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拜耳耘远农场:看见可持续农业的″生生不息″

作者:农民日报农资 2022/7/5 14:22:18
6月30日,″拜耳耘远农场一周年摄影展暨对话活动″在北京银黄绿色农业生态园举行,该农业生态园于2021年9月揭牌,是由拜耳作物科学与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联合共建的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此次活动以″生生不息″为主题,分享了一场关于收获喜悦的摄影展,共话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耘远未来。活动现场,以″看见生生不息″为主题的摄影作品穿插在耘远农场的各个大棚之间,从当季丰收的五彩斑斓,到农场中借力自然的科技能力,农


6月30日,″拜耳耘遠農場一周年攝影展暨對話活動″在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舉行,該農業生態園于2021年9月揭牌,是由拜耳作物科學與北京市植物保護站聯合共建的亞太首個拜耳耘遠農場。此次活動以″生生不息″為主題,分享了一場關于收獲喜悅的攝影展,共話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耘遠未來。


image.png


活動現場,以″看見生生不息″為主題的攝影作品穿插在耘遠農場的各個大棚之間,從當季豐收的五彩斑斕,到農場中借力自然的科技能力,農人的勤勞和觀念的創新被一一呈現。


農場從細節處展現了可持續農業運營理念——病蟲害綜合治理示范、數字農業、產品安全管理、保護土壤和水源等已完成初步建設的八項可持續農業實踐——改堵為疏,重新審視人、農業與自然的關系。

 

image.png


(″拜耳耘遠農場一周年攝影展暨對話活動″嘉賓對話環節)


可持續農業:人與科技的生生不息


耘遠農場(Bayer Forward Farming)是拜耳的一項前瞻性可持續農業示范項目,2015年于德國總部發起,旨在聯合全球不同國家、不同作物類型的農場,將拜耳先進的技術體系運用到農場中,通過示范可持續農業的技術模式,提高農作物品質,減少農業對環境的影響。


本著借力自然、發展綠色科技的理念,拜耳與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在育苗選種、水肥管理、病蟲害綜合治理、數字農業、產品安全管理、水源和土壤保護等八大方面開展技術合作,現已完成初步建設。


image.png


在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的日光溫室棚內,銀白色的智能監測傳感器隨處可見。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業務拓展經理陳菲介紹,這些儀器可以靈敏監測溫室土壤和小氣候,在進行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供水肥建議并預警病蟲害。同時,這些儀器還可以與手機端相連,實現溫室環境的自動或半自動化控制,記錄水果蔬菜的生長數據、分析預測產量。


可持續農業:人與自然的生生不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既要以糧食為基礎,又要促進各種食物資源協同開發;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綠色為前提,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加快構建可持續的食物系統。


當人們開始調動更多的自然資源來豐富餐桌,唯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之理念才能保證食物的多元穩定。


拜耳作為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先行者″,其已做出″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幫助1億小農戶,減少30%碳排放,減少30%作物保護產品對自然的影響。


image.png


 耘遠農場里的昆蟲旅館


耘遠農場在順應自然、借力自然上,花了不少心思。以北京銀黃綠色農業生態園為例,他們在農場專門開辟了一處田間生態島,設置昆蟲旅館、人工鳥巢等為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同時,在島上大量種植三七、車前子等中草藥,這些中草藥既可以為動物提供天然食材,也可以供農場銷售使用。


當問及設置田間生態島的初衷時,農場主秦愛騰表示:追求科技、珍視自然是農業的大勢所趨,農業可持續的應有之義是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關注個人利益同時,為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留有一處棲息之地。



image.png


可持續農業:人與文化的生生不息


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在五千年的耕種中孕育了天、地、人和諧共生的農耕文化,滋養了團結勤奮、堅韌不屈、生生不息的華夏精神。可持續農業作為現代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標仍然是人與文化的生生不息。


image.png



古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篤定安寧,今有可持續農業為三餐四季注入的平和喜樂。


拜耳耘遠農場提供了一個平臺,融入自然的沃土,與萬種生機共振歡愉,通過示范和對話將綠色、可持續、聲聲不息的農業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


image.pn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