讓信任感不斷增加。
而針對規模化種植的營銷,重點應該是在如何讓大戶安心、放心,特別是在市場已經成熟的前提下,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品牌基礎、信任基礎,比其他的定位更加重要。
是以,如果經銷商能以大的視野去發現新戰場,挖掘供需裂縫,因地制宜地用專業構建服務體系,解決農戶痛點,就一定能在市場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