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度玉门关 ——中国现代特色农业的甘肃实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王一民等 2024/6/17 15:06:54
盛夏时节,祁连山上的冰川积雪开始融化,清凌凌的水打着旋儿奔流入河,孕育着一个个生命的绿洲。它们如珍珠般串起河西走廊,在煌煌汉唐盛世之中,补给了“道远多乏食”的金戈铁马,滋养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丝路繁荣。  甘肃,农耕文明发祥在此,大国梦想起源于斯。  历史车轮滚滚,古今几度兴废。曾经宋人口中“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无上荣光,却暗淡为晚清以降“

    盛夏時節,祁連山上的冰川積雪開始融化,清凌凌的水打著旋兒奔流入河,孕育著一個個生命的綠洲。它們如珍珠般串起河西走廊,在煌煌漢唐盛世之中,補給了“道遠多乏食”的金戈鐵馬,滋養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絲路繁榮。

  甘肅,農耕文明發祥在此,大國夢想起源于斯。

  歷史車輪滾滾,古今幾度興廢。曾經宋人口中“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的無上榮光,卻暗淡為晚清以降“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的貧苦印記。這累代貧苦的背后是“寒”、是“旱”,是“有水的地方沒土,有土的地方沒水,有水有土的地方海拔太高,缺積溫又長不了東西”。

  “寒”與“旱”是制約占我國國土面積近1/3的西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主因,是建設農業強國必須破解的難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甘肅時指出,甘肅光照充足、氣候干燥,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要在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面下功夫,發展高附加值的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如春風、似朝露,為甘肅決勝脫貧攻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搶抓“一帶一路”歷史機遇指明了方向。日前,記者分兵多路,走河西,入隴東,下隴南,觸摸農耕文明首萌之地的時代脈動,觀覽重農思想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的嶄新篇章,諦聽“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鏗鏘足音,以期解碼中國現代特色農業的甘肅實踐。

  優與劣的哲學

  從“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讀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根脈精髓,也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旨。以自然之道,養萬物之生,將“寒旱”這一發展數量型農業的劣勢,轉變為發展高質量農業的優勢,甘肅開啟“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新篇,讓金山銀山崛起于戈壁荒灘

  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

  位于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是目前國內發掘最早的農耕遺址,人們在此發現了距今8000多年的黍粒、粟種、油菜籽。華夏炎黃子孫遵循順應天時、道法自然的傳統農業思想法則,培育相地之宜、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耕技術體系,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

  時移世易,滄海桑田。在主客觀因素的雙重作用下,到上世紀80年代末,甘肅全省70%耕地為山旱地,近80%農村人口生活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每年要靠國家調撥10億斤糧食才能養活這一方人。

  “寒旱”是理解甘肅農業困局的關鍵。這里年平均氣溫8.2攝氏度,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人均水資源和畝均水資源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4,全省農業總面積95%以上處于“寒旱”之列。

  “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兩千多年前,《呂氏春秋》第一次道出了農業生產中“天、地、人”協調相處之道。人與自然如何相伴相生,我們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什么?這不僅是農業生產問題,也是人類生存命題。

  堅定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類文明生存發展的深邃考量,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這個和諧共生,不僅是農耕文明的根脈精髓,也是生態文明的建設主旨。

  正是在古今重農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的融通指引下,在傳統農耕智慧和現代科學技術的交互作用下,甘肅迎來了打破“寒旱”困局的契機。

  1996年,張掖農校依據錢學森提出的沙產業理論,在山丹縣清泉鎮拾號村的北部灘上,首次開展了以沙培和基質培為主的無土栽培試驗,但由于當時的基質配方不科學,加之生產成本很高,最終被迫放棄。2007年,酒泉市肅州區蔬菜技術服務中心引進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無土栽培技術方案,在戈壁荒灘等非耕地上建設日光溫室等農業設施,嘗試發展基質無土栽培,經過反復試驗示范,最終取得了成功。

  從基層的自發探索、政府的鼓勵引導,到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加入,突破自然條件限制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戈壁農業”模式逐漸成型。甘肅省政府對這種源自基層的創新模式高度重視,認真研究、及時總結,于2017年8月印發了《關于河西戈壁農業的發展意見》,把戈壁農業作為河西地區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和農業轉型升級新的支撐點予以推廣。

  不畏“寒旱”遮望眼,思路一轉天地寬。這一創新顛覆了人們對“寒旱”的認知,將荒灘戈壁與光熱溫差、祁連雪水等資源結合起來,與有機質栽培、設施種植、高效節水等先進技術組合起來,“風吹石頭跑”的戈壁灘變身農民致富的“希望田”,為甘肅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吹響了“先鋒號”。

  兩年后,甘肅正式提出發展“寒旱農業”,將其作為推動全省農業現代化的總抓手、帥字旗、主旋律,圍繞“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優勢產業,拉開了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發展的序幕。

  至此,“寒旱”依舊的甘肅農業,開始掙脫現實的羈絆,真正從與“寒旱”的對抗思維中跳脫出來。

  “高品質是甘肅農業的顯著特色。”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永霞認為,從傳統思維來看,甘肅自然條件嚴酷,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較多;但從辯證思維來看,甘肅地理過渡性強,生態和氣候類型多樣,在發展特色產業方面又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自2017年甘肅發展戈壁設施農業以來,省市縣各級財政累計投入35.7億元,撬動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超過200億元,為戈壁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動能。

  2021年,甘肅乘勢而上啟動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充分發揮寒旱氣候條件和多元地理地貌的優勢,各級人財物等要素加速向倍增行動集聚,持續提升特色產業規模、質量和效益。

  “在國內外市場對綠色有機農產品需求快速增長的大趨勢下,‘寒旱’這一發展傳統數量型農業的劣勢,反而可以變成發展高質量農業的優勢,為我省特色產業擴大規模、開拓市場提供廣闊空間。”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楊金泉認為,甘肅的多元生態氣候是特色農業的“樂土”,藍天碧水、高原凈土是特色農產品的“家園”,而寒旱的自然稟賦則是發展高品質農產品的“溫床”。

  辯證思維逆向操作,甘肅農業洞開新天。

  仍是這方寒旱的土地上,玉米制種、高原夏菜、中藥材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馬鈴薯產量和蘋果面積居全國第二;河西走廊的戈壁蔬菜、瓜果遠銷北上廣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市場,并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花卉外繁制種基地。目前,甘肅有100多種農產品出口遠銷85個國家和地區,去年全省農產品出口值24.6億元,深度融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寒與旱的破題

  從“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讀懂“有多少湯泡多少饃”不僅是量入為出的生存智慧,也是優化經濟布局的要義所在。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向光熱要品質,甘肅通過高效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等科技利器沖破“寒旱”約束,極大拓展了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

  “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

  古稱“弱水”的黑河蜿蜒流淌,澆灌出絲路明珠“金張掖”。在“三千弱水”滋潤下的廣闊田野,一行行白色地膜流光閃動,宛如黃土地上流淌的一條條筆直河流。“河面”上齊刷刷浮出一叢叢青苗,仿若一只只綠色小船,聚成一支服務全國的“張掖種子”艦隊。

  河西走廊“天干地不干”,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風多雨少,是制種產業的天然曬場,獲稱“天然種子生產王國”。在玉米制種需水盛期,正是祁連山冰川融化最快、融水量最大的時期;在要收獲晾曬的時候,降雨量小、氣候干燥、空氣流動快,果穗在自然晾曬下就可完成脫水干燥;充分光照滿足著喜光玉米的生長,晝夜較大的溫差促進著有機物的積累,造就了一顆顆籽粒飽滿,千粒重和發芽率高的玉米種子。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齊民要術》中這一農耕智慧在張掖玉米制種產業中得以充分體現。張掖市委書記盧小亨介紹,張掖建有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制種基地,每年向全國提供3億畝大田用種,約占全國年需種量的50%,“玉米制種”是“金張掖”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但當我們把鏡頭從河西走廊的灌溉農業搖到整個甘肅,全省七成耕地都是山旱地的省情,決定了“旱”始終是其農業發展繞不過的“攔路虎”。翻看《甘肅近代農業發展史事紀要(1840-1949)》,百余年間記錄在冊的旱災就有20余次,每一次帶來的都是“田禾枯槁,收成大減”,乃至“顆粒無收,饑民號寒”。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文明是農耕文明的主旋律,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民生。“有多少湯泡多少饃”,2019年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總書記用生動的話語,強調謀劃發展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

  “甘肅曾一度是‘缺糧’省份,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就是近二十年的事。”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梁仲科回憶,能夠解決溫飽,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順天應時,關鍵詞就是“因水施種”,變過去的對抗性種植為現在的適應性種植,在旱作農業區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擴大生長期與降水期相吻合的玉米、馬鈴薯等秋糧作物,極大緩解了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從2003年試驗成功,2004-2006年進行示范推廣,到2007年在全省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為甘肅旱作農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梁仲科介紹,該技術不僅有效解決了旱作農業受制于水的難題,而且解決了冷涼地區積溫不足的問題,馬鈴薯單產由不到1000公斤提高到1500公斤,玉米種植海拔從原來的1800米左右提高到2300米左右,使甘肅的玉米種植面積翻了一番,被稱為“旱作農業的一場革命”。原農業部、財政部先后于2009年、2012年兩次在甘肅召開全國旱作農業現場會,推廣甘肅發展旱作農業的經驗,并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

  至此,甘肅人靠自己解決了吃飯問題。全省糧食產量從1998年首次實現自求平衡,到如今穩定在1200萬噸以上,實現了由糧食產銷平衡省到凈調出省的歷史性轉變。

  “順應天時”不是一味“靠天吃飯”,而是通過高效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等科技利器沖破“寒旱”約束,趨利避害挖掘寒旱資源潛力。

  每到一處,說起節水,甘肅人都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極致追求,他們的口號不是“深度節水”就是“極限節水”,總之一滴水都不能糟蹋。歷經多年探索,甘肅創新提出了高效農田節水技術思路,即在河西走廊及沿黃灌區重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節”水,在隴東隴中廣大旱區重點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集”水,打造了馬鈴薯、玉米、現代制種、高原夏菜、設施蔬菜、小麥等多作物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取得了節地10%、節藥20%、節肥30%、節水40%、省工50%以上的“12345”成效。

  而戈壁設施農業則是甘肅破題“寒旱”的另一項創舉。

  如果不是在溫室外看到茫茫戈壁和一簇簇灰綠色的駱駝刺,你很難相信這是在西北!

  在這片古老農耕文明的肇始之地,一座占地20萬平方米的智能大棚赫然矗立在張掖市民樂縣的戈壁灘上,這是目前亞洲單體規模最大、種植技術最先進、節能環保程度最高的現代智能玻璃溫室。這艘現代特色農業“旗艦號”,每畝地年產值近100萬元。

  溫室內宛如番茄森林,綠壓壓的藤蔓筆直向上,一串串紅綠相間的番茄垂掛其間,每一口都是“爆漿”的口感。這個溫室濃縮了七八個國家最先進的技術和資源,比如以色列的節水灌溉系統、斯里蘭卡的椰糠包等,保證了產量最大化、品質最優化。據介紹,溫室內的每棵番茄一年可結14茬。

  “設施農業大大增加了復種指數。通過利用戈壁灘、砂石地、沙化地等非耕地資源,集成基質栽培、節水灌溉、品種改良、光熱控制等現代技術,重構作物生長環境,突破了傳統農業對水、土等自然條件的高度依賴。”甘肅省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李向東說。

  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向光熱要品質,甘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目前推廣以全膜雙壟溝播為主的旱作農業技術1500萬畝、以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為主的高效節水技術1000萬畝,發展高原夏菜和設施蔬菜近1000萬畝。40萬畝戈壁設施農業,從產量的角度看,相當于增加了近100萬畝農田,全產業鏈產值超過200億元。

  大與小的智慧

  從“務耕種,行地宜”,讀懂“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不僅是因地制宜的辯證法則,也是構建“大食物觀”下多元化供給體系的戰略決策。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物產,甘肅地理形態的多元造就了特色產業的繽紛,一批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特色產業紛紛落筆,精心繪制著隴原大地的“土特產”地圖

  《尚書·禹貢》定九州分九壤,萌發了農耕文明“因地制宜”的思想。

  甘肅,地處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地帶,縱深16個經度、橫跨10個緯度、海拔落差5000米以上,42.58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地域遍布山水林田湖草沙,擁有除海洋、島礁以外所有地形地貌類型。甘肅農業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中國農業發展的縮影。

  面對“三分山、三分沙、兩分草、一分林、一分田”的省情,以及僅占全省土地面積12%、且被稀釋分散在廣袤狹長地域的耕地,甘肅農業該向何處尋路?

  “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大食物觀”為其指明了方向。

  蘭州百合、靜寧蘋果、岷縣當歸、隴南油橄欖、天祝白牦牛……甘肅地理形態的多元造就了特色產業的繽紛,一批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的特色產業紛紛落筆,精心繪制著隴原大地的“土特產”地圖。

  甘肅特色農業起航可追溯至本世紀初。隨著糧食實現了省內基本自求平衡,甘肅將工作重點適時轉向了發展特色產業。2008年實施的促農增收行動,開啟了一場長達10余年的特色產業發展“接力賽”,并在實踐中不斷堅定著甘肅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之路。

  “從2007年開始,每年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在春季和秋季召開兩個現場會,安排各地政府分管同志和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同志現場觀摩、互相學習、比學趕超。各地根據自身實際來謀劃,能搞多大適宜區?種什么品種?用什么技術?如何把技術培訓服務做好?踩著泥土‘劃重點’,每次現場會都是解決農業發展實際問題的研討會。”梁仲科回憶說。

  脫貧攻堅期,甘肅確定了產業扶貧主攻的“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構建起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四梁八柱”。2018-2020年的三年間,甘肅省依靠發展特色產業和“產業+勞務”實現脫貧的人數占同期脫貧人口的73.6%。

  而隨著現代寒旱特色農業發展的啟幕,甘肅立足做好“土特產”文章,持續推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

  挖掘“土”的資源——

  地跨長江、黃河流域的天水市,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

  “天水處在世界公認的優質蘋果黃金生長帶,花牛蘋果是我們‘獨一份’的產品。”天水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具明介紹,天水花牛蘋果色澤艷麗、肉質細膩、香氣濃郁,被譽為可與美國蛇果、日本富士相媲美的世界三大名果之一。目前,天水花牛蘋果栽培面積達78萬畝、產量150萬噸、產值40億元。

  “大珠小珠落玉盤。”在形似“玉如意”的甘肅大地上,一批又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鑲于其上,粲然可觀:蘭州百合潔白如玉,細膩脆甜,在全國四大百合產區中,是“獨一份”的食用甜百合;岷縣當歸藥用含量極高,“特別特”的品質使其成為當歸中的上品;靜寧蘋果在國內市場確立了富士蘋果質量、價格兩個引領性標桿,是名副其實“好中優”佳果;蘭州高原夏菜,每年6-10月能夠“錯峰頭”提供20多個種類、200多個品種,備受市場歡迎……

  放大“特”的優勢——

  甘肅向特色農業強省邁進最大的問題是,高質量農產品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仍存在落差。早在2008年,甘肅就高起點規劃,因地制宜做好優化產業布局的頂層設計和政策指引,圍繞六大特色優勢產業分區域進行布局。

  洋芋花開賽牡丹。入夏時節,層層梯田上的馬鈴薯進入盛花期,爛漫多姿,美不勝收。

  定西種植馬鈴薯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全國最適宜馬鈴薯種植的三大區域之一。原本是“苦瘠甲天下”的定西,當地人口中的“溫飽薯”,如今已變成定西的支柱產業。定西目前已成為我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重要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馬鈴薯綜合產值達220億元,年產原原種15億粒以上。

  實施三年倍增行動以來,甘肅繼續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持續引導優勢特色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產業布局向適生適養基地集中,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做大特色規模,加快形成“連鄉成片”“跨縣成帶”“集群成鏈”的特色發展格局。

  提高“產”的效益——

  “涼州之畜為天下饒。”地處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畜牧自古是武威最具優勢的產業,農業增加值連續9年位全省居首,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30%以上,其中古浪肉羊產業規模全省第一。

  “一把鍬,一捆草,一口水”的傳統養殖,如今已被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化養殖所取代。在武威金宇浩睿農牧業有限公司的擠奶大廳,一頭頭奶牛走上圓形擠奶轉盤,實現全自動化擠奶;羊如祥農業有限公司配套有數據智能化采集與羊場管理系統,實現“羊聯網”;在伊利旗下的甘肅武威優然牧業,奶牛單產突破49公斤,創下中國奶牛最高單產紀錄,得到了國內行業的高度認可。

  武威市委書記王國斌介紹,近年來,武威立足資源稟賦,大抓以肉牛、肉羊、奶牛為主的畜牧業,推動種養業的循環發展,建立健全飼草種植、肉牛奶牛飼養、肉奶制品加工等全產業鏈,走出了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綠色高質量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子。去年,奶產業鏈條實現產值約60億元,河西走廊百億級黃金奶源基地漸具雛形。

  “十四五”期間,甘肅將建設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00個以上,打造10個百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加快培育一批500億級以上的產業,帶動形成中藥材、蔬菜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楊金泉表示:“我們今年將繼續圍繞‘土特產’做文章,加快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力爭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面積突破4560萬畝,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400億元。”

  質與量的躍升

  從“精耕細作、輪作復種”,讀懂“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不僅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變革,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對增產的執著沒有上限,但甘肅農業體量畢竟有限,品質才是農產品的“根”和“魂”,而要在高品質、高附加值上做文章,離不開每一位追求極致的“匠心”農人

  天祝,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海拔高、光照時間長、氣候涼爽、土壤肥沃,是萵筍、莢豆等高原夏菜的理想產區,被譽為“中國高原夏菜之鄉”。每年從6月中旬開始,按品種和不同海拔陸續上市,“錯峰頭”彌補了東南沿海夏季蔬菜供應的缺口。

  “南方蔬菜生長期大概在七八十天,這邊海拔2000多米,蔬菜生長期需要90余天,加上晝夜溫差大,糖分和干物質積累多,所以夏菜品質非常好,長出來的紅筍在地頭剝著吃是甜的!”天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王耀說。

  “高田種小麥,終久不成穗。”《古歌》中形象表達了海拔高、熱量不足對作物的影響。為了用好有限的熱量資源,在打柴溝鎮的高原夏菜種植基地,保水保墑的白地膜和水肥一體化的小黑管早已成為“標配”,地溫回升快,保證出壯苗。

  追求精耕細作的天祝農人,種田“掐”起了時刻表!

  “我們6月在育苗中心把苗育上,能節省大田近45天的生長期。7月10日左右收完第一茬筍,13日左右就能把第二茬種上,這樣在大田里一年就能收兩茬筍了。”王耀說,天祝縣山旱地占到耕地80%以上,復種增加了耕地面積,實現了產量的成倍躍升,意義非比尋常。

  人多地少、大國小農的國情使得“精耕細作、輪作復種”的耕作模式世代傳承,并日臻完善。千百年來,勤奮質樸的甘肅農人對農業生產的極致用心,對復種指數和高產高效技術的精益追求,如今演化為對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孜孜探索。

  步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注了新路徑,“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甘肅農業體量有限,一些特色農產品如油橄欖、小雜糧、藜麥等在規模上難以做大,就要在高品質、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在高質量發展上做文章。”甘肅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廉志端一語中的。

  品質是甘肅農產品的“根”和“魂”,是現代寒旱特色農業能否將“寒旱”劣勢轉變成特色優勢的關鍵所在,而這離不開每一位追求極致的“匠心”農人。

  攥牢種業“芯片”——

  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新的作物品種開始,人們不斷在尋找更適應寒旱地區種植的種質資源。近年來,甘肅積極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推廣應用抗旱玉米品種和抗旱抗病馬鈴薯品種,糧食單產穩步提升。

  “加工薯是馬鈴薯界的皇冠,薯條薯是皇冠上的明珠。”走進位于甘肅農業大學的干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同品種馬鈴薯制成的薯條、薯片,被賦予獨特的編號分類擺放,供科研團隊“薯”海拾貝。針對缺乏加工專用型品種這個制約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瓶頸”,實驗室成功選育了“甘農薯7號”“甘農薯9號”“甘農奶香薯”等系列品種,廣泛種植于西北寒旱區,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

  “我們還培育出‘隴油6號’等一批抗零下30攝氏度左右極端低溫的超強抗寒冬油菜品種,把冬油菜種植區域向北推移了13個緯度,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糧油增產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干旱生境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郁繼華介紹,實驗室自2021年9月獲批建設,重點開展作物抗逆豐產與品質性狀基因發掘、種質資源創新與品種培育,先后審定作物新品種29個。

  堅持“品質”至上——

  你見過給櫻桃套袋嗎?

  “櫻桃套袋雖然費工,但能減少病蟲害,裂果現象也少了,品質一好價格自然就上去了。”在天水市秦州區設施櫻桃產業園,玉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焦玉中說起管護技術滔滔不絕。這位有著副高級職稱的“新農人”介紹,種植的大棚櫻桃“五一”前就陸續上市了,比露地櫻桃早了一個多月,最貴能賣到200元/斤。

  你聽過圍欄式養殖嗎?

  俯瞰張掖祁連牧歌萬頭全圍欄式智慧牧場,不見棚舍,只見被圍欄分成的一個個大方格。“我們這是模擬散養環境的室外牧場,牛曬著太陽,吹著自然風,喝著祁連山雪水,在圍欄里也有一定的活動空間,牛肉品質會更好。”甘肅祁連牧歌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亮華介紹,去年牧場存欄量1.4萬頭,產品熱銷全國各地,產值達5.2億元。

  打響“甘味”品牌——

  “十個品牌記不住,一個品牌能叫響。”天祝藜麥、平涼紅牛、隴南綠茶等品質優良卻“養在深閨”的特色農產品,如今都被招至“甘味”品牌麾下。

  《尚書·洪范》有云:“稼穡作甘”。“甘味”既代表甘肅農產品,又寓意味道甜美。2019年以來,甘肅在全國率先培育建設“甘味”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開啟了全省特色農產品組團闖天下的新征程。擰成一股繩,一個聲音談價格,同步使用“甘味”標識、同步宣傳“甘味”品牌、同步講好“甘味”故事。

  “厚道甘肅·地道甘味”品牌效應已逐步顯現。甘肅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總經濟師馬再興介紹,“甘味”農產品品牌體系目前已包含“酒泉味道”“戈壁雪潤”“陽關葡萄”等60個地方區域品牌和500個企業品牌,連續兩年蟬聯中國區域農業形象品牌影響力指數百強榜首。

  標準化生產“一張圖”——

  咬一口紅脆的寧縣蘋果,甘甜的味道在口腔里來回打轉。來到坐落于慶陽市寧縣焦村鎮袁馬村的蘋果生產調度中心,你就能發現寧縣蘋果品質上乘的秘密:云控制中心、水肥一體化設備、防霜機、防雹網、智能蟲情測報燈、驅蟲燈……這片占地750畝的矮化果園里滿滿的科技范兒。

  移步寧縣蘋果大數據服務中心,大屏幕上可隨時查看寧縣每一處果園的長勢情況。“我們通過GPS定位、物聯設備監測、數據錄報等方式,構建了果業生產‘一張圖’,讓每一名果農對果園情況一目了然,找到高效的管理方案。”寧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薛克勛說。

  最后走進寧縣西部蘋果商貿港,蘋果汁、蘋果醋、蘋果醬、蘋果干、蘋果粉、蘋果細胞水、蘋果多酚牙膏等深加工產品陳列在展銷架上。這座建設中的“蘋果夢工廠”,將集齊高端種植、貯藏加工、分揀包裝、電商物流、綜合服務、辦公商住、果旅融合“七顆龍珠”,串起一條現代蘋果全產業鏈。慶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高世武說:“西部蘋果商貿港的發展目標是立足縣域、輻射平慶、聯通西北。項目全面建成后,每年可銷售鮮果3萬噸,加工蘋果原料1.6萬噸,實現產值5億元以上。”

  精耕細作,提高了單位產出;品質提升,贏得了更大市場。質與量,在甘肅這片土地上,不再是單向的促變,而是在互動中打破資源條件束縛,成就了雙向躍升。

  苦與甜的變遷

  從“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讀懂“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不僅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淳樸愿景,也是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拳拳初心。甘肅先后出臺一攬子興業富民行動計劃,把“農民收入”作為重要調度指標,吃慣了“苦”的隴原農民終于嘗到特色產業發展的“甜”

  曾幾何時,“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面對脫貧攻堅任務全國最重這一特殊省情,甘肅舉全省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赴甘肅考察調研,并在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我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非常關注,對這里脫貧任務的完成很關切”“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老百姓利益著想,讓老百姓幸福就是黨的事業”,句句牽掛,樁樁承諾,興業富民在大國領袖心中重若千鈞。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甘肅出臺發展現代寒旱特色農業意見,組織實施寒旱特色農業三年倍增行動,整合涉農資金50%以上用于產業發展,把“一產增加值”和“農民收入”兩項主要經濟指標作為重要調度指標,鞏固脫貧人口穩崗就業。2021年,甘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大關。

  針對小農戶弱、小、散特征明顯,無法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對接的產業發展短板和難點,甘肅不斷探索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深度嵌入產業鏈中。

  慶陽市環縣發展羊產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去年,該縣飼養量達360萬只,養羊農戶人均收入達到7000元。“千家萬戶發羊財”的背后,離不開“有形之手”的保駕護航。環縣先后探索推廣“退股還羊”機制和“雙保護價”收購政策,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這種機制實現農戶由合作社‘背著走’變為‘領著走’,農戶分紅收益與貢獻相匹配,收入平均比以前增長40%以上。”環縣畜牧獸醫局黨組書記曹志鵬說,通過高于市場價格的保底收購,積極應對肉羊價格波動,把羊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收益權盡可能地交還給農戶,保障全縣養殖戶持續穩定增收。

  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產業屬性,決定了農業保險作為農民穩定增收“安全網”的重要作用。甘肅干旱、低溫凍害、冰雹、洪澇、泥石流、大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加上農業經營規模相對較小、經營主體實力較弱,抗風險能力嚴重不足。為此,甘肅全面實施農戶種養產業綜合保險,目前保險品種擴大到104個,基本實現對有保險意愿農戶主要增收產業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變動雙重風險全覆蓋。

  今年4月以來,甘肅部分地區已多次出現低溫凍害天氣。在天水市麥積區15萬畝花牛蘋果鄉村振興產業基地,在一片片防雹網的保護下,一顆顆幼果迎風搖曳,損失不大。

  “保費一直都是36元,但賠付標準從1000元提升到了4000元,這起碼能夠保本,把人的信心提起來繼續把樹管上。”新民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是國家級示范社,理事長武正全從2018年開始給合作社5800畝蘋果買保險,隨著農業保險不斷“增品、擴面、提標、降費”,武正全嘗到越來越多甜頭,今年政府還給安裝了防雹網、防霜機,他對未來信心滿滿。

  鄉村產業振興,既要深挖特色資源優勢,也要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讓農戶分享更多產業鏈增值收益。

  “美麗速展,秀色可餐。”離張掖七彩丹霞地質公園僅7公里,在赤色山巒與綠野田疇間坐落著一個美麗村莊——甘州區甘浚鎮速展村。

  青瓦白墻、小橋流水、長廊迂回,速展村內一派江南水鄉的好風光。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拍攝于此,村內景觀取材劇情元素,將有機農業科普、特色林果采摘、鄉村美食品鑒、特色節會舉辦等鄉村旅游業態充分融合,打造“西遇·宿集”文旅綜合項目,成為鄉村游新晉網紅“打卡地”。2022年,全村總資產達到1.5億元,人均純收入3.2萬元,村集體年收入120萬元。

  “發展產業根本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要把興業與富民有機統一起來,處理好產業與農民、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關系,千方百計讓農民更多分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增值收益。”馬再興說。

  2022年,甘肅特色優勢產業全產業鏈產值3897億元,全省一產增加值連續五年名列全國前列。

  在張掖市臨澤縣,全縣60%的耕地用于玉米制種、60%的農民收入來源于玉米制種、60%的農民從事玉米制種產業,去年還有263名農民簽署了“候鳥式”勞務協定,冬天飛去海南制種再添一份收入;在定西市安定區,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收入3000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河西五市15個縣區、58個鄉鎮的20多萬農戶通過發展蔬菜和相關產業,每年增收20億元以上……

  長風吹度,隴原“回甘”,吃慣了“苦”的隴原農民終于嘗到了特色產業發展的“甜”。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隴原大地的每一天是古老的,也是嶄新的。

  黃土塬上,梯田披綠綿延如帶;祁連山下,點點綠洲星羅棋布。周人始祖在這里首創農耕,教民稼穡,哺育出延綿不絕的千年文明。走過歷史與時代交織的長廊,今天,沐浴著新時代的習習春風,從五千年農耕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甘肅踏上了中國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的嶄新征途,也必將書寫中華農耕文明的時代華章!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作者:王一民 馮克 焦宏 曹茸 魯明 劉振遠 楊瑞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