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利尔:农业龙头强辐射带动乡村振兴
海利爾藥業集團近幾年一直不斷推出新的原藥產品,形成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按照全球農化行業知名咨詢公司Phillips McDougall的統計,全球農化行業規模從2001年的258億美元快速增長至2014年的654億美元。受全球農藥減量化和宏觀經濟影響,近幾年全球農化規模維持在600億美元左右,行業增長遭遇天花板,市場進入以存量競爭為主的階段。
面對農藥行業即將進入的白熱化競爭階段和全球疫情防控帶來的國際貿易困局,海利爾藥業集團的發展戰略,為我國農化行業打了“急先鋒”,注了“強心劑”。
原藥制劑一體化無懼疫情逆勢增長 從1999年創立之初的農藥制劑研發、生產與銷售,到后來向上游延伸到吡蟲啉、啶蟲脒、吡唑醚菌酯等原藥、中間體的生產,及至目前已經構建起的中間體、原藥、制劑一體化產業鏈,一直專注于農藥行業的海利爾藥業集團,發展至今,已有二十余載。 目前,海利爾已經具備“化工品-中間體-原藥-制劑”一體化生產能力,正是在其原料與制劑、國內和國外雙輪驅動發展模式下,相對順利地平滑了周期帶來的業績波動。即便是在2020年的疫情期間,海利爾通過積極復工復產,仍確保了業績的穩定,甚至呈現出“逆勢增長”的良好態勢,上半年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同比增長47%。 與此同時,海利爾最近幾年一直不斷推出新的原藥產品,形成了新的利潤增長點。2017年至2020年,海利爾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5.89億元、21.91億元、24.67億元、32.27億元,實現凈利潤2.86億元、3.67億元、3.16億元、4.06億元,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同時,也維持了較高的盈利能力。 如此成績,主要得益于海利爾對原藥與制劑、國內與國外雙輪驅動發展模式的堅持。 研發持續創新中長期業績有保證 我國雖是農藥登記產品種類很多的農藥生產大國,但大都是等到國外產品專利到期后再開始一窩蜂地生產仿制藥。在農藥產品的研發方面,一直處于落后地位,且集中在相近領域,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第四批創新型(試點)企業、中國農藥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的海利爾藥業集團,深知一直跟著仿制不是長久之計,企業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化合物。 基于這種考慮,向來以“持續創新”為核心競爭力的海利爾集團于2010年成立創制室,在國內企業中率先開展新化合物研究。經過幾年努力,完成3000余個新化合物合成,其中有兩個新化合物現已開始辦理新農藥登記,預計2022年可上市。該產品的成功開發,對實現農藥減量控害,為支援我國綠色農業生產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擴大核心競爭力上,海利爾一方面致力于一流研發團隊的打造,另一方面不惜斥巨資加大硬件投入。截至目前,先后搭建了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農業部農藥研發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源農藥及環境友好型制劑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國家級創新平臺。 實力越強,責任越大。海利爾集團憑借超強的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先后承擔了國家“863”計劃、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課題;相繼開發了吡蟲啉、啶蟲咪、甲維鹽等原藥產品及水乳劑、微乳劑、水懸浮劑、水分散粒劑、微膠囊劑等6大系列200余個新型農藥產品。授權發明專利60項,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20項,榮獲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7項。其產品更是連續八年被評為“中國農民最喜愛的農藥品牌”,并憑借過硬的產品質量及良好的信譽將產品遠銷到五大洲80多個國家。 對于中長期的業績增長,海利爾集團表示,在發展模式方面,未來將繼續堅持原藥與制劑一體化模式;在市場渠道方面,不斷下沉,優化服務高度和深度,繼續加大制劑的出口業務布局。 抗擊病毒勇擔當使命與責任一肩扛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海利爾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力肩負起了時代賦予它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關注社會公益事業。 截至目前,海利爾集團已累計各類社會慈善公益捐贈2000余萬元,自創公益品牌——浪花志愿者義工團,更是累計志愿服務高達32000小時。在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關鍵時刻,海利爾集團更是多次捐款捐物,援手救災。先是在1月向紅十字會捐款100萬元人民幣作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基金,2月再伸援手,為湖北客戶提供10萬余元的物資,通過EMS極速發往災區,馳援湖北。 實力與責任感齊頭并進。面對未來,海利爾集團決心以創建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企業為契機,形成“農藥產業+人才、綠色農藥創新平臺+生態、農藥應用技術+賦能”的集群發展格局。 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一個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偉大企業,一個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鄉村振興,服務綠色農業,為我國甚至世界農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的海利爾,必將以新一代“青島金花”之勢,傲然挺立于黃海之濱。