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心声丨张庆金:推动体系建设 加强化肥科技创新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在鄉村振興中建設農業強省,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到2025年新增糧食產能100億斤,這既讓我們十分振奮,也深知重任在肩,必須全力以赴。”1月28日,省人大代表、心連心化學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金說道。
在他看來,要實現報告提出的目標,需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共同融合發力,而作為全省化肥行業的龍頭企業,心連心在肥料、施肥技術等方面有多年的經驗積淀,讓更多“靠天田”變成“高產田”,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心連心可以也必須有所作為。
化肥是糧食的“糧食”。近年來,心連心集團長期以減肥增效和農產品“產量品質雙提升”為目標,致力于高效肥技術研發和新型肥料產品的推廣,其推出的控失尿素、控失復合肥,使氮肥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與德國巴斯夫集團合作,開發新型脲酶抑制劑超控士尿素,使尿素氨揮發抑制率達60%以上;研制的新型腐植酸尿素,不僅可以在減量20%的施肥情況下實現增產5%以上,還具有活化土壤、強壯根莖、提升作物品質等作用。
然而從整體上看,對照“農資強國”,我國的化肥總量雖然很大,但化肥技術、利用效率與國際先進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每年農田氮肥使用量大約3100多萬噸純氮,當季利用率僅為35%左右,累計利用率50%-60%,損失率達40%-50%,其中氨揮發損失15%-20%,農業種植業年氨排放約420-580萬噸氮。
“這些損失一方面會造成浪費,同時也可能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張慶金說,要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就必須加強肥料的研發創新,以高效肥料搭配測土配施、科學施肥等技術手段,全方位提升化肥的利用效率。
他建議,我省應加大對肥料科技研發、產品創新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努力打造化肥工業創新研發體系、農業肥料高效利用服務體系、土壤環境可持續發展大數據監測體系、農產品品質化品牌化發展體系,持續推動我省的肥料科技創新、農業現代化發展創新,使我們的“高效肥、高效農業”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金字招牌”。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