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改善
今年行業的兩大會議—磷復肥會、植保會都在11月中旬舉辦。
估計兩個會議的參會人員都不會少,因為行業大會,廠商參與是常態。雖然展會的招商功能在減弱,但是交流的作用在放大。
除了參展、見朋友、看風向之外,更多的與會者想在大會上找標桿,看別人是怎么做的,看別人要怎么做。
大家都寧可信奉“一切問題,都有答案。找懂的人問問,事半功倍”,也怕失去有可能提升的機會。
今年農資行業的確不太容易。
企業既往的策略受到了挑戰。前三季度,多數上市企業業績表現黯淡。
增長收斂,成本增加,利潤萎縮,存量博弈,市場更加復雜化,行業集中度并沒有達到預期,企業通過擴大規模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意圖尚未達成。
種植者、經銷商的購買行為越來越接近農時,致使生產企業的生產、供應、銷售時間越來越集中。加上原料價格跌宕,極大地考驗了企業集中備貨、生產、出貨的能力。
經銷商也在承壓。截至10月底,今年新增農資經銷企業已經達到了50418家。
市場被持續分割,市場格局被重塑,利潤越來越薄,新業態頻現,競爭越來越激烈,大部分經銷商由穩賺不賠轉為虧損常態化。
種植者的需求越來越高:農資產品要精準解決問題,服務要涵蓋作物的全周期(大田最好能托管并溢價收購,經作提供能提升作物商品率的服務),農資價格最好能實現極致性價比……
競爭之下,廠商都明白:只要不能為產業鏈帶來持續價值的都將會面臨著“三失”的結果—失守、失血、失聲!從最開始的地盤被瓜分(失守),到市場調節功能的部分喪失(失血),再到市場博弈中的影響漸弱(失聲)。
未來該怎么辦?成了行業共同關注的問題。
為什么今年會凸顯這么多問題?
其實都是增長放緩鬧的,所謂“增長治百病”,原來行業也存在各種問題,只是被高增長掩蓋了。
目前的境況不是短期波動,可能是長周期。我們要有這樣的認知:農資市場正在從成長型市場向成熟型市場轉變,我們也已經步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增長收斂或者增速放緩階段。
這也意味著我們就要告別過往的經驗和路徑依賴了。高增長時期,只要抓住機會就可以增長;中低速增長時期,只有洞察需求,強化自身的競爭力,高質量改善經營才能增長。
不少企業用聚焦、做深、做穿(找到適合的圈層,培養超級客戶)、做“心”價比(打造更好的產品體驗)去改善經營;有企業持續打造成本領先、價值創造來強化優勢;也有很多優勢企業開始選擇抱團取暖,走一體化、聯盟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