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利器
農耕勞作不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春夏秋冬季節變換不再需要時刻關注天氣預報,甚至不用出門就知道所種作物的全部信息……這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場景在21世紀已經成為了現實!
當農業生產的真實感和科技帶來的夢幻感融合,當最古老的產業和最前沿的技術碰撞,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會引起什么樣的變革?
AI改變人類生活
起初人們以為這只是抖音上一條普通的變裝短視頻,驚嘆于服飾的美麗和變裝的絲滑,殊不知這是AI開始接近人類生活的一條快速通道。
當“難得一見的圍棋天才柯潔被AI打敗”這一新聞迅速被推上熱搜,更多的人開始感嘆AI怎么比人類還要聰明!
當固有認知被打破,人們就會驚嘆于世界科技的變化。
2023年ChatGPT被刷爆朋友圈,AI“大舉進攻”人類的生活。短短幾個月,以文心一言、ChatGPT4、Notion、通義千問為代表的AI大模型加速滲入我們的生活,AI寫作、AI作畫成為了人類在交流中的熱門話題。筆者有的時候也會試著想一些問題然后和AI進行對話,看它給出的答案是不是筆者所需要的,畢竟它搜羅了互聯網上巨量的語料只是為了更契合你的需要。
科技的進步必然會導致人類生活的改變。說來說去,AI給農業帶來的實打實的變化還是相當明顯的,它的實用和便捷為農業的進步起到了一個很大的推動作用。
我國農業機械化將勞動者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如今以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深刻影響著我國智慧農業的發展。AI賦能現代農業,促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代的農業命題。
“AI+”農業的巨大變革
AI給農業帶來新變化
AI與農業的結合在21世紀初就已經初現端倪,比如土壤墑情監測、病蟲害監測、節水灌溉等智能設備,以及在耕種方面的智能機器。隨著AI發展得越來越快,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大,近年來,無人機、農業機器人、具有知識產權的各類農田傳感器等設備的技術更加成熟,也被更多地應用于智慧農業的場景中。隨著ChatGPT的發布,認知大模型技術持續進化,農業領域的相關產品推出自然也不足為奇。
有相關人士認為,在“互聯網+”的行業變革浪潮下,農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一個。筆者認為,農業并不是被忽略的那一個,而是因為農業的特殊性讓人望而生畏。把農業做好本身就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把農業和AI結合在一起做好則是一件更難的事,所以很少有人能心甘情愿俯下身去耕耘這塊領域,但這也造就了智慧農業的藍海。
迅速鋪開的農業藍圖
在智慧農業應用場景中,一般都是基于物聯網與農業信息技術相結合,通過對作物的生長狀態和生長環境進行監測,使農業生產更加穩定可控。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疊加,將農業數據要素和AI結合,更大地發揮了兩者的作用。目前AI在農業上的應用涉及感知、決策、控制、作業等。
例如,無人機搭載AI,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可以準確檢測果實的成熟情況、病蟲害發生程度,解決了大面積果園的農情、植保等問題;農業機器人可用于果園采摘、巡查、信息采集等工作;配備精準溫濕度傳感器、氣象傳感器、雨量器等,使用AI全程監控防止意外天氣造成作物損失風險;智能農機搭載先進的傳感器和噴灑設備,根據水稻、小麥等作物田間的實際情況精確測量病蟲害的分布和嚴重程度,以及農作物生長狀況數據,實現農藥的精確噴灑;對于果實分類和品質鑒別工作AI也得心應手。
科技永遠在以我們想象不到的速度變化,就好比我剛了解一點ChatGPT,實際上它已經進化到了4.0版本,或者說你剛適應AI寫作,就已經出現了AI生成視頻。有人還停留在AI控制機械的認知,國內首款農業AI對話機器人已經發布,它可以回答你提出來的關于農業方面的大多數問題。
當然,有商機就會有人入局。近十年,我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注冊量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
企查查數據顯示,我國現存農業科技相關企業37.59萬家。2020年、2021年、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相關企業注冊量分別為5.31萬家、5.5萬家、5.54萬家。
可持續發展 AI必不可少
筆者對某農業科技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咨詢AI對農業的影響這一問題,他表示,AI對農業的影響深遠。比如,通過智能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精準性和效率;AI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減少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然而,AI的普及和應用也面臨數據隱私、技術普及等挑戰??傮w而言,AI為農業帶來了革命性變革。
廣西慧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部負責人陳露妃表示,AI在農業生產環節,可以輔助甚至代替人去識別作物生長情況,診斷作物病蟲害、物候期,提供相應的植保方案等;在加工分選環節,需要依靠人的視覺來開展的工作也可以通過I+機械,實現決策自動化+執行自動化。這些變化能夠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AI代替人類?
AI是否可以代替人類?答案是:當然不能。
馬斯克指出,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面具之下的本質仍然是統計。
總的來講AI目前的發展程度屬于有數據支撐但是缺乏智慧,雖然AI已經吸收了巨量的信息,各行各業的數據、社會數據甚至人類的思維慣性數據和認知水平數據,但是它并不能將這些數據很好地結合起來。在農業上也是如此,實際農業生產中AI面對的是具有生物特性的特殊生產對象,所以AI的算法、算力、數據采集等工作進行難度大,徹底落地很難,并且由于缺少對農業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利用,合理配置資源等相關核心功能也并未發揮出來。目前我國AI應用比較多的農業場所一般在示范基地和部分小規模作物生產上,技術門檻高、投入價格高,自然也給AI“統治”農業增加了阻力。
未來農業的AI路
AI賦能是新時代的農業命題,也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民要求的是增產穩產、提質節本,需要的是符合生產應用的農業工具,再先進的技術,如果農民用得不劃算、不合適,不能為作物高產帶來效用,也只是“紙上談兵”。智能裝備的投入也是農民考慮的問題,投入之后如若不能立即帶來效益,農民也會存疑,所以AI大批量應用于農業并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是三天兩天都能落地的事情,需要不斷迭代優化,從實際出發,找到適合農民的解決方案,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真正實現智慧農業。
業內人士表示,農業生產者為知識付費的意愿很低,為技術服務付費的意愿也很低,他們更愿意為具體的農資產品、農業生產工具、機械設備買單,愿意為農事勞動付費,AI技術在農業領域想要獲得價值的轉化,必將朝著最有應用價值的趨勢發展。
未來,AI一定會陸續深入到農業的各個場景中,信息化能夠讓農業變得更加輕松,也讓農民更加輕松。正如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趙春江院士在 《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訪談錄》專訪中說的,當前,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國際農業已經進入了智慧型、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要把計算機這種工具應用到真正解決農業生產當中的實際問題中去,智慧農業是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