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农业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分会”正式成立!

作者:《农资与市场》传媒 胡晶晶 2021/11/9 9:44:08
10月29日,磷复肥会期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农业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分会成立大会暨2021中国绿色种植与土壤改良发展论坛在江西南昌举行。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农业绿色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万物土中生,土壤是粮食生产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随着不断增长的农业粮食体系、工业体系的需求,以及日渐增长的人口,土壤出现严重的

1.jpg


1029日,磷復肥會期間,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成立大會暨2021中國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發展論壇在江西南昌舉行。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農業綠色發展是整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


萬物土中生,土壤是糧食生產的核心,也是地球生命的基石。隨著不斷增長的農業糧食體系、工業體系的需求,以及日漸增長的人口,土壤出現嚴重的污染問題。目前,這一現象對食品安全、人居環境和人體健康都構成了嚴重威脅。

 

農業綠色發展與土壤改良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共同推進。


2.jpg

 

集聚優勢資源,促進新發展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七屆二次理事會研究決定,設立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旨在搭建合作交流平臺,集聚各方優勢資源,共同推進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工作,提高產業發展效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綠色高質量發展,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和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各地在綠色種植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在土壤改良方面,研發推廣了不少新技術和新產品,取得顯著成效。實踐表明,土壤改良市場潛力巨大。

 

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陳生斗表示,這次成立的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將為中國農技推廣協會增添新生力量,我們對新機構充滿新期待,希望增強新活力、促進新發展。


陳生斗就做好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的工作提了幾點要求:

 

一是主動作為,強化創新。要積極主動開展活動,工作要創新,技術要創新,產品要創新,服務要創新。分會要結合行業發展實際,細化工作計劃,突出工作重點,實行具體措施,組織開展有關技術研討、工作交流、發展論壇、產銷對接等活動,增強協會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響力。

 

二是集聚人才,強化支撐。要打牢發展的根基,分會在籌備期間,吸收了一些會員,包括新洋豐、根力多、金必來、河北硅谷、豐山集團等一批骨干企業,為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希望分會成立以后,進一步重視會員發展工作。分會業務領域寬、產業基礎好,發展會員環境條件優越。特別要吸收熱心農業綠色種植、農化科研生產實力強、農資服務好的企業和專家及有關人員的加入,發展壯大分會工作人才隊伍,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三是規范管理,強化服務。要加強自身建設,這次會議將選舉產生分會領導班子成員,包括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希望分會加強規范管理,全體會員要嚴格遵守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章程等有關規定,認真履行會員義務,嚴格行業自律。同時,要加強會員服務,搭建會員學習交流合作平臺,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擴大宣傳推介,營造良好氛圍,促進行業發展。


3.jpg

 

積極響應,39家企業入選理事會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首席專家辛景樹向大會報告分會籌備情況,并介紹分會理事候選人、領導機構候選人及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等。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土壤是農業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農業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綠色發展指數提升了3.5個百分點,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使用量實現了負增長,耕地質量提高了0.35個等級,種養循環水平得到了提升。

 

但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發展農業生產與保護生態環境對立的問題仍然存在,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較粗放,耕地用養結合還不充分,土壤退化和污染問題仍然突出,全國耕地存在土壤退化和障礙因素的比例超過40%。耕地土壤有障礙層次的占9.6%,酸化占比14.7%,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占8.3%。農業綠色種植和土壤改良是實現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作。

 

近年來,相關企業、組織、研究機構都在綠色種植和土壤改良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缺乏溝通交流的平臺和機制,各自為戰,溝通交流不充分等問題十分突出。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積極倡導組建相應的分支機構,在今年6月召開的七屆二次理事會上正式形成決議,增設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


4.jpg

 

根據決議,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依托《農資與市場》傳媒籌備,分會籌備工作得到了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領導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涉農企業、科研院所和相關專家的積極響應,共收到39家企業(個人)申請。經過參加會議各位代表選手舉手表決,選舉出了分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理事。

 

新當選的分會會長趙程云表示,圍繞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戰略需求,分會將以綠色種植和土壤改良為發展目標,通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模式創新,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進程,推動中國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的直接領導下,我們秉承共享融合的理念,強化創新,強化支撐,強化服務。我們將與各會員單位一起積極行動,重點圍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工作:

 

1.全面開展農業綠色發展。重視以土壤改良相關的新產品的開發,重點圍繞肥料增效技術、肥料防控技術、微生物協同技術、土壤改良技術,開展技術研究、配方開發、產品創新、公益化以及標準化生產等方面的工作,為耕地質量提升、土壤改革、促進作物綠色種植提供技術產品支撐。

 

2.組織先進實用技術示范推廣。分會將聚焦不同區域、不同作物、不同形體,全力開發作物,重視整體解決方案,并提供特殊配方施肥、植保、試驗示范、技術培訓、智慧農業服務等,形成高效推廣模式,為現代農業產業提出堅定的解決方案。

 

3.搭建政、產、學、研、用、推等單位合作與交流平臺。分會將積極整合政府、科研單位、涉農企業、農資推廣企業、新型新聞媒體等單位資源,促進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農業綠色種植和土壤改良在全國的深度落地。

 

秘書長馮衛東向大家介紹了分會2022年度工作計劃:分會將在協會的帶領下,進一步整合資源、凝聚力量、創新思路、發揮優勢,著力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1.積極推廣和宣傳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的理念。分會將通過圖文、視頻、論壇等多種形式不斷宣傳、推廣和深入踐行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的理念。

 

2.成立專家組,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分會專家委員會將根據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制定不同土壤改良方案,分會將聯合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涉農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力開展土壤改良試驗示范。

 

3.推出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萬里行科技大講堂”系列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深入、細致地開展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分會在土壤改良技術推廣中的引導和指導作用,助力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為職業種植者賦能。

 

4.加大會員單位的成果展示。分會將編輯出版“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的成果展示”,將會員單位在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上所取得的成果一一展示,為分會的建設發展,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5.組織開展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的農技焦點、難點問題的調研。及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形成系列調研報告。通過會議論壇、技術研討、現場觀摩等形式,擴大學術交流范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聚焦土壤健康,倡領綠色種植

 

中國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成立大會結束之后,就是以“聚焦土壤健康,倡領綠色種植”為主題的2021中國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發展論壇。

 

論壇圍繞農業綠色發展、土壤改良保護等方面進行深入交流研討,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出謀劃策。

 

燕國勝:生物·有機·礦物的土壤三維修復模式


5.jpg

 

當下,農業面臨土壤酸化、鹽漬化、土傳病害、連作障礙、農產品品質下降等問題。其中,土壤微生物區系失調,導致土壤對鹽漬化、重金屬污染、養分缺乏等脅迫因子的緩沖作用下降。

 

化肥與有機質、微生物是互補關系。化肥提供植物的組成元素,構建功能酶的活性中心;有機質形成碳骨架,提供能源和小分子活性物質;微生物物質轉化功能,植物界與無機界協調的中介。

 

與此對應,土壤改良三大途徑也就是:1.礦物質,主要是酸堿度、氮磷鉀、中微量元素;2.有機質,主要是改良土壤疏水性、透氣性、保水性、排水性;3.微生物,主要是激活有益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環境,促進有機質分解,抑制病蟲害的發生。

 

現代肥料的生產經營企業,必須圍繞著土壤的需求做文章。根力多圍繞著農作物種植的土壤營養需求,對微生物及其微生物肥料、有機礦物肥料等新型肥料產品進行了深度的研究開發。以微生物肥料研究開發為例,第一階段是增效促生復合菌株;第二階段是耐脅迫環境(鹽)菌株篩選;第三階段是靶標功能菌的篩選與應用,以K01菌株為例,經歷分離、保藏、作物示范,到2020年命名貝萊斯芽孢桿菌,它就是靶標生防功能菌(菌核病、稻瘟病、根腐病)。

 

顏曉元:“常規措施+生物炭+能源捕獲”有實現農田凈零排放的潛力


6.jpg

 

碳中和有三個概念,一是指一個組織在一年內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應用達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凈零二氧化碳排放。二是凈零排放,一個組織的一年內所有溫室氣體(CO2-e)排放量與溫室氣體清除量達到平衡。三是氣候中和,一個組織的活動對氣候系統沒有產生凈影響。

 

農業是重要穩定的碳排放源,農林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占比占8.32%。而且隨著清潔能源替代,其比例將增加。

 

201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組織啟動了“千分之四土壤增碳”計劃,試圖以每年增碳千分之四抵消碳排放。

 

但是目前大規模土壤增碳可行性低,千分之四的NPK需求量:9.8億噸N4.23億噸P116億噸K79.4億噸CO2

 

然而,在農田土壤增碳可行性卻是很高的。19802011年,我國農田土壤0-20cm土壤有機碳年均增加0.45%,年增加量6160萬噸CO2,這接近于第三次國家信息公報中的6604萬噸CO2

 

其中,溫室氣體CH4N2O是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的產物。可以對應實施減排措施,如土壤N2O減排措施:科學的氮肥施用方法(測土配方施肥、氮肥深施,避免不必要的灌排);施用高效氮肥(控釋肥、硝化抑制劑、脲酶抑制劑)。

 

除了減排之外,關鍵是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常規措施具有比較大的固碳減排潛力,但不足以完全實現碳中和。

 

實現碳中和的終極大招是將生物碳生產過程的bio-oilbio-gas純化后發電,進行能源替代。然后,常規措施+生物炭+能源捕獲:土壤固碳,生物炭還田(66%秸稈碳化還田);稻田CH4減排,水分管理,秸稈碳化;優化施肥,氮肥減量-15%N2OCO2減排);能源生產,CO2。采用這一綜合措施,各省減排比例可以達到95%118%,整體實現碳中和。由此可見這種模式有實現農田凈零排放的潛力,但還是要克服技術難題。

 

孔令猛:微生物及有機產品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


7.jpg

 

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秸稈中還有大量氮磷鉀,而秸稈還田也是改善土壤環境的重要措施。秸稈還田有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質化和原料化等5個方向,都需要微生物的參與,而且這些微生物具有多種功能。

 

微生物產品的作用:

 

有機質的分解(有機物料腐熟劑):提供養分供應能力是微生物肥料的主要功效之一。微生物對土壤中有機質分解、能量轉化和養分循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固氮作用(根瘤菌肥料、自生固氮菌肥、固氮藍藻等):根瘤菌可以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氮,氮氣進入根瘤菌體內,在根瘤菌體內酶的催化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最終轉換成谷氨酰胺以及谷氨酸等。

 

解磷作用(解磷細菌:芽孢桿菌屬、歐文氏菌屬、單孢菌屬、土壤桿菌屬、沙雷氏菌屬、黃桿菌屬、腸細菌屬;解磷真菌:青霉屬、曲霉屬、根霉屬、鐮刀菌屬、AM菌根菌):酸溶作用,土壤中難溶性的磷酸鹽被這些酸類物質溶解;酶溶作用,產生磷酸酶類物質,在磷酸酶的催化作用下,使磷酸酯或磷酸酐等有機磷酸鹽水解轉化為可溶性磷。

 

解鉀細菌(硅酸鹽細菌):土壤中 95% 的鉀元素是以鉀長石和云母這兩類礦物的形式存在,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鉀含量不超過土壤中鉀總含量的 2%。解鉀細菌 (硅酸鹽細菌)是一種膠質芽孢桿菌,能將含鉀礦物中的難溶態無效鉀轉化為可溶態有效鉀。

 

微生物產品的其他作用: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逆性、降解有害物質、抑制病蟲害、改善土壤結構。

 

微生物產品的應用方法:

 

做基肥、追肥和育苗肥、拌土、拌種或浸種,菌劑加適量水浸泡、噴淋種子,或直接摻拌到營養土中。

 

灌根、沖施。按 1100 的比例將菌劑稀釋,攪拌均勻后灌根或沖施。

 

蘸根、噴根。蘸根,液態菌劑稀釋 1020倍,在幼苗移栽前把根部浸入蘸濕后立即取出即可。噴根,當幼苗很多時,將1020倍稀釋液噴濕幼苗根部即可。

 

葉面噴施。在作物生長期內可以進行葉面追肥,把菌劑稀釋500倍左右或按說明書要求的倍數稀釋后,選擇陰天無雨的日子或晴天下午以后,均勻噴施在葉子的背面和正面。

 

于長志:增值肥料可以綜合調控肥料、作物、土壤


8.jpg

 

肥料利用率=作物吸收肥料提供的養分/肥料提供的總養分×100%

 

在肥料總養分一定的情況下,肥料利用率取決于作物吸收肥料提供的養分。而作物吸收肥料提供的養分受肥料養分的釋放特性、作物吸收養分的特性、作物生長的土壤特性影響。

 

單獨調控肥料,肥料利用率提高幅度是有限的,只有對于肥料、作物、土壤進行系統的綜合調控,才能更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使作物的產量更高,農產品品質更好,作物抗逆性更強。

 

于長志表示,增值肥料可以對“肥料—作物—土壤”進行綜合調控,延緩釋放、抑制氨揮發,減少磷被土壤固定,調控作物根系,優化根際土壤,更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增值肥料利用生物活性增效載體與肥料科學配伍,制成的增效肥料新產品。中國農科院肥料與施肥技術創新團隊經歷近20年的持續研發,研發出鋅腐酸、聚安速、禾谷素、聚核酸等一系列肥料增效載體。

 

我國特種肥料整體需求處于較快增長狀態,預計未來5年將以1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增速較快的集中在增值肥料、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生物刺激素等領域。

 

其中,增值肥料是傳統肥料產品升級的良好途徑,成本增加少,肥效提高明顯。據化肥增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統計,2019年僅聯盟成員企業增值肥料產量已達到540萬噸。

 

李季:有機土壤與有機農業的機遇


9.jpg

 

中國有機農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有機農地占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中國有機市場世界排名第四,有機食品份額0.8%,年人均消費有機食品不足世界一半。

 

李季表示,經過有機農業長期定位研究,我們發現:

 

1.有機農業是可以高產的。

2.有機土壤是最健康的,有了健康的土壤,才會有健康的植物,才會有健康的動物和人類。

3.有機土壤病害發生少。大自然提供了一件不可思議的機器土壤可使作物具備抗病性。該機器只有在土壤富含腐殖質時是活躍的,而在缺乏腐殖質的瘠薄土壤和施用化肥的類似土壤中則會失去活性。

4.有機農業環境風險低。

李季表示下一步需要研究重點:養分平衡包括NP,地下水硝態氮潛在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病害減少及原因分析,土壤碳飽和及碳截留。

建議:中國農業生態應轉型,完善有機、綠色、生態三位一體的生態農業生產體系;確立農業轉型目標及指標(10%50%);實施生態農業綠色清單補貼政策。

 

【結語】

農業綠色發展和土壤改良是一項系統工程、一項艱巨任務,需要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共同推進。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農業綠色種植與土壤改良分會的正式成立,將匯聚各方力量,聚集各方人才,共謀耕地保護與土壤改良大計,共同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