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插上数字的翅膀 | 探秘淄博智能“植物工厂” 解锁智慧农业新密码
編者按:數字鄉村,e路同行。近年來,淄博市緊緊圍繞“打造數字農業農村中心城市”目標,讓數字“新農具”耕出了“智慧田”,“數字化”之風吹滿了淄博大地。10月31日起,淄博市委網信辦、淄博市農業農村局、大眾網開展“為農業插上數字的翅膀”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聚焦數字鄉村發展新模式,探索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感受數字鄉村的魅力。
一個溫室200多畝,西紅柿藤蔓密布,好像熱帶雨林;在智慧溫室,用一臺電腦,就可以控制溫室里的溫、光、水、氣、肥,為植物量身打造最合適的生長條件……這一幕幕場景,在淄博市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淄博數字農業示范區,就可以看到。
在植物工廠里,秋日的番茄藤散發勃勃生機。
現如今,農業玩出“新花樣”,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不斷翻新。當傳統大棚與先進科技“重疊”,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當大數據能幫助農民種出好產品、賣上好價格,智慧農業離我們還遠嗎?
10月31日,“為農業插上數字的翅膀”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市農發集團凱盛智慧農業項目,探尋數字農業發展的新思路、新“密碼”。
“農業大腦”:“植物工廠”里的科技范兒
溫度、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在淄博數字農業示范區,記者看到,各類數據清晰顯示在“數字大腦”的控制屏幕上。
一旦番茄生長環境發生變化,“數字大腦”便會自動調整,工作人員也會分析研判,優化種植方案。智能植物工廠就像一個大型數據處理中樞,每時每刻都在高速運行,尋找最優解。
農業大腦是數字技術在現代農業方面的創新應用。通過“數字技術+農業技術+操作流程”的研發和推廣應用,賦能上游,服務下游。利用大數據、新一代信息技術、傳感器等手段,縱向打通農作物生產各個環節,實現溫、光、水、氣、肥合理化配置,優化選種、生產管理、采收、加工各環節管理;橫向打通生產、物流、銷售、金融等環節,在種子、農資、加工、物流、銷售等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將傳統經驗固化形成知識,將知識寫成操作流程,指導現代農業生產,讓普通農民擁有專家能力,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讓直播成為新農活,讓數據成為新農資,實現農業生產的移動化、智能化。
“智慧玻璃溫室”:智慧棚里結滿科技果
“這就是我們正在運營的1號溫室,溫室長約700米,寬約200米,共種植694行,136000株番茄。”淄博數字農業示范區項目負責人潘蕙子介紹道。走進淄博數字農業示范區的智慧玻璃溫室,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整齊排列。入眼,一片生機盎然。
淄博數字農業示范區引進荷蘭文洛式半封閉玻璃智慧溫室技術,人員必須穿配無菌套裝,經過風淋設備,才能進入溫室。確保產品“零污染”;采用比利時熊蜂授粉技術,生物環保,確保產品“零激素”;應用無土化巖棉栽培和生物防蟲技術,確保產品“零農殘”;營造24小時最佳生長環境,自然提高植物生長速度,確保產品“零催熟”。
智慧玻璃溫室采用多層式、立體化無土栽培技術,向上開辟了種植空間。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在同等占地面積的情況下,植物產量大大提高,并且不會對土壤環境產生污染。
同時,單個溫室就配備423個傳感器,以及1165個控制器。對智慧玻璃溫室內部的溫度、光照、水肥、空氣等相關的數據隨時獲取、智能調節,為植物365天、24小時提供最佳生長環境,實現全年、全天候生產。
電腦變成“新農具”,數字信息變成“新農資”。當數字農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動能,無疑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助推農業發展,為振興鄉村插上騰飛的“翅膀”。淄博市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數字化打造農業的全產業鏈,將經驗型驅動的傳統種植轉型為大數據驅動的數字化種植,“從種子到餐桌”,讓“智慧農業”走遍田間地頭,讓“高素質蔬菜”走進千家萬戶。
原標題:《為農業插上數字的翅膀 | 探秘淄博智能“植物工廠” 解鎖智慧農業新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