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智慧农业“这盘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伴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日臻成熟,數字化轉型已成為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的大勢所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從世界發展歷史看,農業大體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工業化農業的發展階段,目前正朝著以數字化、智能化為主的智慧農業階段過渡。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是我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當前做好智慧農業“這盤菜”,要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首先,選好數據“原料”。烹飪原料的優劣,直接決定了菜品好吃與否。智慧農業的核心就是把數據作為新的農業生產要素,沒有數據這個原材料,再好的廚師也只能“望鍋興嘆”。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地情農情差別很大;另一方面,農業和其他產業不同,不僅涉及種植、畜牧、漁業、農機、加工等眾多細分領域,而且內部也是鏈條長、環節多、差異大。由此產生的數據總量龐大、種類繁多,采集存在困難。從近年來各地智慧農業建設采集的數據來看,雖然探索出臺了部分地方標準和管理辦法,但仍存在數據壁壘多、整體邏輯性不強、時效性不足等一系列問題。甚至有的地方因管理平臺升級、變更合作方等原因,舊平臺數據遷不走,新平臺又要從零開始。這就好比天天都要做紅燒肉,某天換了個供應商,不知道要啥肉、從哪買,結果到了飯點沒材料下鍋。從根本上看,造成這類尷尬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統一的數據采集、整理和使用標準與機制,導致好東西長在地里頭,卻不知道何時收、怎么收、誰來收。因此,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政府引導,發揮科研單位、協會等作用,抓緊健全完善與數字農業相關的數據規范標準等,制定數據管理辦法,建立數據采集機制。
其次,練好客戶導向“廚藝”。中式菜品常用的烹飪方式包括炒、蒸、煮、炸、煎、燉6種,之所以選擇不同做法,是因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口味有很大差異。因此,一盤菜好不好吃,關鍵在于是不是能夠“看人下菜”。搭乘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快車,不少地方已經推動信息技術深入“耕、種、管、收、加”等各個環節,因地制宜發展智慧農業,改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一些地區建成了“鄉村大腦”,實現了業務全閉環、主體全上線、地圖全覆蓋、數據全貫通、服務全集成;有的地方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信息管理平臺,實現了一定區域范圍內或者某個單一品種的數據集成和交換,服務不同應用場景;有的地方建設的系統主要用于日常視頻監控、溫濕度監測、蟲情監測等。這些平臺系統雖然功能上有差異,但都與當地實際和經營主體需求相匹配。然而,也有地方花費百萬乃至上千萬元資金定制系統,模塊高大上、功能全覆蓋,看上去無所不包、無所不能,但華而不實,既不好用也不是誰都用得起。因此,發展智慧農業必須要堅持因地制宜,堅持以生產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開發系統、建設應用場景。同時要制定智慧農業成本效益測算、應用效果評價標準,引導開展科學評價,讓“廚藝”好不好最終由顧客說了算。要加強人才培養,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配備數字化技術員。要進一步督促數字化服務提供者鉆研好“廚藝”,每年遴選發布一批主推技術,為好“廚子”搭建展示好“廚藝”的舞臺。
第三,配好基礎設施“炊具”。有了好的原材料和廚藝,如果離開了鍋、碗、瓢、盆等炊具,再好的廚子也是一身武藝難以施展。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的現狀是“工欲善其事,其器尚不利”。現在農村網絡、電力等基礎設施還存在短板,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比城鎮地區低21.2個百分點。即使在互聯網已普及的農村,也存在網絡穩定性差、網速慢、供電不足等情況。此外,一些地方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設施化水平偏低,國產的農業專用傳感器不好用、不耐用,這些都制約了智慧農業發展。因此,要將智慧農業建設所需投入納入財政預算,設立專項建設資金進行支持。積極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參與,探索形成多元投入機制。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范圍,將數字化亟需的智能設備等納入購置目錄。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強化核心技術研發,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