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耕地是農業的基礎,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
只有堅守18億畝耕地,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才能提升糧食生產能力,“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中,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抓手,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
高標準農田“高”在哪里
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
所謂高標準農田建設,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一系列土地平整、土壤改良、農田水利、機耕道路、防護林網等過程建設,將土地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將“糧田”變“良田”。
與普通農田相比,高標準農田的“高”體現在四方面。
第一個“高”是農田質量高。高標準農田的特點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這也是高標準農田的突出優勢。
第二個“高”是產出能力高?!度珖邩藴兽r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按此推算,高標準農田畝產量要在1000斤以上。據農業農村部評估,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一般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能平均提高10%到20%,畝均糧食產量提高100公斤。在嚴重氣象災害年份,高標準農田的糧食產能穩定性水平要明顯高于普通農田。
第三個“高”是抗災能力高。高標準農田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工程建設和農田土壤質量提升。其中,工程建設內容包括農田平整、農田水利、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科技措施以及其他工程。通過完善農田溝渠、道路、堰塘、機井等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田旱能澆、澇能排,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最基本的內容。
第四個“高”是資源利用效率高。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土壤肥沃,水利設施完善,且適宜機械操作,能夠節水、節肥、節藥、節人工,再加上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能極大地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在加快
集中連片統一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通過改造,原本泥濘的田間小路變成硬化路;保護性耕作、綠色防控等技術集成應用,糧食產量大幅提升……這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改變。
毫無疑問,高標準農田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了農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夯實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作。
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支持農業土地開發,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首次提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概念。2005年,高標準農田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后的每一年,高標準農田都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2011年,國家開始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央財政安排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農田。
建設高標準農田,離不開給力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在中央財政的大力度補貼下,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自2011年以來,以每年不低于8000萬畝的速度在增長。
2020年,中央財政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867億元,支持建設8000萬畝高標準農田。2021年,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1007.82億元,較上年增加140億元,增長16.2%,支持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
截至2021年,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9.06億畝。
2021年9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21—2030年)》 ,明確提出了“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目標。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也進一步加碼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多渠道增加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
為確保到今年年底之前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全國各地都在加快高標準農田的建設步伐。
作為糧食大省,河南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7580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00億斤以上。2022年,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將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標準化體系建設,新建高標準農田756萬畝,確保糧食產量1300億斤以上。
山東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640萬畝,同步發展高效節水灌溉任務167萬畝,預計到今年年底建成6500萬畝以上高標準農田。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順利實施,以縣(市、區)為單位平均計算,畝均投入財政資金不少于1950元。
安徽省將新建高標準農田510萬畝,并統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3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將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產糧大縣為重點,優先安排在大中型灌區范圍內,并突出支持脫貧地區、革命老區、皖北地區的導向。
高標準農田如何建設?
今年春耕時節,全國各地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隨處可見高標準農田的施工現場。
多臺挖掘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進行田間道路的開挖、回填、平整以及邊坡整理;工人們在田間地頭支模、澆注混凝土,忙著砌田坎、挖排水溝,一條條灌排渠道和耕作便道雛形初顯,一塊塊“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的連片高標準農田很快就建成了。
田成塊、渠相通、路相連,只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本要求。高標準農田除了要建設和維護農田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提升耕地質量,即提升耕地地力,構建健康土壤,實現高標準農田的旱澇保收和高產穩產。
《規劃》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提出明確要求,通過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溝渠和田間道路配套等綜合措施,不斷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集中力量打造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
根據《規劃》要求,各省市也出臺了更細化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明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田(田塊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與排水)、路(田間道路)、林(農田防護和生態環保)、電(農田輸配電)、技(科技服務)、管(管理利用)8個方面的具體化要求,推進高標準農田標準化體系建設。
以河南省為例,3月17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印發《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明確要求河南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應質量、數量和生態并舉,“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綜合配套,達到旱能澆、澇能排和宜機化的基本要求。
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還應推動耕地質量保護提升、生態涵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園生態改善有機融合,提升高標準農田生態功能。田間基礎設施占地率一般不超過8%,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主要工程使用年限一般不宜低于15年,農田建設工程質量合格率應達到100%,灌溉設計保證率不應低于75%,節水灌溉率應達到100%,宜機化率不應低于90%,作物生產能力應大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其中平原區年畝均糧食產能應大于1000kg。
今年剛剛發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GB/T30600—2022)(以下簡稱《通則》),則屬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國家標準,是接下來統一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實現農田建設項目科學規范管理的重要依據。
《通則》將建設內容明確分為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農田地力提升工程兩大板塊,并在修訂設施建設指標的同時,著重補充完善了地力提升相關指標,強調高標準農田的“內外同修”。此外,《通則》還將全國分為七個區域,分區域制定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農田地力標準參考值,充分強調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因地制宜;分省明確高標準農田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指標,充分凸顯高標準農田建設目的,力爭到2030年建成12億畝高標準農田,穩定保障1.2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
有關高標準農田一系列政策的出臺,表明了政府加大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心。再加之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質量也將進一步提高,也將加快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有利于聚集現代生產要素,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有利于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和糧食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